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 朱湘虹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
的路径研究”(22JD710030)。
摘 要: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的背景下,教育质量的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拓展都与县域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县域教育发展的困境在于保障不足、师源和生源流失以及家长观念固化,
四方协同发展来突破县域教育发展困境。通过政府的制度保障、学校留住师源和生源、教育既要扶智也要扶志,追求达到以分配正义和承认正义相组合的拓展的教育正义,以期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县域社会发展赋能。
关键词:教育正义;县域教育;教育发展
一、教育正义是县域教育发展的追求
罗尔斯认为,社会的基本善,包括权利和自由、权力和机会、收入和财富等,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1]1971年,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一书,书中强调
了在资源等物质
方面如何分配的问题,并提出两条原则——平等自由原则以及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阿克塞尔·霍耐特则在《为承认而斗争:论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中提出了承认正义。
他以黑格尔的承认学说为灵感,提出“为承认而斗争”,
认为承认是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正义的关键,除
资源分配以外,文化、身份上的不平等也是值得被关注的。
两者的正义论作为社会正义的两种进路,前者
的理论
为正义论的基础,是一种规范性的建构,侧重理论建构;后者则侧重理论批判与社会分析。将两者的理论相结合,探究一种健全的、同时包含规范建构和社会分析两个重要维度的社会正义理论,并运用于教育领域来追求教育正义是有意义的。
教育正义是正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因而教育正义既具有一般正义的通性,又具有教育的特性。哪种正义是教育所需要的,教育对正义的追求应该指向哪里。正义的核心指向应该始终是为人服务。
长期以来,教育正义被看作是在平等和自由基础上的教育资源、制度方面的分配,这种分配模式下的教育正义,只关注物质的分配,主要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占有问题,分配正义在全面论述“作为公平的正义”的同时对功利主义作了
全面而深刻的批评,但缺陷是
并不尊重人际差异,使得教育内部更具活力的活动显得“被失语”。在教育生活中,也许分配的结果或资源是平等的,但是在分配的过程中
可能存在非正义的分配方式或程序,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分配正义没有关注到的。“完整的教育正义理应是分配正义与承认正义的复合观念,以使对正义的追求既体现在制度的正义性中,也体现在交往的正义规范之中。”[2]正义的关键是人的平等,而不是物质的平等。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涉及方方面面,但综合来看,“蔑视与反抗”或“为承认而斗争”是霍耐特承认理论的主题。“承认正义指向关怀、尊严和心理影响等不可分配的资源,旨在避免蔑视和羞
辱”[3],它所关注的不仅包含物质
方面
的不平等占有,也包括非物质
方面,比如人际交往中的羞辱、欺凌等不平等问题。承认正义作为多元教育正义论的一元,弥补了分配正义
的不足,有利于促使对教育正义的关注回到人本身。“与承认正义相关,教育公平必须是相互承认的公平,因而也是切身感受到的公平。”[4]合乎正义的学校生活不仅要在物质上分配合乎正义,还要在非物质上
得到承认与
获得
尊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单纯以分配正义为范式的正义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必须建立一种拓展的正义论,
包含分配正义和承认正义。这种拓展的正义也是县域教育发展应该追求的正义。
县域是一种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范围内,将包含县级及以下行政单位管理范围内的学校组织作为主体来探究教育正义是十分有必要的。县域作为诸多社会功能的承担者,又处在教育的一线位置,因而将县域作为认识、分析教育正义问题的一种特定的研究空间是其知识地位的体现。同时,追求教育正义并实现教育正义是当前县域教育破除所面临的发展之困需要坚持的基本追求,也是县域教育迈向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基础和保证。
二、县域教育发展之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5]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教育
质量的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拓展都与县域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振兴县域教育极为重要。但是
受到
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以及大城市虹吸效应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域教育
正在走下坡路,师源、生源流失等问题成为困扰县域教育发展的“死结”。
(一)县域与城区教育差距越拉越大,县域教育陷入“保障之困”
首先,城乡
之间本
就
存在政府政策、资源分配、制度保障、财政支持以及环境等差异,这造成了
城区和县域教育
发展不平衡
的现状
。其次,城区优质中学组成的教育集团、
优质高中開办的民办学校、倚靠房地产商的民办中学、高校附属中小学、跨区域组建的各种教育集团以及各种教育集团挂牌学校
的现状
使大中城市中小学对县域师源、生源的虹吸效应日益突出。
再次,“掐尖”招生等现象屡禁不止,
使得
县域内原有教育发展格局被打破。最后,教育事业
回报期长,地方政府要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但很多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其更好地发展,这造成城区与县域教育差距越拉越大,县域教育陷入政策、资源、资金等的“保障之困”。
(二)师源、生源流失,县域教育陷入“师源、生源之困”
首先,较城区来说,县域的
教学
环境、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较差,应届毕业师范生、年轻教师等大都倾向于在城区就业,不会把县域作为
就业地的首选。同时县域本身在软环境及基础条件上缺乏相对优势,因而对优秀教师来说,吸引力不够,这就造成了城乡教师资源不均衡。其次,
县域
教师待遇保障不够,教师发展成长空间不足,生源质量较
低、学校管理制度的
不健全
都会导致已有师资的流失。
考虑到师资、升学率、校园条件等因素,家长倾向于为孩子寻找更好的学校,县域内有条件的家庭都会考虑寻求县域外优质教育资源。因而,生源困境让县域教育在升学竞争中输在了“起跑线”。
(三)家长观念固化,县域教育陷入“观念之困”
家长观念固化,一味地追求县域外优质教育资源,导致
只想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而忽略了本身教育需求。另外,
相比城区家庭,县域家庭的教育试错成本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错,县域家庭将无力承担试错
后果,因而县域家庭为其子女可提供的机会和
可后退
的空间明显
