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地区史前考古工作回顾与思考

2024-06-03 14:41张智宇

摘 要:呼伦贝尔地区的考古活动自17世纪到现在已有数百年历史,呼伦贝尔地区考古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创期,即帝国入侵伴随着的考古调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7世纪中叶到1949年);发展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成立前(1949—1978年);新阶段,即1978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成立开启了呼伦贝尔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新阶段(1978年至今)。

关键词:呼伦贝尔地区;史前时期;回顾思考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4-0011-03

一、开创期

1949年之前呼伦贝尔地区的考古工作大部分是以外国學者的研究为主。随着17世纪中叶以后沙俄向黑龙江流域扩展入侵,一批沙俄学者开始研究东北历史文化,由此带来了外来学者到呼伦贝尔地区进行历史考古研究。沙俄学者多沿着呼伦贝尔边境和铁路沿线进行考古调查,如对海拉尔河流域、大兴安岭地区、根河流域、黑山头地区等[2]。苏俄大部分学者因语言不通,无法直接读取汉文材料,在东北历史地理研究方面没有取得重要成就。在地理历史的调查研究方面,1858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后,边疆学派的屠寄、曹廷杰、何秋涛、张穆等人开始对东北及呼伦贝尔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查阅了大量史料,对山川古迹、民风民俗等进行了考察,证实了沙俄占领的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以北一带,历史上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来到海拉尔流域下游、扎赉诺尔地区展开考古调查,采集到部分细石器,并认为这些细石器属新石器时代遗存[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继续侵略呼伦贝尔地区,日本一些学者与考古学家,开始在呼伦贝尔一带开展考古调察,如岛田贞彦、米内山庸、佐腾达夫、新贝松太郎等人先后调查了海拉尔河右岸沙滩扎赉诺尔新石器遗址、伊敏河流域陈巴尔虎旗狼谷及西山等地。1933—1938年,日本古人类学家远藤隆次多次到扎赉诺尔地区进行考古调查。1933年,扎赉诺尔煤矿工人在工作中发现一枚人类头骨化石,远藤隆次给其定名为“扎赉诺尔人”[4]。1940年后,陆续有少数日本学者到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考古调研,但多数都没有在国内外发表过相关调查资料。在这一期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也曾到呼伦贝尔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裴文中在扎赉诺尔遗址中发现了更多文化遗物,并在1947年提出,扎赉诺尔遗址是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后在1948年正式提出“扎赉诺尔文化”,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二、发展期

呼伦贝尔地区的系统考古发掘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这一时期直至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建立之前,主要由内蒙古自治区内外的考古专家对这片区域进行考古探索和发掘工作。内蒙古文物工作小组对扎赉诺尔及邻近地区的考古活动,揭示了扎赉诺尔古墓可能与拓跋鲜卑部落的历史有关。海拉尔西山的细石器遗址也引起了区内学者的广泛关注。1951年,汪宇平先生在海拉尔西郊采集到了陶片、细石器和小型石器[5]。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志敏先生在海拉尔松山区展开细石器研究,发现16个细石器地点,并采集到陶片和石器。1964年,盖山林先生在新巴尔虎左旗的毛盖河中游好勒巴诺尔地区发现了一处细石器文化遗址,采集到大量细石器、少量磨制和打制石器以及陶片。1968年,盖山林先生在大兴安岭克鲁伦河下游右侧发现了多个史前遗址,采集到大量细石器、少量打制石器和陶片[6]。1973—1975年,通过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的采集和征集,共发现了7具“扎赉诺尔人”头骨,鉴定出其中五具分别属于一名成年女性、两名成年男性和两名儿童。1975年,黑龙江省考古工作队对呼伦贝尔四个牧业旗进行了文物普查,总计发现100多处文物遗址和遗物点,采集到大量细石器、少量磨制和打制石器及陶片,并建立了普查档案,为日后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阶段

1978年是呼伦贝尔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的新阶段——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成立。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由呼伦贝尔考古事业奠基人——米文平先生组建,文物站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为呼伦贝尔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为后期呼伦贝尔考古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谋求了长期发展。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盖培、裴文中研究员来呼伦贝尔鄂温克旗进行考古调查,在辉河水坝遗址处采集到部分陶片和大量细石器。后裴文中在扎赉诺尔地区调查时,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征集到一具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又于1979年、1978年于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处征集到四块扎赉诺尔人头盖骨,到1982年人类学家林一璞发现第一块有明确地层与石器和动物骨骼伴出的扎赉诺尔头盖骨化石[7],到此扎赉诺尔煤矿出土、征集累计16块人头骨化石。1979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在伊敏车站的1号沙丘遗址处采集到部分陶片与细石器。1980年,呼伦贝尔盟文物考古工作主要有三项成果:一是发掘出土扎赉诺尔1号、2号猛玛象;二是在伊敏河谷地区发掘和整理鲜卑墓葬;三是在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祝文石刻。1981—1990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开启了8年呼伦贝尔地区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使呼伦贝尔地区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清代的各类遗址增加到400余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馆藏文物标本达到近万件。

