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一江 张颖 丁金学
广西平孟、龙邦、硕龙和水口口岸是我国对越陆路边境口岸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成长型”口岸,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成绩显著,在对越经贸合作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越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背景下,应高度重视“成长型”口岸的高质量发展,强化新时代对越口岸和沿边产业园区系统规划布局,加强与东兴、凭祥等相对成熟的陆路边境口岸,北部湾门户港等水运口岸、航空口岸、内陆陆港口岸,以及越方口岸等协同建设,精准提升口岸设施能级,破解通道枢纽及运营组织卡点,深化产业平台链式协作,创新拓展贸易流通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和协调推进机制,整体构建“边、陆、海、空”深度联动、“成熟”与“成长”优势互补的中越口岸体系,更好支撑中越全面战略合作,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
一、广西“成长型”陆路边境口岸发展成绩显著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则是我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19—2023年,中国对越南进出口额由11183亿元增长至1618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7%,占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的比重稳定在四分之一上下。
广西是我国与越南贸易合作的前沿,与越南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五年来,广西对越南进出口额呈波动式上升态势,由1753.9亿元增长至2539.5亿元,占广西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回升至36.6%,占广西对东盟进出口额的比重稳定在七成以上,越南已连续25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陆路边境口岸是我国与越南贸易的重要窗口,广西对越陆路边境口岸包括东兴、友谊关、爱店、峒中、平孟、龙邦、硕龙、水口8个公路口岸和凭祥铁路口岸。与东兴、凭祥等相对成熟口岸相比,平孟、龙邦、硕龙、水口4个公路口岸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尚处于成长阶段,但发展势头较好,特别是在中越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背景下,前景广阔,值得重点关注。
(一)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质,功能结构逐步完善
一是口岸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平孟口岸物流园项目加快建设。龙邦智慧口岸项目完成建设,龙邦口岸旅检通道完成改扩建、那西货运通道完成升级改造,2023年1—11月,那西通道出入境车辆达到10539辆次,1—10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74.54亿元,占百色市进出口总量的67.83%。硕龙口岸岩应货运通道完成主体建设。水口口岸扩大开放项目通过验收。二是通道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龙邦口岸形成以龙靖高速公路、龙邦至靖西二级公路为主干,龙邦口岸至周边乡镇三级油路为支架的公路网络。崇左至水口高速公路、水口至驮隆中越界河公路二桥建设完成。
(二)口岸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一是口岸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平孟口岸采用“集中申报、整车进口”监管模式,口岸货物通关效率大大提升。龙邦智慧口岸项目已完成系统调试,可在中方区域内实现无人驾驶通關,下一步将扩大到越方货场,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持续提高通关效率。二是口岸通关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12月28日,中国龙邦—越南茶岭国际性口岸(含中国那西—越南那弄通道)正式开通,由原来仅限于中越人员、货物和车辆通关,扩大到第三国的人员、货物和车辆均可通关。2023年12月29日,平孟口岸实现正贸业务“零”的突破。
(三)口岸产业园区加快建设,跨区域产业链稳步构建
口岸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实施“三免两减半”“五免五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减免企业一定年限厂房租金等方式,大力吸引企业入驻,推动落地加工产业与园区外、区域外产业形成深度协同,加快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体系。龙邦口岸落地加工企业间形成腰果破壳、加工、榨油一体化生产链条,火锅底料和海鲜产业作为火锅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已与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的火锅产业形成良好配套,口岸与内陆地区关联产业有机融合,“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加快。
二、广西“成长型”陆路边境口岸发展存在四大痛点
(一)部分口岸定位不明确,口岸间协同建设不足
一是口岸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彼此之间功能同质化明显。“通道型”“加工型”还是“综合型”定位尚不明确,更多侧重于海产品、水果类、坚果类、中药材、一般机器设备等传统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进出口,产品附加值均较低,存在明显同质化现象。二是与东兴、凭祥等相对成熟口岸协同建设不足。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常年位居广西同类口岸首位,凭祥铁路口岸是全国最大的东盟水果进出口口岸,爱店口岸建设有目前东南亚最大的中药材边贸市场,水口口岸是我国水果对越出口第一大口岸,药材也是平孟口岸主要的大宗交易货物之一,“成长型”口岸与相对成熟口岸尚未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三是与北部湾门户港等水运口岸、航空口岸、内陆陆港口岸协同建设不足。北海港、防城港口岸加快构建“口岸+”临港产业体系,钦州港口岸加快构建“口岸+”海洋产业体系。南宁、桂林、北海航空口岸建设面向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航空枢纽。柳州港、梧州港、贵港口岸大力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口岸。“成长型”陆路边境口岸在通道及平台效应方面尚未与“海、空、陆”口岸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四是与越方口岸等国外口岸协同建设不足。与部分“成长型”陆路边境口岸对应的越方口岸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明显滞后。龙邦口岸计划与越方口岸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但越方口岸尚未建成。与硕龙口岸对应的越方口岸迟迟未动工。