有限。“缺乏教育后退空间和试错机会的广大县域家庭事实上很容易在同质化竞争的教育期许中形成对教育核心评价标准——‘分数的单向度膜拜,但这种膜拜对于绝大多数县域家庭而言,却又是风险最低且最符合县域家庭实际需求的最优教育选择。”[6]就县域教育系统
而言,“村里读小学,镇上读初中,县城读高中”的发展格局被打破。这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破坏,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通道堵塞后会造成阶层固化。而县域作为为城乡输出劳动力的重要枢纽,一旦塌陷,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动力也会不足,进而加剧贫困代际传递和阶级固化。
三、破除县域教育发展困境的对策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教育的塌陷会导致整个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因而县域教育
的
质量,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跳出县域看县域教育,教育将县域教育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明确其在国家治理、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只有从国家、社会和经济、教育等多元综合视角和多维关系中对县域教育展开探究,才能破解县域教育困境,全面振兴县域教育。
(一)制度保障是基础
“正义首先需要制度保证,如果期待仅依靠道德和觉悟,那就是乌托邦主义。”[7]从分配正义的视角来说,要走出县域教育发展的困境,
政府
要加强
教育经费统筹,完善教育财政经费分担机制;要加大资源统筹力度,通过政策的优化与干预,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化
调整,以此整体
改善
县域学校办学条件;要推进
学校
完善招生制度,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
县域高中
可以设置专门性的制度安排,
有
偏向性地分配高等教育机会。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
学校
也可以寻求外部力量支持,以革新的方式
提升办学活力,如与企业合作,引进市场教学管理体系,规范学校管理,这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
社会要
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为
享有受
教育权利、均衡受教育机会和增加教育投入等
付出努力。而从承认正义的视角来说,我们也要关注县域
教育
学生资源分配中的人文关怀,以此弥补分配正义
关注
物质的弊端。
(二)留住师源和生源是关键
优秀教师流失后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性的滑坡是大多数县域学校衰败的
原因。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使教师队伍建设由“痛点”变为“支点”,
应是县域教育破除困境的突破口。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设立县域优秀教师岗位,完善津貼制度,提高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教学工作
环境
与生活环境,增强教师县域归属感。其次,县域政府可以建立优质教师的帮扶机制,与各大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对口县域学校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
以此
来解决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师资补充不足、教师队伍素质
亟须提升等问题。
最后,在
生源方面,通过
改善校园环境、更新教学设备、提升师资标准
,如布局智慧校园、配备学习终端设备等措施来提高县域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从承认正义的视角来说,正义的学校还应该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场域,因此,学校要深化育人改革方式,推进育人模式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育既要扶智也要扶志
梁漱溟在进行邹县教育改革实验时就指出:“教育之事应当一面在事实上不离开社会,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领导社会。”[8]县域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定位在于通过教育实现对县域社会的改造。县域教育如果不首先考虑广大教育行动者主体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那么
教育将难以真正引发县域空间的社会变革。县域教育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就要“真正做到‘以县为本,让县域成为所有生长在这里的人的根基和本源,要着眼于本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紧盯着从外部竞争中胜出,重新点燃当地民众对教育的希望”[9]。教育不仅
要扶智,也要扶志。要发展县域内家庭的教育,让家庭与学校、社会更好
协同是县域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础。要改善家长落后的思想观念,丰富家长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社区要集中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拓展教育空间。在多维的教育正义视野中,我们不仅要看到物质
方面的分配问题,也要看到非物质
方面
的教育正义。
四、
结语
要走出县域教育发展的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等多方协同。促进县域教育的发展就要促进县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发展、协同发展和共生发展。此外,要立足县域内自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底蕴,实现传承与创新,推动县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县域社会的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2.
[2]吕寿伟.分配,还是承认——一种复合的教育正义观[J].教育学报,2014(2):27-33.
[3]张青,孙朝霞,郑淮.教育的价值追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J].教育探索,2020(1):1-5.
[4]程天君.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116-123.
[5]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
[6]李涛.县域教育“双减”的公共生态及优化路径[J].探索与争鸣,2022(9):103-110,179.
[7][苏]N.A.拉契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76.
[8]梁漱溟.我心中的苦闷——由本校种种缺憾所得来的[M]//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
[9]林小英,杨蕊辰,范杰.被抽空的县级中学——县域教育生态的困境与突破[J].文化纵横,2019(6):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