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史与社会治理研究的一部力作

2024-06-03 14:41陈俊达
关键词:宋代浙江

摘 要:张宏利《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一书,就浙江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动因、具体形态、开发活动与区域社会治理的演化、经营海洋事业的样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新观察。作为学界首部关于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问题研究的专著,该书以独到视角建构自身对宋代区域史、国家治理问题的新阐释,突破了学界的既有认识,是一部创新性突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关键词: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区域治理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14-05

2022年10月,张宏利新著的《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学界首部关于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问题研究的专著,该书体现了学界的最新突破与进展。

张宏利早年致力于北方民族史研究,在契丹史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致力于海洋史研究,陆续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如《宋代沿海社会秩序的构建》《宋代沿海地方社会控制与涉海群体的应对》《宋代浙东地区私盐制贩与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变》《南宋明州砂岸买扑制与沿海社会秩序的重构》等,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该书,这是张宏利第一部关于海洋史的专著,可视为其学术转向的标志。

该书对两宋浙江沿海滩涂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问题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某些具体问题,如海涂田开辟与种植、海盐生产与私盐煎贩活动、海物捕捞与海产品征税、海塘修筑与人工来源、经费筹措等具体研究上[1]。该书在充分吸收借鉴学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浙江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动因、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的具体形态与卫护开发成果的努力、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活动与区域社会治理的演化、浙江官民共同经营海洋事业的样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新观察,勾勒出一幅丰满生動的古代海洋开发图景。

一、全书内容介绍

该书正文部分共有五章,作者在第一章“宋代浙江的沿海滩涂资源”中,指出浙江境内山地占据绝大部分,平原地区相对较少,通常被称作“七山一水二分田”。然而,浙江却拥有相当于其陆地面积两倍的广大海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为浙江沿海民众提供了新的生产生活空间。

两宋时期,由于温暖期持续时间较长,气温较高,使得海平面升高。但浙江地区丰沛的降雨量,使得山区大量泥沙不断入海,浙江海岸线大体处于东扩之中。长江入海泥沙南输与浙江地区河流泥沙的不断堆积,形成浙江淤泥质海岸、基岩型海岸和砂砾质海岸。两宋时期,海岸带面积小于现在,沿海滩涂面积亦小于现在,但滩涂类型与现今一致,只是面积上存在差别。浙江沿海滩涂类型大致可分为“以河口平原外缘为主的敞开型岸段滩涂、半封闭港湾内的隐蔽型岸段滩涂、岛礁滩涂三种类型”[1]。在浙江气候波动、降水量变化、海岸变迁、岸貌演变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浙江沿海滩涂处于不断淤涨之中,为宋代浙江官民提供了丰富的沿海滩涂资源。

第二章中,作者从生产力发展、财税压力、人地矛盾三个方面揭示宋代浙江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动因。作者指出:首先,随着五代两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发土地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农业工具的划时代改进、耕作技术与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耕牛供应的充分、作物品种稳态结构的形成、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明显提高等,使得浙江官民利用海洋资源的技术日臻完善,开发滩涂成为可能。其次,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浙江成为宋廷税收的重要源地,民众不仅要承担国家制定的赋税,还要承受官员、豪民额外的税赋剥削及高丽使团的过境费用,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迫使浙江民众不断开辟新的财源。两宋时期施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亦推动民众不断开辟新的土地。最后,自北宋初期已开始的移民迁居浙江活动,在南宋早中期达到高峰,人稠地狭现象日趋严重,进一步加剧浙江地区本已十分紧张的人地矛盾。凡此种种,促使浙江民众将发展空间投向比山地更易开发的沿海滩涂。

在第三章“宋代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的具体形态及其影响”中,作者从沿海滩涂围垦、海盐生产、海物采捕三个方面考察时人开发沿海滩涂的具体形态。作者指出:从事海涂田开垦的人群包括普通濒海民户、盐民、寺院僧侣等,其中普通民众开辟海涂田数量最多。海涂田开垦之后,为应对滩涂盐碱化,民众多种植耐盐植物或引河、湖水灌溉海涂田冲刷盐分,同时修筑海塘以保护海涂田免于台风、海潮等侵袭。在此基础上,民众先种植耐盐碱土质的水稻。且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积累,浙江不同地区衍生出多个水稻品种。在盐碱度降低后,又逐步种植麦、粟、黍、菽等作物,产量亦不断提高。海盐生产方面,两宋时期浙江盐场迎来大发展时期,仅有少数盐场在唐代基础上复建,绝大多数为宋代新置。浙江诸盐场盐户在长期制盐煎炼过程中,形成一套与本场实际情况相适宜的完善工序,食盐产量大增。随着海物采捕、近海养殖、制盐技术的进步,浙江渔业、盐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鱼盐聚落因此逐渐形成。

