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欣
【摘要】电影节不仅是电影界的节日庆典,也不仅仅是一个推广电影艺术的平台,它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和价值协商的场域。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一个复杂的场域网络,包含着影片展映、电影市场、研讨会三个重要单元,并且融汇不同主体在此进行协商,文化、社会、经济、象征资本等在分配协商中得到彰显与提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建立清晰的协商价值模型有助于在不同的价值上提供可能性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当电影节的质量与影响力得到发展,其也会从整体上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前进。
【关键词】北京国际电影节 场域理论 协商价值理论 优化策略
自1932年世界首个电影节在威尼斯开幕以来,全球陆续涌现了各具特色的电影节,展现了电影节的生机与多样。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增长,中国的电影节活动亦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较为年轻的电影节,承担着推广中国电影,扶持新的电影力量,加强电影的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统观历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可以发现,从北京国际电影季到当下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节的流程、单元、奖项等都在不断完善,但其内部各版块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仍有待提升。笔者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与摩尔安的协商价值理论,从北影节内部各单元之间的协商与运作着手,力求探究其动态交流和发展逻辑。
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可作为理解电影节运作模式的理论背景。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或一个构型”[1]。这意味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环境中,不同的位置或者角色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因此,场域被看作是一个多元、动态、复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社会中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竞争格局。首先,电影节是一个社会文化或文化产业的场域,众多的利益主体在电影节中交织。电影节通过定期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缤纷各异的展映与交易聚集成一个固定的短期群体组织。以上的探索并非割裂于电影节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而是与之紧密关联,互为因果。电影节是属于文化层面的一种特别的场域,它融合了文化推广、艺术探索、商业活动和社会效应等多重要素,各方参与者在这个平台上互动与发展,使电影节成为一个文化产业中重要的聚集地。
其次,电影节也是一个“角斗场”。这个角斗场中发生的事件便是价值协商,如摩尔安所言,价值从来都不是产品的固有属性,而是源于人们对这些产品的一系列判断,参与者对其在不同情境下进行评估,艺术品因此成为相互有关联的有价值的集合[2]。协商价值指的是多方之间的体验互动与社会沟通而形成的价值。电影节场域中包括的价值为:技术/材料、社会、情境、文化价值等,这些价值共同创造了象征性的交换价值[3]。正是这种定性的象征性价值在积累、置换之后可以变成定量的经济价值。
在布尔迪厄的表述中,各方参与者在这个“角斗场”内协商或交换资源,即资本。电影节所涉及的资本包括了四种不同类型:第一,以资金投入、票房收入等为代表的经济资本。第二,以电影的艺术价值、创意等为代表的文化资本。第三,以人脉网络、行业地位等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第四,象征资本。象征资本是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领域内获得的荣誉、声望和认同。换言之,象征资本关乎于个体或群体通过其他形式的资本转化而来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之间的资本转换通过象征资本的交换而达成[4]。电影节的核心逻辑便是运用且制作这种象征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如影展、颁奖、创投等为作品不断赋予且提升象征资本,并与其他资本做交换。不同主体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在电影节场域内进行合作与竞争,电影艺术的魅力因此产生的同时,也体现了电影产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因其诞生于北京,所以天然承接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的传播任务,十几年来它逐步展现了成熟的协商模式,也成为行业内外沟通的桥梁。因此,以北影节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基本可以反映出国内电影节在协商运作方面的复杂过程,极具代表性。
在电影节的价值协商过程中,影片展映、电影市场、研讨会三个主要单元发挥了核心作用,构成了价值创造和提升的关键平台。在这三个单元的协商过程中,电影的多重价值得以生成与演化。
(一)价值协商的三大单元及参与主体
