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平
传统模式下,小学语文以单篇教学为主,存在教学目标割裂、教学内容片面、教学视野狭窄等弊端。在语文新课改的推动下,大单元教学概念得到广泛延伸,强调教师应打破传统单篇教学的“孤岛效应”,立足单元整体,统整教学板块,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递进性,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和意义,立足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需求,探索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致力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单元统整,优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进阶。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概念和意义
(一)大单元教学概念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是单元教学基础上的延伸,既体现了单元内容重组编排,突出了结构化教学的特点,又从“大”字着眼,兼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视野的开阔性。具体而言,大单元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深研课标和教材,明确每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深挖单元内文本之间的联系,对单元文本、板块等进行教学重组,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递进的教学流程,以突破单篇教学局限,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链条。其次,大单元教学视野不仅要搁置教材已有单元内容,还要延伸至单元外、课堂外,教师要积极引入课外资源,弥补原有教材内容的不足,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重焕语文课程魅力,进一步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征,突出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促进其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二)大单元教学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在新课程标准下,推进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必修课,大单元教学于教、于学皆大有裨益。
首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从思想观念上迎合新课标的教育倡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标志着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引领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以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与教学体系既是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也是打破传统应试本位教育症结的有力举措。新课标明确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学习活动,促进课程结构改革,促进学生融会贯通,最终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基于此,小学语文开展大单元教学,符合新课标教育改革要求,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诉求,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多元性的教学创新举措。
其次,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从行动路径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单元教学区别于传统单篇教学主义,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流程都打破了常规,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具体而言,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大主题、大情境是不可或缺的,大主题为大情境创设提供了方向,大情境又丰富了大主题内涵,两者相互依托,衍生出多类精彩而富有挑战性的课内外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环境符合小学生当前感性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弱化了语文依参而教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维进阶以及能力迁移,是提高教学效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之举。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行动策略
(一)深研课标,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标为语文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课程内容”阐述中界定了不同学段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统整设计大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发挥目标统领作用,依次优化大单元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而言,新课标指出,针对第一学段学生(1—2年级)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应关注识字、写字教学,使学生会写、会用常用汉字。同时,教师要注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能够借助文本阅读丰富知识积累,并将积累的内容进行初级创意表达。当然,新课标提出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主要从广义层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导向,要想更为精准地设计一套符合学生发展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体系,教师还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例如,针对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进行统整教学时,首先,从内容编排上分析,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一人文主题安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和《妈妈睡了》四篇课文,设计了口语交际活动“做手工”、写话活动“写写自己心爱的玩具”、日积月累《小儿垂钓》以及我爱阅读《王小二》。所有内容编排皆与“儿童生活”这一主题息息相关。其次,本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课文,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语文要素被分解成各个训练点,渗透至不同的板块中,包括课文阅读、课后练习、写话活动、口语交际等。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统整大单元教学可以聚焦“争做故事大王”这一大主题情境,设计一套链接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的目标体系,具体如下:
通过大单元学习,学生能够认识7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和32个词语,能正确辨析运用同音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在读的过程中将这种语气体现出来。
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够用指定词语说句子。
能针对文本内容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借助关键词句,能够有序、有创意地讲故事,争做“故事大王”,体会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规划板块,优化大单元教学流程
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便可以围绕目标有方向地设计教学策略,也就是设计教学板块,使各个板块在目标统摄下横并连纵、相互交织,共同发挥育人效力,助推预期目标落地,最终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大单元学习体验,构建完整的大单元知识体系,实现语文素养可视化发展。具体板块设计如下:
