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蕴汝
初中美术课程承接着美育的功能,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动下,一线教师也致力于提高课堂质量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以大概念為切入点,从分析大单元教学理念、理清大单元教学脉络、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落实大单元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探讨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推进策略。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下,学科教育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素养精准落地的前提是需要有知识作为铺垫,让学生明是非、知道理,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大概念具备的各项教学特质符合学生知识内化的途径,促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意识及思维。同时,大概念支撑的教学体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本质方面的变革,有效将教学理念、教学架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进行整合,对于初中美术学科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借助大概念创设美术大单元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一、明晰大单元教学理念,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
大概念下的大单元教学模式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学习场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以往美术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而如今的课堂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客观成长规律,教师要逐步渗透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其编写逻辑符合学生能力成长路径,所以,明晰大单元教学理念需要注重与文本教材的关联,整合单元内分散的知识内容,搭建“大提纲”,并以“总——分”的方式逐步推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以九年级上册第7课“霓裳之舞”为例,教材编排为“设计·应用”板块,要求学生学会欣赏与设计。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设计与应用恰恰可以是学生“理解知识”到“践行知识”的过程,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总结归纳、分段落实作为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如表1所示。
二、理清大单元教学脉络,注重学科概念的导向
(一)纵向贯通:由浅至深,呈现内在逻辑
美术课程教学连接着两个方向,一是学生成长方向,二是学科知识的传输方向,二者需要建立某种必然的联系,才能保证学生在起点快速出发,保证知识内容的定向传输。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制定“浅层次→深层次”的教学架构,促使学生朝着深层学习方向转变,应对复杂知识带来的“终极审问”。纵向贯通的教学脉络是以逻辑特征督促学生成长,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则深化“学生本位”思想,落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样态,并在纵向贯通的过程中添加各种细节,使学生的学习与课堂教学更连贯。如图1所示。
(二)横向联通:教学下沉,打造课堂生态
大单元教学涵盖面较广,涉及艺术、课程、活动、情境、问题等多个方面。在美术学科大单元教学中,需要分析关联要素,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下沉到基础教学任务中,将教师与学生进行横向联通,从而形成具有联结性质的教学脉络。在“霓裳之舞”一课中,学生刚接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很容易联想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在脑海中建立一种探索意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种持续的学习兴趣则成为建构联通式教学生态系统的基础。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调整,从设计、实施等各方面进行优化,将美术元素合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思想中,让单元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价的融合
(一)“逆向设计”,打造高品质课堂
在“以生为本”导向下,学生学习行为、思想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呢?教师可以采用逆向设计方法,“以终为始”反向梳理教学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新鲜感。逆向设计打破了传统文本教材知识结构的递进规律,反推出教学脉络,从而落实到单节课的教学中,这种设计理念也可以作为大单元教学的基本驱动点,帮助教师统筹任务,并逐一将课程、课时、任务等基本要素嵌套到单元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在“霓裳之舞”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学情和文本教材入手,由教学主线分析出单元教学的分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如表2所示。
正常情况下,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如设计方法、设计原理、材料的用法等。九年级的“设计·应用”环节将创新、传统文化、设计艺术进行了整合,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体系,但是此类内容对学生而言稍显深奥,部分学生可能产生思路不清晰、无从下手的窘境。教师可以结合“设计·应用”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完善学习任务。如表3所示。
从上文设定的问题来看,沿用逆向设计法可以推断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此时基本问题则成为划分学习主题的驱动点。如表4所示。
“基本问题→主题驱动”则是问题转化为任务的流程点,而将问题进行具象化、实践化的处理,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表现评价”,实现对接式反馈
学习任务作为推动教学进度的重要载体,教师制定完学习任务后,需要按照单元课程的教学主题逐渐分化任务,通过对任务的评价检测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与任务评价方式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于文本的学习任务,二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任务评价。在大单元教学理念下,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与表现评价进行整合,两者之间同步推动,最终形成合力,作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中,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真正让美术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
针对上文中逆向设计所衍生出的“时装发布会”任务来讲,可以分化出不同的项目点,确保学生任务与表现评价的整合,通过反向机制,将学生学习与教学反馈进行精准对接。在时装发布会任务中,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任务驱动点,帮助学生理清文本逻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表5所示。
第一问与第二问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第三问则是学生利用从课本中学习到的设计与应用知识,解决前两项所描述的问题。同时,与此类问题对标的评价量规从不同主体方面进行创新式的评测。例如,语言表述、证据分析以及逻辑思维等,让学生进行自评或者同伴之间的互评,最终得出优秀、良好、改进三个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真正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学习任务”,丰富大单元内容
从大单元教学属性来讲,学习任务的呈现方式不仅局限在特定的表现层面,更多的是通过学习任务点去驱动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项任务的设定均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认知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比如,在“霓裳之舞”一课教学中,教师设定基于“大师养成”的单元学习任务,能够很好地保证知识内容和节点是符合学生成长诉求的。此外,搭配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任务单,两者共同服务于单元教学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服装的设计及成长历程。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如表6所示。
从任务单的设计形式来讲,学生的设计点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每名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合作,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完成任务的整体,从而在复杂的学习任务中掌握服装设计知识。这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方法摆脱了以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限制,使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形成深层次认知,将知识内化为实践技能。
四、落實大单元教学反思,引出课堂教学标准
教学反思作为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能够辨认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的节点掌握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脉络,有助于建立更标准的课堂教学体系。
在上述教学任务的落实下,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在自由开放的活动中,学生出现打闹行为,部分学生浑水摸鱼的现象严重。学习自制力强的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而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出现厌学以及扰乱课堂的问题。
大单元教学场景的建设应该设定不同的标准,在每一个小组中设置监督员的角色,利用“督查员”的身份,合理管控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如果存在未及时完成的现象,“督查员”则可以立即上报给教师或者小组长,由教师或者小组长管理该学生。除此之外,课程标准应当严格按照时间划分,即每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如,分工阶段在3分钟内完成,服装设计思路、设计理念等需要在5分钟之内出示,合作实践则需要在15~20分钟之内完成。划分课程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约束学生的各项学习行为,从而让大单元教学更具实效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美术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构建适合学生能力成长的单元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整合教育资源、化繁为简,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后续的教育发展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