电影节的影片展映活动不仅仅是观众欣赏电影的基础环节,更是电影节策划者、政府部门、观众之间复杂资源协商和象征资本交换的显著体现。首先,之于政府来说,电影节有三大重要作用。其一,電影节作为文化展示的平台,承担着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其二,每个电影节都会为当地举办的城市带来一波商业浪潮,助推当地经济、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其三,电影节可以作为国际感知中华文明与艺术的窗户,也是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大门。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发展联盟”以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划的“丝路十年联想未来:电影亚洲连线”为主题的“北京展映”等均是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而设立的电影节展或特别单元[5]。电影节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外交倡议,也成了文化软实力展示的平台。这种策略既是政府运用文化事件作为外交和文化传播工具的显著例证,也体现了电影节作为文化资本转换和积累的场域。其次,电影节策划者通过精心策划多样化的展映单元,不仅丰富观众的集体观影体验,也是为时下热议话题搭建沟通渠道,更是对国家发展政策的响应。北影节的展映单元在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内容的同时兼顾政治文化意义。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时间为轴,遴选出自中法建交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法国女演员的代表作,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芳名法兰西”单元。同时,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展映”近几年也连续设立了“一带一路”单元,通过电影架设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加速多国之间的民心相通。最后,观众从初期接受者到当下主动参与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对电影内容的消费上,更在于他们对电影节整体文化价值的认同和支持。资本在这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电影节通过展映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电影,实际上是在进行象征资本的积累和转换。电影节的声誉和影响力,以及它能够吸引的观众数量和质量,都是其象征资本的体现。同时,这些资本的积累又能够吸引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电影市场是一个专门为电影产业内部各利益相关方提供的交易与交流平台,旨在促进电影作品的购买、销售、发行及其他形式的商业合作。此环节牵涉的利益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制片人、发行商、采购商、电影制作公司、资金方、市场推广专家以及影评人。招商环节和创投环节均属于电影市场单元内。
招商环节的价值协商在电影节策划者与电影节相关合作者之间展开。首先,合作方通过展示、宣传自己的作品以期交易或是建立下一步的社交网络。这一部分的互动表面上是经济资本的流通,更深层来讲,合作方通过参与北影节这一公开平台的推广有助于自己作品的象征资本提升。第十四届的北影节招商展会吸引了来自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电影产业主管部门参与。各国将带来当地的影视拍摄利好政策,并将对在北京市场招商展会上达成的合作提供相应的拍摄扶持[6]。经由国家的政策扶持当背书,作品的制作不仅可以享受更多的人才或是地域资源,更为作品的拍摄提供稳定的支持和无可比拟的象征资本。其次,交易成果的数据是市场活跃、价值协商成绩的最佳展示。从北影节近几年公开的数据来看,第九届电影市场签约交易额为309亿元,第十届跃升至330亿,第十一届以352亿元的成绩再创新高。这包括影片的买卖、版权交易、合作投资等多方面,直接关系到经济资本的交换。交易活动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作品本身的质量,也与参与者的谈判能力和社交网络有关。最终,各方通过协商交易,探讨合作机会,共同推动电影项目的发展和电影产业的繁荣。这一过程不仅为电影作品提供了展示和交易的机会,也促进了电影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有效对接,加速了优质电影内容的全球流通与推广。
自2012年起,北京国际电影节秉承“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宗旨,不仅致力于推进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还专注于挖掘并扶持有潜力的新兴电影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北影节创立了项目创投平台,该平台从最初仅限于剧本到逐渐演进为涵盖整个电影项目的投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北影节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创投平台主要涉及三方的协商,第一是主要关心项目的艺术潜力和回报率的投资者。第二是关注艺术表达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包括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在内的创作者。第三是以电影节的审美取向、利益诉求为标准的电影节策划者。电影节策划者在筛选合适的电影项目之后,运用投资者的资金对其进行辅助制作与推广,创作者在这一阶段收获到相应的经济资本与象征资本,这是埋下种子的时刻。当创投项目成功被推出及认可之后,便是其开花结果反哺土壤的机会,电影节作为其最初的推手在这时便可收获到相应的象征资本。