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蓉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和创造的环境中释放焦虑、表达需求,获得幸福和向上的成长。可是,由于幼儿年龄小,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不能适當地管理情绪,导致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父母不能正确捕捉幼儿的需求,进而出现父母认为的“无理取闹”“歇斯底里”“指东往西”“惹是生非”等各种养育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这与《游戏力Ⅰ:笑声,激活幼儿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中的思想不谋而合。
有些父母会觉得,幼儿在幼儿园和同伴、老师一起游戏就足够了。他们自己回到家,卸下一天的疲惫,即使想要和幼儿一起做他们感兴趣的事,都可能没有耐心和精力,更别说和幼儿一起游戏了。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劳伦斯·科恩坚持认为“游戏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游戏力——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游戏与幼儿建立亲密联结,建立幼儿自信,成为拥有“游戏力”的父母呢?《游戏力》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不妨跟随智者一起向纵深处前行……
游戏力养育方式的意义
对幼儿而言。游戏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经验知识,更多的是幼儿在游戏中会尝试与成人及外在社会建立联系和亲密关系,甚至在游戏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修复。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幼儿在医院挨了一针,回家后他会和父母或者养护人、毛绒玩偶玩打针游戏。在游戏中,他会从一名“被打患者”转变为“医生或护士”。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要求“患者”装作很痛苦的样子大声呼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然后幼儿的情绪会从沮丧转变为兴奋。
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从“弱者”转变为“强者”,角色的转变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重新“主宰”自己的“命运”,看成人因为打针出丑、哭泣的样子。虽然这并不能改变“被打针”的事实,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让自己的恐惧和受伤在大笑中释放了出来。
反之,如果成人不能“加入幼儿的打针游戏”甚至“打击”幼儿通过“打针游戏”释放自我压力,那么他的心理可能会倒退回自我封闭的世界。当不能使用游戏使自己康复,他就可能会被坏情绪淹没,乱发脾气,甚至把自己“关在堡垒里”,失去重新游戏的活力。只有走进幼儿的世界,加入幼儿的游戏,才能理解他们当下的需求,帮助他们从封闭的悲伤中走出来,重新与成人建立亲密联系,重获幸福。
对父母而言。游戏力的养育方式,会消除幼儿与我们之间的隔阂。当我们毅然决然地加入幼儿“傻乎乎”的游戏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还有精力,甚至比幼儿还会游戏。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子小时候很抗拒剪头发,每次去理发店都会哭得声嘶力竭。我曾试过提前告知法、中途播放影视转移注意力法、奖励法等,甚至还为他寻找过专门在“玩具汽车”上剪头发的店,但最终都只能以强制的方式将理发这件事草草完成。每每回想起儿子哭得满头汗珠,脖子、手臂上满是碎发的情景,我都很后悔为什么要强硬地对待他。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儿子一边拿着塑料铲子对着娃娃的头一顿捣鼓,一边说:“好吵,好吵,声音好吵。我不要剪头发!”这时我才明白,他抗拒剪头发是因为觉得推剪很吵,他很害怕。没有多想,我加入他的游戏中,一边用手捂着娃娃的耳朵,一边说:“小宝别害怕,妈妈帮你捂住耳朵。”后来,我们交换角色,添加更多的剪发工具,又进行了多次理发游戏。在理发游戏里,我跟孩子都获得了放松。他不再害怕理发这件事,我也不再害怕带他去理发这件事,同时,我对自己能够重新加入幼儿的世界这件事又有了自信。
游戏力养育方式的原则
跟随幼儿。跟随幼儿需要我们经常说“好啊”“没问题”“我也可以”,而不是“不行”“不能”“不可以”。孩子经常会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游戏,比如,儿子喜欢收集各种奥特曼卡片,他会对我说:“妈妈,你喜欢哪张卡?”“妈妈,我们一起来决斗。”说实话,大部分的妈妈应该都觉得这是种“煎熬”,然后找各种理由不参与他们的“决斗游戏”。结果可想而知,儿子一开始还会软磨硬泡,再后来他会生气,最后会一个人“安静”地关闭自己。用“好啊”来回应幼儿,也并不是说对所有事情都放任,而是用肯定代替否定。面对有安全隐患的事,幼儿也需要在我们的监督和帮助下做决定,直到他们完全能自主。
坚持联结。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即建立联结。联结是一种状态。作者在书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需要我们用爱将幼儿的杯子装满。而用游戏的方式,可以使幼儿在欢声笑语中交流情感,感受成人的爱,是装满杯子的最优方式。
大家应该都玩过“冰冻人”的游戏。当我们被幼儿冰冻着,而幼儿走到一边去做其他事时,我们是不是自己给自己解冻了?这个时候,幼儿一般会大叫道:“你不遵守规则。”作为成人的“权威”,你们是不是会说“跟你玩就是好事了”“叫什么叫”等话来搪塞你确实没有遵守规则这个事实。这个时候,幼儿水杯里的“水”正在被你打翻。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立即道歉,并在第二次游戏中坚持原地立住,当他再次离开时,用哀求的语气说:“别忘记我啊,腿快受不了了,帮我解冻吧。”坚持游戏,坚持联结,在游戏中用欢声笑语解决矛盾,才能保持幼儿的水杯“爱意满满”。
建立自信。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通过“对抗游戏”提升自信的例子:母亲和女儿对峙在沙发两端,女儿要在接触母亲身体时,用强大的力量与之对峙并走到沙发的另一端。而母亲,一方面要作为支持者引导幼儿使出最大的力量,建立对身体力量的自信;另一方面又要作为对抗者,让女儿不那么轻易成功。一次,女儿失败后,母亲试图用激将法,可是不奏效。女儿藏进卧室一会儿后,又回来了,挥舞着拳头高声呼喊:“我不会放弃的!”当她满怀信心地打败母亲后,母亲问她:“你刚刚去了哪里?”女儿说:“我去力量小窝涂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乳液,让自己变得更有力气。”这样的“力量之屋”游戏使幼儿建立了自信。
珍视游戏价值,用游戏的方式走进幼儿生活,读懂他们的需求,做一名游戏力满满的父母,才是解决育儿困惑的“捷径”。但是,用游戏解决具体问题并不是游戏力的真正目的。游戏力的重点不是方法,而是在秉承“跟随幼儿”的基础上,坚持与之联结,帮助其建立自信,并针对幼儿的最深层需求,提供最根本的营养。用幼儿最容易吸收的方式提供营养,才是游戏力的精髓。
为人父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并解决。面对可能出现的麻烦或者无解的难题,我们要坚持选择跟孩子一起游戏,用这种方式慢慢治愈他,也慢慢治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