第四章“宋代浙江官民卫护沿海滩涂开发成果的努力”中,作者指出:两宋时期,浙江沿海地区屡遭台风、海溢、海啸、海潮等海洋灾害的侵袭,为此,浙江滨海官民于近海之地及向内陆延伸的江河之处修筑海塘、碶、堰、埭、闸、斗门等一系列海洋灾害防御工程。工程不仅有效保护了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亦有效防止海水回灌导致沿海农田盐碱化。宋代以前,地方修筑海洋灾害防御工程费用一般由朝廷拨付。宋代发生变化,形成中央政府、地方官府、地方精英、濒海细民协力修筑的合作模式,经费筹措方式包括中央财政拨支、地方官府筹措、民众摊派、地方官吏与地方精英襄助等。

随着浙江官民对沿海滩涂资源的不断开发,浙江地方形成府州、县主导,地方精英、寺僧、盐民助修的海洋灾害防御工程修筑模式,一系列自近海延展至内陆的海洋灾害防御工程得以修建。作为浙江沿海直接防御暴风、海溢的海塘,需要工时约10至12个月,大规模征发民众可于6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完成。碶、堰、埭、闸、斗门等由于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可于两三个月内完工。然而由于近海之地暴风、海溢、海潮频发且破坏力极强,而官民所筑工程却难以长久抵御,各项海洋灾害防御工程的反复修筑,将官民逼入窘困之境。浙江官民通过设置巡视官吏,加强对各类工程的巡护,反复修筑海洋灾害防御工程,将工程用材由土木易为石材,多方措置经费等措施以摆脱困境。但多为被动应付之举,无法根除海洋灾害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作者从沿海滩涂围垦与官民互动关系、海盐生产与国家政治权力渗透、海物采捕与沿海社会秩序构建三个方面详尽论述沿海滩涂开发活动与区域社会治理演化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随着海涂田数量的不断增加,浙江当地势家豪民通过兼并侵占普通民众海涂田、隐匿田产、诡名请佃官田、贪取民众租课、欺官匿赋等形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朝廷虽采取措施施以重罚,但朝廷举措又需仰赖地方官员执行,普通民众、势家豪民、地方官员与朝廷间,构成动态辩证的互动关系。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如海洋灾害与救灾体系构建方面,由于中央政府、地方官府相互协调的救灾体系无法覆盖所有灾民,故需要得到当地富户豪民的支持。海盐生产、销售、运输诸环节中,国家、盐场、盐民三者之间,同样既存在合作,又存在利益博弈。

作者强调:“地方官府、地方精英、濒海细民三者之间的博弈,并不会因朝廷的诏令、地方官员的强力废罢而终止,而是处于反复的博弈之中。”[1]由于涉海人群趋利而动,处于不断流动之中,被历代王朝认定为潜在的威胁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话语里,涉海群体被视作最不安定的人群之一。中国古代王朝制度以定居农耕社会为样板制定,与濒海社会流动与交易的属性不乏抵牾。由此导致宋代浙江区域社会治理体系虽维护了宋廷的统治稳定,却制约了民众利用海洋空间的广度与深度。

在结语中,作者总结两宋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活动的五大特点:1.浙江滨海民众生产生活多元化;2.浙江濒海居民自发性开发沿海滩涂;3.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府不断强化对濒海居民开发沿海滩涂的干预力度;4.浙江沿海地区官民形成利益共同体;5.浙江官民开发沿海滩涂的行为引发区域社会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以史为鉴,为更高效、可持续地开发沿海滩涂资源,需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规划相结合,官民逐利行为与海洋生态环境需协调发展,同时构建官民和谐、调适性强的社会关系。

二、特色与创新

《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一书结构完整,主線清晰,论证详实,史料丰富,全面反映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与创新。

(一)选题前沿,以史鉴今

如上所述,全书紧紧围绕“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两条主线展开,本书既是近年来学界区域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又是探索社会治理的一部前沿著作。

区域史研究上,该书研究的空间范畴为今天的浙江省沿海地区。具体到两宋时期,重点集中在对秀州(嘉兴府)、杭州(临安府)、越州(绍兴府)、明州(庆元府)、台州、温州(瑞安府)等地沿海滩涂的探讨。作者在进行区域史研究时,借鉴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的研究方法,探索“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终极影响”。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笔墨介绍了两宋浙江地区的海洋、平原、山麓、海岸、岛屿、气候、灾害等自然地理信息,一如《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的第一部分,用浓重、迟缓的笔调,勾勒“人”与“环境”之间“几乎不受时间影响”的地理环境的历史,进而在此基础上评述人与自然的互动。正因如此,书中大量涉及交叉学科研究,多从自然科学视角出发,基于两宋浙江地区的气候波动、降雨量、地形地貌、海岸与岸滩地貌、沿海地区的滩涂类型与分布等特征,结合历史实证,论述两宋浙江官民开发浙江沿海滩涂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沿海滩涂开发对两宋历史进程的影响等问题,不断推进区域史、海洋史研究的深入。