例如,《春江水暖》的导演顾晓刚通过创投平台获得了制作长片的资金支持,最终影片荣获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德国汉堡国际电影节“影评人选择奖”等重量级奖项,还成为2019戛纳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影片。这充分证明了北影节创投平台在发掘和培育电影人才、推动电影作品创作与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电影节作为平台对与电影有关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是电影节论坛自诞生以来的重要责任。首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活动率先成为常驻环节[7]。北影节在2023年设置六个不同方向的主题论坛,从当下创作到产业剖析再到走向国际的学术思考,电影机构负责人、国际电影节主席、知名电影人、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与年轻导演、影迷或是电影行业的工作者进行深度交流。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参与研讨会、圆桌会议和社交活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行业网络。这是社会资本积累和运作的过程。同时,在电影节研讨会中,参与者可以增加自己在电影艺术、历史和理论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有效判断下一步的创作方向,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即是文化资本的积累。但目前北影节的论坛讨论仅停留在行业路径的总体探讨上,仅仅是理论或者观念的传播,并没有完全实现与市场创作板块的契合与交融。
(二)北影节的价值彰显
北影节通过其设计的多元活动与单元展示,充分体现了协商价值理论在电影节场域内的应用。第一,技术/材料价值在近年来的北影节单元中有鲜明体现,北影节通过引入XR单元,展现了其对科技创新与电影艺术融合的重视。这一单元不仅利用VR、AR、MR等前沿技术展现电影的新可能,还推动了视听领域的前所未有的边界扩展。北影节积极促进XR影像技术的进步,参与全球范围内的XR影像的交流與互动。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北影节对科技愈加关注的趋势也是对当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响应。其次,技术/材料价值提供了电影放映和展示的物质基础,包括放映系统,声音系统、视觉效果等,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这种观影体验是与电影节的欣赏或文化价值息息相关的。而良好的技术条件,科技更大程度的加入则是提升电影节欣赏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文化价值方面,北影节遵循的主旨是继承与创新齐头并进。北影节的展映单元既有“修复经典”“致敬影人”等重温电影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在剧本、导演、表演、摄影、美术等方面均有着不俗的表现,《悲情城市》的重映在北影节六秒售空一票难求的现象,诉说着经典作品的艺术表达经得住时间考验,仍在当代具有惊人号召力。同时又有“注目未来”“焦点影人”等旨在为新兴电影人提供展示平台,同时迎合年轻观众对新鲜、创新内容的需求。电影节展示的文化多样性与艺术性,是对观众文化与艺术生活的补充丰富,也为不同文化背景观众或合作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增强了电影的社会价值。另外,电影节因其较高的文化附加值成为拉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的引擎,往往能够形成包含交通、酒店、餐饮、购物、旅游、演艺、网络等领域的大产业集群,增加就业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8]。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在第十三届北影节举办期间,中国影都的核心承载区市民游客高达17. 2万人次,北影节嘉年华主办场区附近餐饮住宿销售盈利接近530万元。因此,立足于首都北京的北影节,与北京的文旅产业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
第三,北影节提供了广泛社交平台。从发行商到制片方,再到电影创作者,都在这里找到了资金、资源和宣传的机会,进而增强了社会价值。尽管“天坛奖”的影响力相较于世界三大电影节还存在差距,但不可否认其在促进亚洲及全球电影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评奖机制仍然是北影节塑造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为获奖者提供了认可和曝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影节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活动,其价值核心应是社会与文化的双重观照。在电影节的互动中文化价值的输出是依托于社群的凝聚力以及平臺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因此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四,情境价值在北影节上同样有着突出展现。摩尔安提出的情境价值是通过时间或空间上的稀缺性来表达的,首映礼即是北影节最能体现情境价值的环节。另一方面,北影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稀缺性也表现在其首映影片数量及质量的不足上。首映权是由电影节的声望排名所决定的,首映权分为“世界首映”“国际首映”(影片在出品国之外的国家地区首映)及区域、具体国家的首映等不同层级。国际电影人制片人协会(FIAPF)规定,入围A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不能再参与其他A类电影节的奖项评选环节,而且, A类电影节主竞赛影片至少要求国际首映[9]。一方面,北影节从权威性、知名度等多方面与A类电影节还存在差距,不利于首映权的争夺;另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北影节的举办时间也影响了它对于首映权的争夺。电影节日历是国际电影节举办时间,并对电影节开始的日期、状态和从日期调整进行整体概述[10]。按照电影节日历逻辑来说,顺序应当是五月举办的戛纳电影节,八月底举办的威尼斯电影节,二月举办的柏林电影节,而北影节基本于每年四月举办,本质上是位于电影节日历每年的年末,影片的可选择性必然失去优势。
