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2024-06-03 18:55彭江辉王冰洁
成才之路 2024年14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课程思政

彭江辉 王冰洁

摘要:“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一体构建“双师+课前慕课”“双师+课堂教学”“双师+课后实践”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体设计了名家微课、实务精英线上讲座、旁听庭审、模拟宣誓、课堂辩论、实务专家面对面、项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8个体验模块,在每个模块运行后进行总结反思,考查学生“三种精神”的养成,有效实现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打造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关键词:双师同堂;体验式教学;“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体验模块;人才培养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045-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HNJG-2021-0766)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学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培育高素质法治人才与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新时代法学人才,成为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性思考与规划,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科学的、现代化的法律教育理论体系。法学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学生要养成良好法学素养,首先要打牢法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本文以“中国当代司法制度”为例,开展“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探讨,阐释如何在法学教育中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内核,推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

一、高校“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痛点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阐述了法学教育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尤其是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关键作用,强调高校是法治人才培育的首要场所,高校教师需要有效利用法学教育基础性和引领性的功能,促进新时代法治人才培育体系的构建。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以法学专业本科生为授课对象,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大多数学生前期只学习了法理学、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三门专业基础课,且尚未参加实训实习,与司法实践接触较少,因此存在学习热情高涨但基础薄、技能弱的问题。为此,“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教学要解决的痛点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站不高”。“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蕴含的严格公正司法理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课程应提升站位高度,帮助学生铸就法治信仰。然而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直接接受到的是司法公正的基本理念或经典表述,不能在学习中获得感悟、体验情感、提高认识并将知识内化成智慧。二是“悟不透”。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健全,“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涵养职业道德,培养浩然正气。然而传统灌输式教学强调“刺激—反应”,把学生的认知看作对外部刺激做出的被动反应,学生接触司法案例或司法制度运行实践时,缺乏自主领悟法律职业道德和价值要求的自觉。三是“用不活”。司法体制改革的鲜活实践触手可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改革目标要求“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应做到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侧重校内教师的课堂讲授,对司法实践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和师资缺乏有效整合,对线上线下平台利用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在创造性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体悟。

可见,如何在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将法律实践成果带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既注重学生法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又聚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主要方向。

二、高校“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法学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方向的选择[1]。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高校是培养法治人才的前沿阵地,高校法学教育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突出培养优良的品格和个性,要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教谁、怎么教的问题[2]。在法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探讨法学教育领域内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法律修养与个人道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重大关系问题,在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同时,明确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更多有坚定信仰、深厚爱国情结及坚实法学基础的优秀法治人才,推进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既能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的神圣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又能在法学理论上培养大学生对法律价值的理性判断与法律行为能力[3]。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构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模式,打造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新要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强调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特色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4]。因此,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探索构建了“双师+”体驗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使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和体验活动的主角。

1.明确“三种精神”的塑造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中国当代司法制度”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关于中国当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知识与原则,让学生了解司法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司法素养和实践能力。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育人目标的确立遵循“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对应达成逻辑关系,精准解决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站不高”“悟不透”“用不活”问题,具体化为“三种精神”的塑造:奉法允正的担当精神、穷理致知的钻研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公益精神。

2.设计三种“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体验是“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受,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团队设计了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依托网络教学资源、数字法庭和社会调查实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课程育人目标一体构建“双师+课前慕课”“双师+课堂教学”“双师+课后实践”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了任课教师、慕课名师、实务精英、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具体设计了名家微课、实务精英线上讲座、旁听庭审、模拟宣誓、课堂辩论、实务专家面对面、项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8个体验模块。

3.构建“体验—反思—升华”的三段式课程思政育人闭环

体验是认知的起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思政元素。总结反思则是体验式教学中的升华环节,也是教学效果的核心评价环节。学生在经历体验环节后,会产生各种感受和想法,但这些感受和想法是零散的。而总结反思的目的就是对这些感受和想法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格局的提升、职业道德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各个模块的总结反思可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小组体验分享、项目成果汇报等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体验、反思认识、再体验、再反思认识”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进而升华为“三種精神”的塑造,达成育人目标。

三、高校“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以此为指引,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验模块、课程评价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1.思政元素如盐入水

法学教学内容的设置,深刻影响着法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5]。目前,大多数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多地集中在法律概念、立法宗旨及法律条文的正确适用上,这对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法律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所包含的人文理念、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正负向影响等缺乏了解,这会使学生对法律的内涵和精神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自主学习能力[6]。H学院将“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五个章节,在每个章节的专业知识学习中均融入课程思政的“双师+”体验式教学模块,共在8个模块中融入42个视频、38个司法案例、12个学生活动策划案,做到了与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