社会治理研究上,“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作为2022年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作者指出,“纵观两宋浙江官民三百余年沿海滩涂开发活动,表面上是多项产业多种生计的发展历程,深层上则是中央政府、浙江地方官府、地方精英与一般民众社会关系渐变以及国家治理演化的历史过程”[1]。本书中,作者不仅通过探讨中央政府、地方官府、沿海民众在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中的合作、冲突与博弈,进而全面考察两宋浙江沿海社会治理的演变轨迹。在探讨社会治理时,作者并非仅就相关制度条文进行空洞叙述,而是侧重制度的现实运行及人的活动。作者致力于探讨中央政府的制度制定与诏令下达、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诏令的遵守与实施力度、地方势力对政策贯彻的影响,以及底层普通民众对于制度的遵奉与反抗。作者着重探讨四者相互间的辩证关系,而非简单的制度本身。作者对两宋浙江沿海区域社会治理的研究,体现了对“活”的制度史研究的理解与贯彻。

尤为可贵的是,该书还是对历史学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体现。作者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不忘进行历史反思,为当下浙江省措置沿海滩涂开发提供历史智慧、经验,并从历史角度理解今日国家之“海洋强国”战略与浙江“海洋强省”建设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正如作者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于逢春教授在其“序言”中所言,“《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一书的探讨,必定会为人们找到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尽一份力量,为全国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历史经验支撑”[1]。

(二)穷尽史料,精耕细作

笔者据书后所列“参考文献”与正文注释统计,作者共引用原始文献96种,包括正史、地方志、文集等。作者对地方志的充分发掘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书中涉及的地方志包括绍定《澉水志》、嘉定《赤城志》、淳熙《三山志》、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咸淳《临安志》、淳祐《临安志》等33种,将涉及两宋时期浙江地区的地方志搜罗殆尽。不仅为书中论述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同时亦惠及学林,为学人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两宋浙江地区地方志书目名单。

作者在穷尽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精耕细作,凭借扎实的考据功底,进而得出的新结论与新看法在书中更是随处可见。如作者在论述“宋代浙江官民卫护沿海滩涂开发成果的努力”时,并未仅就海塘、碶、堰、埭、闸等海洋灾害防御工程作简单介绍,而是进行详细区分,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梯度排列、相辅相成的防御体系。作者指出,“浙江地区官民筑修的各类海洋灾害防御工程,自近海向内陆呈现梯次分布格局,近海之地主要修筑海塘以抵御暴风、海溢、潮汐等的侵袭,以此庇护浙江官民开发沿海滩涂而形成的既有成果。在近海向内陆延伸的区域,官民逐步修筑碶、堰、埭、闸、斗门等阻咸防潮工程,进而与海塘联结形成网状格局”[1]。兴建海塘的目的是防御台风、海啸、海潮的侵袭,而兴建碶、堰、斗门等工程的目的是疏通平原地区的河网,防止海水回灌。不同工程的修筑针对不同的海洋灾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生产生活实践,必须加以区分。此外,作者在考证浙江沿海地区盐场、修筑海洋灾害防御工程费用、工时工期、南宋明州砂岸买扑制度等问题时,皆体现出对史料的深入解读与扎实考证。

(三)旁征博引,注释周密

《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一书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相关问题推向深入。荣新江指出:“对今人的研究成果有充分的把握,那样既可以很快判断新出的论著是否需要参考,同时也可以从前人的研究中找到问题点,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步。”[2]据笔者统计,全书共计千余条注释,引用论著近200种,使得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有着精准把握,站在已有研究的最前沿,有利于相关结论的得出。其中最具特色者,莫过于作者在书中大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引用如《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浙江港湾淤泥质海岸剖面若干特性》等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极大提升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作者还搜集大量日文、英文研究成果,在有效支撑作者论点的同时,也提升了该书的国际化学术视野。书中注释完整周密,均附有详细的出处及出版信息,便于读者查验核对,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基本功与良好的学术规范。

三、相关延展性讨论

该书特色突出,作者用力甚深,取得了重要的学术创见。然而作为书评或评介文字,指出所要介绍书籍的不足之处,应该是撰写书评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通读本书,从中学到很多自己从前不甚了解的知识,但“鸡蛋里挑骨头”,笔者欲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阐述两点个人的见解,权当作是对本书的延展性评论,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一方面,该书各章节内容文字量较大,虽信息丰富,但在章节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叠或标题无法涵盖正文之处。如第三章中,作者通过民众沿海滩涂垦殖情形、官民海盐生产实态、民众海物采捕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了“宋代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的具体形态”,但将“民众拥有的船只数量增加、沿海民众重舶利轻县的思想加剧、航海贸易日益发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航海贸易促进纸币产生、海神妈祖获得官方祭祀、各地民众广立祈海神庙等诸多方面”[1]皆归结为“官民开发沿海滩涂活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不甚妥帖。该书似应单独另设一章,详细讨论由滩涂开发引申至对整个宋代海洋开发的意义及影响,或将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融合进结语中。{1}目前,在全书过半时便讨论这一问题,为时尚早,亦难以深化。