1.走近古代儿童,感受曹冲巧思考。
该板块以《曹冲称象》文本阅读为核心,共设计三项学习活动:
活动一:通读文本,读准字音,认识故事人物。学生自主预习文本,读准字音和句子,辨别“称”和“秤”等相近字,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曹沖是谁?教师相机补充有关曹冲的课外资料,让学生知晓曹冲是一位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孩子,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动二:圈画词句,比较办法,探寻阅读方法。大单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解析文本时要发挥“问题导学”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曹冲称象》文本阅读中,教师围绕“称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讲了几个称象的办法?分别圈画出来。哪一种称象的办法好?为什么?重点阅读第四自然段,圈画交流:曹冲称象共分为几个步骤?在问题探讨中,让学生明白曹冲称象所用办法的巧妙之处,感受曹冲善于观察、聪明伶俐的人物形象。
活动三:结合习题,搭建支架,说说称象的过程。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运用“先……然后……再……最后……”等承接词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实现思维可视化。
2.走近现代儿童,感受玲玲会动脑。
该板块以《玲玲的画》文本阅读为核心,教师同样结合大单元目标设计三项学习活动:
活动一:识记字词,理解词义,了解故事梗要。教师随机指派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关注后鼻音字的认读教学,如“玲、评、另、并”,并引导学生用形声字构字和联系生活的方式识记字词,理解字词含义。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回答: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用曹冲称象学到的故事归纳技巧,把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由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二:圈画字词,梳理心情,习得阅读方法。《玲玲的画》主要有三大关键词描述玲玲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复读文章,试着将三大关键词圈画出来,梳理玲玲的心情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阅读心情相关段落,说一说玲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情,心情又为何会变化。试着代入角色,用相关语气再次读课文,体会人物心境。读懂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对“只要肯动脑,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句话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玲玲人物形象。
活动三:结合习题,复述课文故事,复述中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把人物心情讲清楚。
3.亲情在身边,感受露西善沟通,感受孩子会观察。
教师带领学生精读细解《曹冲称象》和《玲玲的画》两篇文本后,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同类主题文章的基本思维能力,能够较为成熟地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第三板块教学中,教师施行“放手”计划,设计《一封信》《妈妈睡了》文本联读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预设任务:
第一,初读文本,协力解决生字生词阅读障碍,辨识归纳文中出现的多音字。
第二,了解两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有逻辑地复述出来。
第三,运用前两篇课文学到的提炼信息技巧,精读《一封信》,思考:文中出现的两封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封信?为什么?精读《妈妈睡了》,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结合习题提示和回忆,说一说生活中某个人睡着的样子。
整个板块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以任务探究为驱动,教师为学生搭建思维能力迁移平台,步步反馈、层层提升,在“放手”中促进学生学习进阶。
4.学以致用,自我表达。
“写写自己的玩具”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写话练习,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玩具。在写作指导教学时,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回顾《曹冲称象》《玲玲的话》《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让学生挑选心仪的玩具后,借鉴课文写作手法和词语完成写话。比如,借鉴《曹冲称象》中的“先……然后……再……最后……”介绍玩具的玩法;借鉴《玲玲的画》中的拟声词、心情、动作描写自己对玩具的喜爱;借鉴《妈妈睡了》中的细节描写,勾勒玩具的外形特征等。教师借助单元课文支架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如自己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好玩体现在哪里?玩玩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先组织学生交流,再让学生把交流内容写下来。
5.习得拓展,争做“故事大王”。
最后一个板块重新聚焦大单元主题情境,教师为学生安排三个课外学习主题,分别为“我的家务体验”“我的爸爸妈妈”“我亲爱的老师”,学生任选一个主题开展讲故事活动。主题学习活动从讲好课文里的故事拓展到讲好生活里的故事,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着重训练学生利用支架讲好故事的能力,在迁移运用和拓展表达中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让核心素养植根生活。
(三)注重评价,保证教与学的步调一致
大单元统整教学应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关注学习活动之间的进阶关系和横向联系,注重鉴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目标落地情况。所以,评价是大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元素,教师一方面要完善评价量表,关注学生的多维发展;另一方面,要将评价贯穿于大单元教学全程,以评价为“眼”,监测教与学的步调一致。
首先,教师设计的评价量表要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態度等多层面的收获,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会写词语;流利朗读课文,善于提炼关键信息,可以迁移阅读方法自主完成文本解析;能够感受文本隐喻的思想,并内化为自我情感;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鉴支架,讲清楚、讲明白,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元素,让故事更具创意。
其次,教师围绕评价量表施行过程性评价时,要多角度搜集评估证据,如课堂问答、表现性学习任务、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这些都是鉴定学生学情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评价标准灵活选择评价手段,始终保证教与学步调一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大单元教学为新课标落地拓宽了路径。素质教育新时期,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切身认识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内涵,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行动策略,以单元语篇为核心,以课外资源为补充,通过单元结构重整优化教学过程,突破传统单篇教学局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有趣、有序、有料的教学样态中重焕语文课程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综合发展,为学生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