2.体验模块润物无声

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法学课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其中,理论课程侧重于对法律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解,一般以课堂授课和讨论为主,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课程侧重于法律实践经验的传授,一般以实习为重点,旨在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创新了三种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双师+课前慕课”模式。即在线上开放课程的基础上,选取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名师微课和司法实务精英线上法律讲座等思政资源,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教学,通过名校名师与实务精英的线上双师联动,实现思政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比如,教学中国审判制度时,安排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周春梅:用生命捍卫司法公平正义》,并听取习近平法治思想解读专题讲座《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二是“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课堂辩论、旁听庭审、模拟宣誓、实务专家面对面等模块让学生领悟不同司法主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全真情境再现中体验公平正义的实现过程。比如,教学中国审判制度时,组织学生到模拟法庭旁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现场开庭,体验审判程序,或邀请法官进课堂开展面对面交流等。任课教师与实务专家线上线下双师联动,创设了情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实现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三是“双师+课后实践”模式。即设置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模块,让学生走进司法机关,以切身体验的方式领悟中国司法制度的运行规律。或者与学工配合开展志愿服务第二课堂,依托社团让学生深入司法实践,用活专业知识。比如,教学中国审判制度时,按学习小组开展项目主题调研,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双师联动,有效实现了课程实践育人的目标。

3.考核评价综合多元

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及专业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双师+”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需设置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综合评价机制[7]。首先,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通过设立学习小组,在每个模块运行后进行总结反思,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双师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考查学生“三种精神”的养成情况,并创新性地把考核变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奖励,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申报、论文的发表、职业资格证的取得、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让学生从行为和情感上积极参与教学。另外,学校还应构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针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考查,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8]。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构建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体系,确立每个模块支撑权重,实现了对课程育人目标达成的量化考核。

四、高校“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

1.课程育人成效

H学院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了“三种精神”。第一,奉法允正的担当精神。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政法精英,他们通过互动式体验模块进课堂,让在校学生面对面感悟榜样的力量,养成和传承奉法允正的担当精神。第二,穷理致知的钻研精神。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学风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落实到创新实践中。近几年,H学院的学生获国家级和省级创新计划项目4项,各类省级以上学科和社会实践竞赛获奖20余项。第三,乐于奉献的公益精神。“中国当代司法制度”的实践体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H学院的学生在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中养成了乐于奉献的公益精神。学院本科生长期坚持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开展志愿服务,得到司法实务部门的高度肯定。

2.课程满意度

H学院“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构建了学生、同行和实务部门三个维度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随着“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各方评价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在每年的课程满意度大数据调查中,法治信仰、公平正义、职业道德等成为核心关键词,“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多主体参与到多主体共建的转变。回校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校友们如是评价:“‘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坚定了我们的法治信仰,是一门永不结业、薪火相传的必修课!”

3.推广应用

H学院法学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获批2019年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项目,2020年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2021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H学院的“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上得到推介。“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得到湖南省内外多所高校的实践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推广效果。

五、结语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学教育的根本遵循,强调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使命,为法学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双师+”体验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针对“中国当代司法制度”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梳理出课程思政教学中“站不高”“悟不透”“用不活”的痛点,构建了“双师+课前慕课”“双师+课堂教学”“双师+课后实踐”3个体验环节,设计了8个体验模块,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使得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无缝对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期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倪志娟.新文科视域下法学专业多维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3(06):94-97.

[2]罗云方.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研究[J].法制博览,2023(32):15-17.

[3]苗泳,刘燕玲,郭伟.“课程思政”视域下行政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2):87-91.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8-11.

[5]黄文艺.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学教育理论[J].法治与社会发展,2023(03):23-35.

[6]彭小霞.课程思政融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之路径探索[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02):121.

[7]彭江辉,陈玥.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目标、原则与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27-32.

[8]王刚.高校法学教学改革刍议[J].黑河学院学报,2019(04):126-128.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DoubleTeacher+"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Contemporary Judicial System in China" as an Example

Peng Jianghui, Wang Bingjie

(Law School,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e "double teacher+"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deeply implements the rule of Xi Jinping law ideology, and aroun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legal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law, a "double teacher+pre class MOOC", "double teacher+classroom teaching", and "double teacher+post class practice" experienti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Specifically, eight experiential modules are designed, including famous micro courses, online lectures by practical elites, attending court hearings, simulated oaths, classroom debates, face-to-face meetings with practical experts, project social research, and volunteer services. After each module is operated, a summary and reflection a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ee spirits", effectively achiev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for cultivating legal talents.

Key words: double teachers working together; experiential teaching; "contemporary judicial system in China";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experiencemodule;talentcultivation community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学生性格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影响分析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