1980—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的汪宇平先生到呼伦贝尔灵泉矿西南小孤山、扎赉诺尔蘑菇山、扎赉诺尔矿务局,开展考古调研。汪宇平通过对石制品的尺寸、形状和加工方式的分析,认为这两个遗迹均为旧石器晚期,是我国呼伦贝尔地区新世纪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发现,弥补了我国呼伦贝尔地区在旧石器时期的一项空白。自1984年起,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的成员,包括王成、赵越等,在伊敏河及海拉尔河流域展开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在该区域发现了大量含有细石器特征的遗址地点。同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同田光金、佟柱臣先生一起对辉河水坝遗址进行了试掘工作,试掘期间发现部分细石器和陶片。199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先生的带领下对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开展第一次正式发掘。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队长刘国祥到海拉尔调查哈克细石器遗址。2003—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细石器研究课题组”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辉河水坝遗址开展调查挖掘,并在此次发掘中发现了一处细石器加工作坊,出土了一大批细石器及其他文化遗物,发现清理居住地、灰坑、篝火等文化遗迹[8]。2003年呼伦贝尔民俗博物馆的赵越,希望对哈克遗址进行发掘,通过出土遗存和相关研究表明,辉河水坝遗址为一处细石器加工作坊,其邻近的哈克遗址则承载着丰富的细石器文化内涵,可能为一处古聚落址。故在发掘辉河水坝遗址后,对哈克遗址进行试掘,在试掘的18平方米范围中就清理出一处墓葬、两处灰坑,出土了陶片、细石器、动物遗骸等文化遗物约2000余件。2004年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对哈克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领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景芝研究员,并请陈超先生作为指导。此次哈克遗址发现有房址、灶坑、蚌堆、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文化遗存包括石器、陶器、角器、骨器、玉器和动物遗骸等[9]。2007年对哈克遗址进行补充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中心研究员齐乌云到此采集粉孢样品[10]。2008年,为建设哈克遗址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等单位对哈克遗址开展了补充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先生对哈克遗址地貌地形地层及出土遗物进行全站仪记录、照相、测量、绘图等工作,至此哈克遗址的第一阶段发掘工作结束。2009年在新巴尔虎左旗进行的文物普查中,采集到大量细石器和少部分大型打制石器与陶片,在新巴尔虎左旗境内还发现了胡乐特敖包遗址[11]。2011年,呼伦贝尔博物馆对扎赉诺尔五七农场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4座墓葬,在此处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制生产工具,其中大部分为细石器,还出土有骨器、陶片、动物骨骼等文化遗存[12]。

四、展望

目前呼伦贝尔地区发现了部分史前时期遗址,但与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相比,学术界缺乏对呼伦贝尔地区考古工作的重视。目前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阶段的文化序列已经初步建立,但相比于辽西地区的完整文化序列,仍有距今7500—6000年这一时段的文化缺环。在这一时段东北华北地区,以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及赵宝沟文化为代表的之字纹纹饰广为流行,推测在后续的发掘工作中会弥补这一时期文化的缺环。呼伦贝尔地区铜钵好赉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磨棒及其他早期遗址出土的石杵、石镰等生产工具是否能佐证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期存在早期农业,还有待结合更为科学专业的植物浮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呼伦贝尔地区史前聚落形态尚未清晰,仅在辉河水坝遗址和哈克遗址发现过史前居住遗迹,故呼伦贝尔地区史前聚落规模的大小、人口推算、空间布局等及呼伦贝尔地区史前玉器的玉料来源,大量成组出现的玉石玛瑙制生产工具的功能和意义尚未可知。此外哈克遗址出土的玉器形制方面及彩陶上的纹饰都具有红山文化因素,哈克玉器的玉料和黑龙江、吉林地区出土的玉器用料相似,哈克一期陶片的特点及外贝尔加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玉器形制和用料上的相似之处能否推测出在史前时期两地有文化及玉器上的交流,及与辽西和东北等地的文化交流问题还需通过今后更多的多学科合作来深入探究。

——————————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等.哈克遗址:2003—200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

〔2〕陈桂婷.呼伦贝尔历史考古综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04).

〔3〕安志敏.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J].考古,2000(05):45-56.

〔4〕何佳,孙祖栋.扎赉诺尔人及扎赉诺尔文化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6(02):21-22.

〔5〕汪宇平.内蒙古海拉尔市附近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址[J].考古通讯,1956(03):54.

〔6〕盖山林.黑龙江新巴尔虎左旗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72(04):20-23.

〔7〕石彦莳.扎赉诺尔附近木质标本的C14年代测定及其地质意义[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0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细石器课题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8(01):65-90.

〔9〕郭殿勇,邢锐,赵越,等.呼伦贝尔哈克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分析[J].草原文物,2011(01):102-105.

〔10〕齐乌云,刘景芝,王树芝,等.内蒙古哈克遗址孢粉分析及其环境信息[J].华夏考古,2014(03):48-55.

〔1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文化遗产[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等.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赉诺尔区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in HulunbuirRegion

ZHANG Zhiy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Hulunbuir archaeological activities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has a history of hundreds of years, Hulunbuir archaeolog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spectively, the pioneering period, th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ccompanied by the imperial invasion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id-17th century to 1949), the development period, Hulunbuir began scientific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ulunbuir Leagu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Station (1949 to 1978), In 1978, the Hulunbuir Leagu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Sta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a new stage (1978 to the present) began in the archaeolog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of Hulunbuir cultural relics.

Keywords: Hulunbuir; Prehistoric Period; Review and Reflection

收稿日期:2024-01-17

作者簡介:张智宇(1998-),男,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科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