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标内涵 落实立德树人

2024-05-31 05:19:44权卉
天津教育·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榫卯简笔画美术

权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初中生正值思想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增强民族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极为必要。美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思想,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初中美术教学而言,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课标内涵要求,厚植传统文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与主导者,探索初中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触点成为当前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新时期初中美术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追问

(一)必要性分析

在大力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赋予初中美术课程更深刻的育人定位,打破单一的技艺型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传统文化的渗透无疑给教学设计与实施注入了新鲜血液,是对新理念、新要求、新诉求的积极响应,是支持课程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强劲驱动力。具体而言,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奠定了义务教育的主基调,即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成长过程中塑造起来的特质,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风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初中美术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嫁接起现代文明与文化底蕴的链接桥梁,激活美术课堂的德育功能,拓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渠道,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提供支持。

第二,践行新课标理念的必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文化理解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强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感悟艺术作品的人文内涵,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初中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践行新课标理念的必然,是推动核心素养扎根课堂的有力举措。传统文化的渗透打破了初中美术刻板的依参而教,深层次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让美术知识更加鲜活、立体,达到“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的教育效果。

第三,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应然。当代初中生成长于更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袭,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渗透有助于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一方面,传统文有可观、可感的审美形象,有发人深省的价值导向,为初中美术课堂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提升学生思想认知的深度与厚度,增强民族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美术知识的融合让初中美术课堂不再拘泥于碎片化的技能,而是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品味美术内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二)可行性分析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层出不穷,极大提升了初中美术课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下文结合教育新形势、美术学科特性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第一,丰富的理论支撑。2022年版新课标的颁布推动艺术课程走向素养立意新阶段,围绕核心素养内涵提出诸多理念与方法。例如,诠释课程性质的时提到“着力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深化了美术学科的育人定位。又如,提出“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直接阐述了艺术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理。再如,在教学建议模块提出“重视知识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了切入点。教师研读新课标,能够获得丰富的教学设计启发,发现直接或间接的教学组织依据,让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成为可能。

第二,开放的实践支持。师生认知的变化形成相互影响的生命场,赋予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可行性。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需要挖掘两者的共通之处,找到能够将文化内涵与美术知识联结起来的触点,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更加开放,乐于尝试各种教学新模式,注重对美术知识的统筹与重塑,更易于构建传统文化的渗透支点。另一方面,學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于教学的理解力与接受度是影响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理解力增强,能够把握更深刻的美术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随着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触到更丰富的美术资源,对美术学习有了新的理解,不再满足于符号化的美术知识或技能,对综合性的美术教育展现出较强的接受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了可能。

二、初中美术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以技法探究为切入点,加深文化理解

技法是美术学习的重难点,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石。纵观现代美术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技法包括油画、素描、水墨画、版画、造型艺术、雕塑、叙事绘画等十四个类别,每种技法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初中美术技法教学而言,教师改变“就事论事”的指导方式,带领学生追本溯源,回顾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传统文化与美术的关联,提升技法运用能力的同时,加深文化理解。

例如,“手绘简笔人物”这一章节围绕简笔画这一喜闻乐见的绘画方式展开探究,而简笔画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最基本的绘画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以技法起源为切入点,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鉴于单纯的口述或文字呈现较为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借助短小精悍的微课绘制简笔画发展时间轴,并利用视频、动画等媒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官冲击力。第一阶段为早期的符号表达,通过微课带领学生回到新石器时代,古人用木炭在墙壁上画出简单的图形,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简笔画的雏形由此产生。第二阶段为简笔画的发展。在唐宋时期,众多画家创作出了以简洁、生动、形象见长的简笔画作品,如李唐的边塞诗人简笔画,由此,简笔画逐渐成长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第三阶段为简笔画的成熟。到了近现代,在书法的影响下,简笔画成为最简单、最直接表达主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项目图标。借助时间轴促使学生了解简笔画的发展过程,分析社会文化对简笔画技法特点的影响,理解传统文化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二)以作品鉴赏为关键点,厚植文化底蕴