近年来,北影节的首映片数在不断增加。2021年北影节实现了天坛奖主竞赛单元与注目未来单元的全部首映。在当前全球各大电影节争夺首映权的激烈竞争中,一部竞赛影片的成功首映不仅凝聚了无数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是电影节迈向国际高品质标准的重要体现。首映礼对于电影节而言,不仅是展现其策展水平和艺术审美的窗口,更是其在国际电影文化舞台上展示知名度的关键时刻。
北影节的这些价值互相作用和辅助,共同构成了电影节的综合吸引力。技术/材料价值保证观影质量以及增添了观影方式的新颖性;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增强观众的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来提升电影节的整体价值;而情境价值则通过特定的环境和节庆氛围增加了北影节的独特魅力。这些价
提升权威性,赢得国际话语权是北影节提高社会价值较为可行的路线。这条路线可从引进国际评审与加强国际合作两方面入手。第一,从近年来北影节评委会主席的更迭可以看出北影节想要走出去的探索与尝试。评委的身份和声誉会吸引更多国际媒体的关注,增加国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既从中国立场出发,又以世界眼光提高电影节的办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二,加强与国际电影节的合作。2024年北影节在多个方面实现国际化新突破:首次设立外交官电影季,促进文化合作;新增设“北影节国际会客厅”,为国际嘉宾与国内制作、版权、发行等公司搭建约见平台。并且还聚集包括多伦多、东京等世界各大电影节主席或代表,共同参与北影节活动。
本质上,电影节不仅仅是一项商业娱乐活动,更是一个聚焦艺术性,强调多样性,推动产业发展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的多元场域。在这样的复杂的背景下,电影节为价值协商过程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使得电影的价值得以在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深入的文化对话中得到充分展现。参与者们通过电影节进行激烈的竞争和互动,流动的资本形态推动着电影价值的形成和变迁。建构电影节协商价值的模型,使得内部板块的各部分价值得以优化提高,这种良好的变化对电影的市场表现大有裨益,更深刻地影响着电影文化的未来方向和社会影响力。
注释
[1]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理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134.
[2] Moeran, Brian, The Business of Creativity: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rth, Lcft Coast Press, 2014: 88.
[3] Moeran, Brian and Jesper Standgaard Pedersen. Negotiating Value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Fairs, Festivals and Competitive Ev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
[4]向勇.交化產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67.
[5]武建勋,杨锦盛.声望加冕·资本驱动·身份展演———场域理论下中国电影节发展的时代策略[J].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 5 (03): 63-69.
[6]北京国际电影节官网, http: / / www. bjiff. com
[7]武建勋,米哲.中西方电影节论坛功能比较研究[J].电影评介, 2023, (22): 76-80. DOI: 10. 16583/ j. cnki. 52-1014/ j. 2023. 22. 008.
[8]成亚妹,薛刚.本土国际电影节的策展与运营———以平遥国际电影展为例[J].文化产业, 2023,(14): 43-45.
[9]电影节新生态与策展研究[J].当代电影, 2022,(06): 4.
[10]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Producers Associations. Festivals Calendar [EB/ OL]. https: / / fiapf. org/ festivals/ calendar/ .
[11]沙丹.谁持彩练当空舞: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策展实践与思考[J].当代电影, 2022, (06): 15-26.
[12]贾硕,王丽,莫小丹等.我国科普场馆电影节品牌建设创新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为例[J].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 2023, (02): 139-152.
[13]北京国际电影节官网, http: / / www. bjiff. com
[14]北京国际电影节官网, http: / / www. bjiff. com
[15]王笑楠.当代国际电影节体系的建构与演变[J].中国文艺评论, 2018, (12): 107-118. DOI: 10. 19324/ j. cnki. zgwypl. 2018. 12. 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