又如作者在第四章“宋代浙江官民卫护沿海滩涂开发成果的努力”中,亦涉及“社会关系”“区域社会治理”等问题,与第五章“宋代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活动与区域社会治理的演化”在研究问题与研究视角上存在重叠。笔者认为,第三章前三节分别为“民众沿海滩涂垦殖情形”“官民海盐生产实态”“民众海物采捕活动”,第五章三节分别为“海滩涂围垦场域中的互动关系”“海盐生产与国家政治权力渗透”“海物采捕与沿海社会秩序构建”,由此,基于该书的研究内容,则滩涂围垦、海盐生产、海物采捕实可如目前第四章般各问题分作一章,分别探讨其基本形态、中央—地方—民众间的互动关系、社会治理与秩序构建等问题,似乎能够更加清楚地体现作者所言“伴随着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活动的持续推进,在滩涂围垦、海盐生产、海物捕捞领域中结成了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形成多样态的利益博弈活动……为了应对这些新情况,宋代中央政府、浙江地方官府不断地将国家权力以不同的形式渗透至滩涂围垦、海盐生产、海物采捕领域,进而从不同方面推动着浙江沿海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化”[1]的特点。

另一方面,该书作为学界首部关于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问题研究的专著,作为开拓性成果,往往也就意味着是初步的,仍有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的空间。作者在书中将自然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但部分问题亦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如作者提出,“开敞型岸段滩涂与开敞型岛屿滩涂是沿海民众的重要居所,成为宋代浙江民众开发的重点,盐货煎炼、滩涂围垦、海塘修筑等活动也主要发生在这些滩涂上,而半封闭港湾内的隐蔽型岸段滩涂与隐蔽型岛屿滩涂主要用于海物采捕、船只出海回舶停靠”[1]。此段内容作者仅作为第二章小结提出,并未对此展开论述。实际上,作者在书中已经介绍了浙江海岸主要包括淤泥质、基岩型和沙砾质三种类型;浙江岸滩地貌类型分作杭州湾淤泥质河口平原海岸地貌类型、浙东淤泥质海岸和基岩海岸地貌类型、岛屿岸滩地貌类型三类;浙江岸滩的动态类型包括淤涨型岸滩、侵蚀型岸滩及稳定型岸滩三类等。若作者能够将不同类型的海岸、岸滩与两宋时期浙江官民开发不同类型滩涂的手段、成果相结合,并同时结合两宋时期的气候波动、降雨量、自然灾害等信息作分时段动态研究,相信不仅会进一步深化研究,两宋浙江官民开发浙江沿海滩涂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间的辩证关系会得到更加系统的体现。

总的来看,《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以独到视角建构自身对宋代区域史、国家治理问题的新阐释,突破了学界的既有认识,是一部创新性突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该书在研究理路与范式上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宋代浙江区域范畴,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的践行都值得学习、推广与借鉴。我们期待作者进一步完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更加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作者新的工作岗位渤海之滨上,为环渤海问题研究、中国海疆史研究再立新功。

——————————

注 释:

{1}作者在结语中已经指出:“从更深远的影响看,浙江官民沿海滩涂开发活动、区域社会治理演化催动着两宋官民不断走向海洋”,似应将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融入结语中详细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张宏利.宋代浙江沿海滩涂开发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2〕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 Masterpiece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Social Governance Research

——Research on Zhejiang Development of Shoaly Land and Regional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Song Dynasty after Reading

CHEN Junda

(School of Literatur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Zhang Hongli, Research on Zhejiang Development of Shoaly Land and Regional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Song Dynasty, observed the motivation, specific form,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region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idal flats by the people in Zhejiang. As the first academic monograph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coastal beache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book constructs its own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ional history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breaks through the exist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is an innovative and outstanding work with high academic value.

Keywords: Song Dynasty; Zhejiang; Coastal Tidal Flats; Regional Governance

收稿日期:2023-12-15

作者簡介:陈俊达(1991-),男,江苏徐州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东北亚民族史。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吉林省高校历史学知识体系建设研究”(ZD23072);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古代东北亚监察制度与廉政文化研究”(JJKH20231120SK)

猜你喜欢
宋代浙江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以《全宋词》为蓝本看宋代歌妓词人及其词作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