美术创作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立足对社会的认知与生活的感悟的精神生产活动。美术作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反映一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可谓传统文化的缩影。教师组织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厚植文化底蕴,提升美术鉴赏力,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一章节以中国画为研学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四君子画法的研究,感受传统文化意蕴深远的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首先,展开头脑风暴,吸引学生进入主题意境。关于梅兰竹菊的古诗词不胜枚举,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诗词接龙,在游戏中唤醒学生对“岁寒三友”的内心感受,为美术鉴赏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展示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经典画作,如吴昌硕的《菊石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鉴赏。鉴于初中生鉴赏能力有限,教师设置导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鉴赏方向,如“观察画作,从骨法用笔、经营位置和设色用墨三个维度分析有什么特点?”“从画作中你读到了菊花哪些特质,依据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作品映射了怎样的文化品质?”这种由问题形成由表及里的思维主线,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挖掘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增强对艺术的自豪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以专题探究为着力点,增强文化认同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养了具有地域性的艺术形态,民间美术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美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引入课堂,赋予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可观、可感的载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基于此,教师围绕民间美术设置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展开系统研究,使学生明确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例如,由“向民间艺术家学习”章节引申出剪纸探究专题,组织学生在欣赏与实践中感知民间艺术、理解民间文化。首先,技法探究。剪纸艺术的主要技法包括剪、抠、刻和粘,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难度适中。教师大胆放手,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视频素材,解构剪纸技巧,以此突出知识的发现、探究与理解过程,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其次,创意实践。在学生理解剪纸原理之后,以十二生肖作为主题展开创意实践。教师展示非遗传承人徐健生肖剪纸的经典作品,如规模宏大的《百鸡图》、一百幅不重样的剪纸蛇、形态各异的吉祥兔等,给学生的创作带来启发。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剪纸创意设计及制作。最后,分享感悟。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空间,各小组轮流阐述剪纸作品的创意灵感和寓意内涵,相互交流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引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激发对民间艺术的探究热情,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与热爱之情。

(四)以综合实践为延展点,树立文化自信

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提出五个学习任务,即概览中外美术史、表现无限创意、我们与设计同行、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和理解美术的共享,强调了艺术类课程学习的系統性与延展性。在此背景下,初中美术聚集新课标提出的任务驱动,以项目为载体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研学中感受美术的独特魅力,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由“工业设计的魅力”章节引申出“探究榫卯结构奥秘”的项目学习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本次项目的核心议题是探究榫卯结构特性,并利用榫卯结构设计、制作一个椅子模型,下设三个子议题:一是回溯历史,感知榫卯魅力。这一议题主要是对榫卯传统工艺的起源、发展与成就展开学习,了解什么是榫卯结构及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二是探究原理,掌握榫卯技法。本环节是对榫卯结构的探究,了解榫卯工艺的连接原理以及常见的结构类型,形成创意设计想法。三是大胆创造,制作榫卯作品。学生观察椅子的结构特点,绘制平面草图,并结合榫卯工艺原理,确定拼接方式,用瓦楞纸完成制作。三个子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带领学生探究榫卯传统工艺的奥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秉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适当给予其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做中学”,深化项目学习体验,真正掌握传统工艺的精髓,让传统文化精神根植于心。

(五)以关联生活为生长点,唤醒文化自觉

美术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视觉艺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因此,教师将生活作为链接美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纽带,带领学生从生活需求出发,探索美术知识,解读传统文化,让美术素养与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在教学“用中国元素来设计”这一章节时,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请柬作为载体,组织学生融合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进行创意探究,深入探究中华礼仪文化,提升美术创造能力。首先,教师系统介绍请柬的由来以及古今变迁,带领学生跨越古今探究礼仪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请柬中蕴含的风俗习惯,由此丰富学生文化积累的同时,为请柬的创意制作奠定基础。其次,启发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分享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如祥云、喜鹊、佛手、松柏、莲花、五谷等,并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进一步分析其寓意以及适用场景,引导学生结合请柬的使用途径选择适当的吉祥纹样。最后,组织学生任选生活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融合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设计并制作一份请柬,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个性化的美术创意呈现出来。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真实而热烈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推动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的是,两者的融入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以开放、发展的眼光审视美术课程,立足学生认知需求,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融合点,打造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美术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榫卯简笔画美术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5:52
萌宠简笔画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28
神形兼备的简笔画
创意美术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现代装饰(2019年10期)2019-10-17 02:04:00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超赞的简笔画
《榫卯》
中华手工(2015年5期)2015-05-11 12:22:39
榫卯构造在现代空间装饰中的创新应用(二)
精品(2015年8期)2015-01-03 0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