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基于语文新课标来看,学生的语文水平与写作能力密不可分,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教学评一致性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为目标,与小学习作教学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本文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论述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以及具体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要求。教、学、评的一致性指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等与评价方式之间的一致性。教、学、评三者的一致要求教师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综合分析课程、课本、学生等多个要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取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习作教学的开展,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应用到小学习作课堂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小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为学生发展综合语文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促进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运用到小学习作课堂,会更加关注小学生在习作课堂中的练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得到激发,从而主动地参与课堂评价,基于自己的课堂感受与学习效果对教师的习作教学提出有益的建议,使语文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与心理需求,及时转变语文习作课堂教学理念与教育方法。在这样的习作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双向教学互动,为教师设计语文习作课程提供了灵感与新的思路,有利于教师以更加开放的教育理念开展习作教学工作,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二)促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明确课堂习作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各样的习作活动、优化习作课堂评价机制是小学语文教师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必要举措。教师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习作情况确立明确的习作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习作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为学生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教师要依照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进行相应的习作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并且,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习作成果展开科学评价,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通过精准的课堂反馈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助力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及时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促进语文习作课堂转型升级
传统的语文习作课堂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线,通常按照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顺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新型课堂中,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先学后教,将学生放在课堂的首要位置,让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练习过程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落实中,学生可以在习作课堂中针对习作主题、习作思路、习作内容等进行交流互动,互相交换习作素材,交流各自的习作经验,实现协作学习和共同进步。这样的学习活动创新了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语文写作课堂转型升级。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
(一)明确习作学习目标
教学评三者要想实现高度统一,创立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先决条件是要具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评价的开展提供重要导向,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灵魂。基于此,教师要明确习作教学目标,了解学生习作学习的真实学情,同时结合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制定能够满足学生能力需求与兴趣需求的习作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获得预期的习作成果。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例,教师在正式设立习作目标之前,应当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进行简要分析。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涉及自然美景,学生通过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已经领略了自然之美,初步培养了热爱自然的意识。为了在课堂习作目标中彰显新课标精神,教师应当精准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三、四年级的习作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自由表达”的目标,综合多方面考量,为学生设计以下语文习作目标:
1.能够介绍自己生活中喜欢的一个地方。
2.能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与具体细节展开描写。
3.能够在本次习作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精准审题:“什么地方是好地方?”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本单元课文带领学生回顾《观潮》中描写的钱塘江大潮、《走月亮》中描绘的月下美景、《繁星》中的美丽星空,只要是让你喜欢的地方都可以算作“好地方”。其次,完成习作的审题指导后,教师提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处地方?”并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身边事物,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景,尤其是生活中熟悉的却常常被忽视的地方,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并提示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来写,便于写出充实的内容与真情的实感。再次,学生确定好描写对象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讨论,如这个地方在哪里?有哪些美景?為什么最喜欢这个地方?在互动交谈中抓住本次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展开较为细致的描写,抒发个人的真实感情。在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为正式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鉴本单元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将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摘抄下来,多读几遍,学习正确的习作方法与习作技巧。
在明确本次习作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习作准备,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习作成果,逐渐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提高个人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设定的习作目标与本次习作内容高度呼应,为保障教学评的一致性提供了有益助力。
(二)转变习作教学方式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课堂的评价过程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因此,教师应当关注习作教学过程,及时转变习作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读写融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习作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过程的完善,帮助学生提高习作兴趣,形成轻松愉悦的习作氛围,优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提升教学评的一致性。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读写融合策略,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统一起来,并为学生设计灵活的课堂活动,逐渐完善教学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本篇文章属于“游记”这一特殊文体,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浙江金华双龙洞,但是对作者描写的双龙洞奇丽景色感到好奇,于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利用VR全景技术模拟双龙洞中神秘的溶洞景观,化身“导游”,带领众多“游客”来一次沉浸式的线上旅游体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模拟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发表感想,与同伴交流“旅游”体验。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篇课文,并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读后感,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将作者描写的游览路线图绘制下来。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重新回归文本,按顺序找出作者的游览景点与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绘出一幅游览路线图。在绘制游览图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路线、游览地点等进行重点关注,有利于把握游记的写作顺序,并在一次次的游览信息查找中感受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在学生了解本篇游记的文体、学习相关的写作技巧之后,教师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四年级下学期习作目标“能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征写”,为学生布置习作任务,即以“踏青春游”为主题写一篇游记,并提示学生注意写作顺序,可以参考本篇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习作完成后,教师应让学生将各自的习作成果进行交换,促进学生共同提升习作水平。
在本节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读写融合策略开展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提高了阅读成效,而且利用课文“游记”这一文体,使学生掌握了游记的写作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进一步转变习作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引入与课堂合作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学生中心课堂,有利于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三者的完善,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三)优化习作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三者高度一致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设计中,习作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后,需要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评价任务,并根据各类评价任务掌握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优化后续的教学安排,促使课堂教学设计真正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适应,助力学生提升学习实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习作评价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评价能力,整合课堂评价,为“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缩写故事”为例,教师基于本单元习作目标“掌握缩写故事的正确方法”“会缩写民间故事,并使故事内容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为学生讲解缩写的重要性和一般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关于缩写的方法后,教师利用本单元的两篇长课文《猎人海力布》与《牛郎织女》组织故事会,引导学生选择本单元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并使用缩写的基本方法进行故事缩写,并口头表达出来。在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缩写方法之后,教师根据习作目标制定习作任务:从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或其他单元的故事、课外民间传说等中选择一篇,开展缩写练习。
在学生完成本次缩写练习之后,教师再次结合本单元习作目标,设定习作评价任务,具体如下:
1.无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2.用词准确,意思表达清楚,语意连贯。
3.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文章主旨鲜明,具有真情实感,手法多样。
5.语言生动有个性,修辞手法使用得当。
6.符合缩写要求:故事完整通顺;保留主要情节与重要细节;人物对话转述恰当;基本符合故事原意。
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设定的评价任务对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行评价,并采用多种课堂评价方式,如鼓励学生开展小组互评、各个小组成员互相交换缩写习作成果。小组中的每个人应当对照教师制定的评价任务对他人的写作展开评价,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写在习作的末尾,并对小组内的文章展开集体讨论,促进小组成员写作思维的碰撞,学习他人优秀的写作经验,实现共同进步。之后,教师结合小组讨论结果,对学生的习作给出补充性意见,并对学生写作的不足之处给出具体的修改方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评,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发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身仍然存在的短板,进而正确认知自己现阶段的习作水平,实现自我进步,提高习作质量。
三、结语
教学评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贯彻教學评一致性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制定明确的习作目标,为教学评一致性提供导向,转变习作课堂教学方式,完善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习作评价任务,用多元的评价手段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助力学生提高习作实效,激发写作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