(二)口岸基础设施能级和运营组织功能有待提升
一是口岸基础设施能级有待提升。平孟口岸货验场改扩建工程有待加快实施。硕龙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生产生活设施和配套服务存在短板。那坡—平孟口岸高速公路尚未贯通。硕龙口岸尚未通达高速公路,连接边民互市点的道路多为三四级公路。对越铁路互联互通不足,且标准制式不同,我国铁路轨距是1435毫米,越方为1000毫米,影响铁路跨国直通直达。二是口岸运营组织功能有待提升。平孟物流园尚未建成,物流中转、加工、仓储和商贸服务等功能难以发挥。水口口岸落地加工区物流配套设施不足,导致产品发货面临“车难找”“费用高”等难题。
(三)口岸产业联动不足,要素保障有待提升
一是口岸产业联动不足。多个口岸将海鲜、腰果等作为主要进口产品,“小”而“散”的落地加工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单一,联动性不足,集聚效应难以形成,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二是产业发展受要素保障制约。广西境内自然保护区众多,项目用地、用林难落实。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园区、物流枢纽等的建设资金无法落实。
(四)边贸政策有待完善,协调推进机制亟待建立健全
一是边贸优惠政策实施效果欠佳,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当前,边民享受每人每天8000元免税进口商品的优惠政策。然而,部分边境县边民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因经济水平制约等,边民参与互市贸易的积极性不高,亟需创新拓展边境贸易方式,因地制宜完善相关政策,激发边民边贸活力。二是口岸与产业贸易及工作协调机制有待深化。口岸与内陆园区产业贸易合作对接的潜力尚待挖掘,围绕现代产业链贸易链发展的协同机制不足。三是中越双方口岸建设及经贸协调推进机制亟需建立健全。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制约中越贸易稳步推进,口岸建设及经贸协调推进机制亟需建立健全。
三、相关建议
(一)强化对越口岸整体顶层设计和功能布局,明确“成长型”口岸定位,加强与成熟型陆路口岸、其他海港空港陆港口岸、越方口岸协同建设
围绕中越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研究编制新时代对越口岸和沿边产业园区布局建设规划。关注平孟、龙邦、硕龙、水口口岸等后起之秀,充分挖掘优势,明确定位,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强与东兴、凭祥等相对成熟的陆路边境口岸,北部湾门户港等水运口岸、航空口岸、内陆陆港口岸,以及越方口岸等协同建设,整体构建“边、陆、海、空”深度联动、“成熟”与“成长”优势互补的中越口岸体系,努力形成各类口岸錯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精准提升口岸设施能级,破解通道枢纽及运营组织卡点
加快实施平孟口岸货验场改扩建工程,补齐硕龙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生产生活设施和配套服务短板。加快推进那坡—平孟、隆安—硕龙、崇左—硕龙—越南高平—河内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与越南交通部门对接,推动中越跨境标准轨铁路联通,适时开展同登—河内、芒街—下龙—海防标准轨铁路研究。积极运用智慧化信息化手段,搭建物流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提升口岸运营组织功能,有效盘活各类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三)强化国际贸易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平台链式协作,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搭建以口岸特色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引导园区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强化园区产业链与国际贸易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平台链式协作,推动形成跨境产业链深度联动、供应链高效协同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发展等所需的土地、林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助力“口岸经济”“产业经济”发展。
(四)创新拓展跨国际跨区域贸易流通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和协调推进机制
大力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区、边贸点建设,鼓励边民与企业参与互市贸易,挖掘边民互市贸易发展潜力,提升边民互市贸易品类、规模和质量。以边民互市贸易发展为依托,创新拓展跨国际跨区域贸易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口岸贸易。加快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优化通关流程,简化通关手续,加快货物通关速度,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和效率,为经营主体营造更好的贸易环境。建立健全中越双方口岸建设及经贸协调推进机制,发挥好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中越陆地边界联合委员会和边境口岸管理合作委员会等既有机制作用,加强中越双方省际区域合作。
(樊一江,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颖,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干部。丁金学,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综合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