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栋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校园”建设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抓手,让一大批“咸宁工匠”“香城名师”“鄂南英才”活跃在园区的工厂车间,让一大批“孔雀公主”“土鸡司令”“生物精灵”行走在乡村的山山水水,演绎着动人的“咸职故事”。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技能校园” 产教融合 “一村多”
城以泉名,闻香识城。香城泉都咸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是商代铜鼓出土地、三国赤壁大战发生地、古瑶文化发祥地……作为鄂南门户、荆楚咽喉,咸宁天然地成为了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城市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凡此种种,无一不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2024年“中银杯”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上,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再创佳绩,一举拿回18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发展成果以及“双高计划”“技能校园”的建设成果。
“技能校园”何以能?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建设技能型社会”列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作为技能型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校园是技能培养、技能提升、技能更新的主阵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红卫表示,学校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一流技能平台、开展优质技能服务、实施有效技能教学等23条建设措施,率先打造“技能
校园”。
如何落实?自当“紧把绳头做一场”。
据陈红卫介绍,一是以“技能课”为载体,遵循技能教学规律,推进“课堂革命”,深入“解剖一堂课”,念好“动、活、巧、好”四字訣,打造有用、有味、有魂、有品的“金课堂”。二是以“技能赛”为抓手,完善国家、省、校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建立技能竞赛梯队培育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师生同赛项目,在“实战”中提升师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以“技能库”为重点,建立“基础+核心+拓展”专业技能体系,开展8个专业大类的技能微课资源建设,目前已梳理2098个技能点,完成648个技能微课的录制,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技能资源体系。四是以“技能文化”为依托,将每年5月定为技能文化月,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并搭建技能成果线上线下展示的平台……
学校自2021年提出“技能校园”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当前,学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平台、研发中心10余个,包括国家林草局桂花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智能非标设备”工程研究中心、鄂南特色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以此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咸宁市“中部健康城”“中国桂花城”建设部署;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为社会提供了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树立起了职业培训“咸职品牌”。
在“技能校园”的建设中,仍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产业发展不够紧密、高水平技能师资不足、技能设施条件不够充分等问题。“学校将通过加大技能考核在教师和学生评价中的比重,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配置等相应措施,以‘数字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陈红卫表示。
产教融合如何深?
到目前为止,与职业教育发展相伴而生的校企合作已运行20多年。谈及校企合作,陈红卫表示,产教融合乃至深度融合要取得实效,需要落位于政校行企多方协作、产学研用互融互通,促进办学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革创新。
目前,“一冷一热”的问题依然存在于产教融合中,学校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冷的根源在于多方主体的利益未能在校企合作中得以有效兼顾。要解决‘利益悖离这一核心矛盾,必须加强多方资源要素的汇聚与整合,着力构建关联各方利益的合作新生态。”
如何构建?首先是本地生源在本地培养、本地发展。学校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升级、财经商贸、社会民生等需求,组建“双师型”团队,整合订单式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待岗人员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路径,与本地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建立本地企业用工保障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中高本专业共建、贯通培养等项目,建立“1+1+1+N”协同发展模式(1个产业、1个专业群、1个龙头企业、N个中小微企业),逐步构建“中高本+高水平大学”“中小微企业+龙头企业”等多维纵向合作链条。再次是注重多元联动。2023年,学校与咸宁高新区、湖北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联合普通本科、中高职院校、百余家企业,组建了咸宁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进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同时,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通过“双百工程”等将先进技术引向生产一线,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度,以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产教资源得以充分聚集,基本实现岗位实习本地化。学生的湖北就业率、咸宁就业率分别不低于78%、38%,教育链与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助推了区域产业发展。成效虽在手,但也必须看到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不足,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相对被动,专业与产业的关联度还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据悉,下一步,学校将以创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抓手,构建多方参与的联合体运行模式,聚焦人培效能,统整园区资源,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增强服务科技、服务培训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改善、解决存在的问题,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一村多”因何兴?
“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这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过的话。古往今来,乡村大地一直是我们的根脉。今天,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我们的乡村也要振兴,要与城市同步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哪里?在人才。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乡村振兴的确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涉农院校培养的学生却‘下不去‘留不住。”陈红卫表示,乡村本土人才最了解家乡的现实基础与发展需求,他们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性人才和原生性动力。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从2017年开始,在湖北省农业厅农业科技人才办公室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村里来乡里去”原则,率先以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形式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定向培养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家乡的“基层组织接班人”“脱贫致富带头人”“电商创业合伙人”。
学校从组织、经费、生源、招生等多方面着手,首先解决了“招得来”的问题。随后,学校与各县市区组织部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推行“多主体多角度”学业评价,强化协同育人;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县市分院—现场教学基地”三级教学组织体系,实施“淡学旺工、农学交替,弹性学制、分段教学”教学运行模式,以此解决“育得好”的问题。
如何才能“用得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打造“行走课堂”,将教室搬到“美丽乡村”示范点、国家乡村公园、特色产业基地等地,建设校外教学点,并聘任涉农企业创业能人和专家、乡村“土专家”“田秀才”与学生结成师徒关系,对口安排跟岗训练与在岗实践。学校还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将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融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全过程。
最后要解决的是“回得去”的问题。一方面,学校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出台了《关于扶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回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另一方面,学校自主开发“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数字乡村网,构建技术服务体系,组建科技指导与咨询团队,为学生回乡创业、开展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7年来,“一村多”共招收学生2304名,实现咸宁市行政村全覆蓋,受益农民达15000多人。这些学生既发挥了乡村“人才泵”作用,又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以“别墅鸡王”张亮为例,他自主研发户外“鸡别墅”,并在湖北、江西等多个省推广,年产值达5千万元。
但是“一村多”在招生范围、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学生毕业后扎根当地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对此学校也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扩大招生范围,取消年龄、身份等限制,推行分类培养,不断完善‘乡村人才跟踪支持计划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招录本县户籍学生,定编定岗定向培养农村基层管理与技术人才。从人文关怀与乡土情结角度来看,对于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来说,在当地就业,既熟悉乡情,没有方言障碍,又能兼顾家庭,也算得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生选择。
责任编辑:周淼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