张凤芹
摘要:历史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为此,教师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落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但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依然存在“灌输式”等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文章站在新课改视角,归纳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提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家国情怀;实物;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097-04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促使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念引导下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深入认识世界,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自身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知识、技能、思想基础。可见,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思、学习和总结,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贡献力量。
1.深化历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现行的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了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课程管理及教学评价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科目设置了相应的指导纲要。历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基础性、思想性、综合性四个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教师可采用“由点到线”的方式,其中“点”主要指生动具体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线”则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将所有的“点”串联成一体,即可形成完整的“线”,有助于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感悟历史发展进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并基于新课改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2.促进素质教育落实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提供先导性、战略性保障。初中历史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新课改的要求,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就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2]。可以看出,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能够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进而为素质教育落实助力。
3.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现阶段,教育改革对初中历史学科提出全新要求,将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等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3]。历史学科本身蕴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道德规范等。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建立情感的过程,这也充分说明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核心素养。
1.心理特征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其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在教育改革中引入心理学知识,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学生心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第一,心理过程,即学生在大脑中迁移知识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产生过程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其心理现象,在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4]。第二,个性心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心理活动不尽相同,并受外界因素影响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和动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生正处于学龄中期,虽然可以抽象思维思考问题,但在学习中依然离不开具象思维的支撑。
2.行为表现
(1)听课行为。在课堂学习中,听课是学生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而听课效率和听课心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口述内容,还要分析教师的肢体语言并观看板书内容及相应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图文类教学资源更感兴趣,且能主动将教师口述内容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但易忽视板书内容。
(2)回答问题行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帮助其形成层层深入的思维模式。结合教学实践来看,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所以其回答问题的行为也有差别[5]。其中,初一学生回答问题较为踊跃,初二、初三学生的活跃度相对较差。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初二、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在思考问题时会更加谨慎和全面,加上自尊心较强,担心回答问题时出错,所以活跃度较差。对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鼓励其积极回答问题,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记笔记行为。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书面方式记录下来,为日后复习提供便利,且记笔记的过程也是学生协调手、脑、眼等感官系统的过程,可使学生将课堂上有价值的语言和文字整理后记录下来。但部分初一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不会主动记笔记,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指导[6]。而高年级学生虽然能主动提炼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并整理成笔记,但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如对自己的记忆力过于自信,不愿以记笔记的方式复习,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1.教师科学指导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高质量完成。基于新课改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逐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升华情感。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是否具备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基础水平、思维能力,并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和启发。上文提到,初中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很难独立加工复杂的历史信息。为此,教师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记忆规律等要素,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式和技巧,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知识迁移。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并将教材中单一、抽象的文字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呈现出来,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7]。例如,在“三国鼎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视频方式展现赤壁之战的过程,让学生对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势有直观理解,并在观看视频后自行分析曹魏失败的主要原因。教师面向学生的指导,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还体现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记笔记的方式等方面,如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几种常见的笔记记录方式。第一,框架式笔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并根据课件、板书内容及历史教材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成笔记。例如,“百家争鸣”涉及儒家、道家等诸多思想内容和重要人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整理成框架式笔记,理顺知识脉络。第二,表格式笔记。例如,在“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整理成表格,一目了然地呈现知识的递进关系、隶属关系,如此既能简化记忆流程,也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复习提供便利。第三,思维导图式笔记。针对历史学科中比较复杂的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学习内容,先提炼关键词,再由关键词发散思维,将知识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完成七年级上册教学任务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出来,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内容。其中,家国情怀是引导学生借鉴历史、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8]。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社会的发展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中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形成家国情怀。例如,“鸦片战争”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历史事件是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开端,是西方列强企图胁迫中国变为其附庸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抗争、探索强国之路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林则徐的销烟事迹以及关天培、陈化成的英勇事迹等,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战败原因以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其认识到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懂得近代中国积极融入工业文化的重要性。这样,就可在突出家国情怀价值追求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1)实物展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挂图、模型、实地考察结果,或以多媒体平台呈现真实历史情境等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学习内容,积极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为此,教师可呈现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老照片,让学生感受人与物在历史中的变迁,感受百年以来中国高速发展的辉煌历史,如现在熟悉的街道在老照片中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或从忙碌的码头联想到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初的繁盛状态,或从裸眼3D显示屏广场联想到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漫长道路。在教学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实物,如圆形方孔钱币、旗袍、中山装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组织学生前往当地英雄纪念碑、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在观看实物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较高,如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打磨历史剧本,而历史剧本既要保证内容充实、有感染力和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历史教学内容,如此才能在重现历史场景的同时,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盛唐气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的历史事件设计成历史剧本,分为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身处吐蕃三幕,并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由小组成员设计演出细节。为此,每个小组要设置一名总导演,对其他成员进行指挥和调配,教师则担任总监制,负责对剧本进行修改和完善。另外,小组成员之间要明确划分工作任务,如剪辑、服装、道具等,并各司其职,使历史剧能够顺利演出。
(3)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广受欢迎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其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正如美国约翰逊兄弟所说:“合作、竞争和个体化是课堂教学中的三种目标结构。”结合教学实践来看,虽然任何一种目标结构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划分不能随意、盲目,可按照同质与异质相结合的方式分组。其中,组内异质可保证小组成员之间在性格、性别、基础水平等方面互补,以此为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奠定良好基础;组间同质则要求各小组成员能力相当,以保证小组成员能够进行公平的组间竞争。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保证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讨论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与此同时,小组讨论还有助于学生之间以相互模仿增长智慧,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洋务运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首先组织各小组收集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然后根据相关资料和教学内容分享自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和作用,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对学生合理分组的同时,分配好各小组成员的角色,确保小组讨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节奏把控、思維启发、科学指导等工作,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和状态,保证课堂纪律良好,使小组讨论取得预期或更好效果。
4.合理開展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果。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事件,还要求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全面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一,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等。第二,要增加评价的透明度,如采取公示评价结果、听取学生和教师的反馈等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了解评价的标准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接受和认可评价结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一些细节,如制定评价标准时,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
综上所述,历史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为真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适当点拨和启发,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合理开展教学评价,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凡霞,叶小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中学”[J].历史教学,2023,(08):3-7.
[2]金蕙涵.中美高校历史教学中的研讨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22,(02):170-176.
[3]朱翔宇.“双减”背景下指向育人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3,(31):72-75.
[4]齐润良.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05):11-13.
[5]杨亚辉.初中历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J].甘肃教育,2023,(20):15-18.
[6]黄华诗,刚巴图.口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3):109-112.
[7]周海军,杨银权.试论“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减负的策略[J].文教资料,2023,(07):130-132.
[8]覃树学.初中历史学科研学教育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2023,(07): 13-15.
Discus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oncept
Zhang Fengqin
(Shandong Province Anqi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iddle School, Anqiu 262100, China)
Abstract: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historical concepts.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students to learn history.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further deepen curriculum reform,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historical competence.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un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indoctrination"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s, leading to low teaching efficiency. The article sta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optimizing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pose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history, aiming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new curriculum reform; patriotic sentiment; physical object; role playing; group discussion;teaching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