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元素

2024-05-31 05:19朱晓梅
天津教育·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朱晓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德育元素,需要围绕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五个核心维度构建德育系统,通过整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教学资源,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组织管理以及评价等维度,协助小学生明确德育的核心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师则要以生为本,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德育元素

(一)道德品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领域内培养不同学段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小学生对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认知并不全面,因此需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情境,深入理解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行为规范意识,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和生活化情境,教师能够从学生视角,将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形式融入德育系统。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其受教育时长和认知学习特点密切相关,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将德育内容和目标创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表达等层面发挥主体优势,让学生明确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生的立身之本,能够体现新时代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并将知行合一等德育目标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二)健康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同样重要,是小学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比较欠缺,因此,需要借助道德与法治学科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并在引导学生表达情感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整合小学德育元素的过程中,健康情感具体表现为正确理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具备家国情怀等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遵循学生本位原则的过程中,会将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心理健康测评的主要维度。教师在关注学生健康情感表达状况的过程中,要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导向,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对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客观评估。小学生的健康情感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表达健康情感。小学生的健康情感会呈现在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层面。

(三)法治观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观念是非常关键的德育元素,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的整体认知水平。在渗透法治观念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结合热点事件、社会时事新闻等经典案例,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法律制度、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整合各年级德育元素的过程中,会以学生的真实学情为基础,将法治观念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对比分析,运用道德与法律法规约束自己,才能体现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小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对部分现象和事物的认知并不全面、深刻,教师则需要将《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等,作为渗透法治观念的重要依据。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段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会以学生的行为表现情况作为教学评价依据,渗透法治观念,让学生了解做守法公民的重要性,并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大胆说“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

(一)德育观念滞后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并未更新德育观念,在部分课程教学活动中,弱化了学生的主体角色,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之后,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学生需求,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并不连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质量。德育观念滞后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集体备课阶段并未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严重不足,难以渗透德育元素。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德育观念与时代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并未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德育元素与德育内容、课堂组织形式的一致性不足,从而影响了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体系。德育观念滞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会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有较多异常的表现,未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德育认知弱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部分教师普遍存在德育认知弱化的问题,对立德树人、德育系统的实际理解并不深刻。小学教师在合理构建德育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科的课程教学特点,才能带领学生从实际生活案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德育认知功能存在弱化现象,无法带领学生完成德育目标,对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的理解非常片面。根据多元智能和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会间接促进学生认知建构和思维发展,但是如果教师自身不重视德育工作,会严重影响德育效能,无法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德育认知被弱化,与大部分小学道德法治教师普遍具有较大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等因素有关,难以从学科课程、网络信息资源中筛选出德育元素。德育认知功能被弱化,会影响小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不利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家庭与社会配合不足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并未运用教育合力,因此无法发挥小学德育系统的应用优势。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度不足,会集中体现在家校合作、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层面,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家庭与社会配合不足,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所设定的德育目标、过程与方法等因素息息相关。小学教师对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角色并不明确,因此难以将其融入德育系统和课程教学目标中。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会忽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共通之处,因此会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与家长的沟通环节上。在链接社区和社会组织机构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未提前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难以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部分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形成了固定、刻板的印象,德育效果并不显著。此外,家庭和社会层面上的德育协同机制并不健全,严重限制了教师的德育教学实施和评价工作。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摆脱预设,丰富渗透形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需要协助学生摆脱预设思维,丰富德育元素的渗透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作为课堂讨论的中心话题。只有摆脱了预设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刻板思维,才能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体会道德品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作用关系。在倾听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余生活、人际交往类话题作为教学情境的中心议题,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将平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分享到课堂中。在渗透知行合一等德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身体力行的表现形式与学生所观察到的情形进行对比,摆脱学生的预设思维和刻板印象,才能让学生丰富课堂体验,并在业余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道德认知和情感表达意识。

(二)情境创设,丰富德育内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逐步丰富德育内容。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集体荣誉感、团结力量大为主要德育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在与班主任教师沟通,得到其配合后,对班委会的轮值制度、班规制定等教学活动进行认知建构。在创设班委会等德育主题情境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与班主任相互配合,引导学生从班级管理事务中发现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班级管理事务,道德与法治教师则需要倾听学生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创设德育主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丰富德育内容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三)联系生活,突出主体地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渗透德育元素,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在课堂中突出主体地位。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德育主题,将文字、科技、传统美德等德育元素融入教学情境。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古代人民的科技水平与智慧结晶、中华传统美德与道德品质等层面组织课堂内容。高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日趋成熟,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实例,并分享到德育主题教学活动中。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探讨和小组合作学习等环节。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从言语表述中挖掘德育需求,鼓励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

(四)灵活实践,拓宽德育途径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德育实践方式,积极拓宽德育途径,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第一单元 “我们一家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和谐的家庭氛围、健康的亲情关系为德育主题,创新设计德育实践活动,从健康情感的表达需求入手,与学生共同探讨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引领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品质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客观解读学生所面临的困惑。在组织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适当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将德育主题内容与实践成果进行对比,激励学生完成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在引入家庭德育等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说出家长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认知能力。

(五)巧用故事,强化德育效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元素,需要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才能强化课堂上的德育效能。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古代和现代故事为载体,积极渗透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道德准则等德育元素。故事能够让小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课本剧、微型话剧等角色演绎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环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共同遵守公共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编写台词剧本,将生活中看到的社会现象转变为对话,勇于批判不遵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教师巧用故事强化课堂德育效能,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中,全面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可以将故事与小组辩论赛等活动相连接,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和微型故事情景剧中发现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六)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以有效的德育渗透路径为导向,并在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才能引领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等全面发展目标。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阶段性的人生目标,客观认知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取长补短。在渗透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元素的过程中,教师要体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鼓励學生成为其他人的榜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会引领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享受美好生活,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以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为中心,渗透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元素,呈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内容组织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环节。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是践行知行合一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德育元素,需要以学生的认知建构特点为基础,设定科学合理的德育主题和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新德育观念,与学生共同强化德育认知。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给予学生言语激励,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