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习要深度化,基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时在教、学、评环节做出相应调整,不仅要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还要促进教学评内容全面化、个性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课堂学习为依托,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教学评一体化概述
教学评一体化主要是指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及时性,即在内容上,三个环节要保持一致,在实行过程中要保持节奏一致,不能滞后。在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开展的教学活动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都将变得更加丰富,以落实新课标中的多重教学目标。当下课堂教学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及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进而把控教学目标。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所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各样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将注意力放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上,还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也要对这些综合能力的发展进行考核,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来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二)推动教学改革
小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过程,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数学学科。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综合、客观、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实践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而不再是喊口号。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时,教师设计的教案要包含该教学目标,且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利于落实该教学目标,设计的习题要有检验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内容,设计的评价要有考核这方面能力的内容。
三、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行动上没有进行落实
虽然教师已经解读了当下新课标的具体标准与要求,了解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会将各种教学目标考虑进去,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也会有这方面的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将注意力落实到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上。而且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设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也不够丰富,没有涵盖多重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情况重视不够。尤其是在评价环节和考核环节,依旧以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围绕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比较少,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度不够,没有兼顾整体学生。
(二)教学評价具有滞后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点评,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在当下的教学中,评价内容经常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师的信息反馈常常具有滞后性,如批改课堂作业或者课后作业时,部分教师无法及时完成批改,在一段时间之后再将之前的作业返还给学生,导致学生已经忘却了之前的学习内容,需要重新学习和复习,影响了教学效率。
四、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增加了新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意识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还要认真解读新课标,以便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内容时能够跟上新的教学要求,并将其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引,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要想有效落实各种教学目标,就得保证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新课标教学要求来设计完整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可以进行有效衔接,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以北大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7课时“时、分、秒”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为认识小时、分钟和秒;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知道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秒针每走一个空格代表多长时间;把握小时、分钟、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换算;感受时间的长短;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
以“感受时间的长短”这一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为例,二年级的学生对时间还没有明确的概念,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关于认识时间的知识,而“秒”是学生日常接触的最小的时间单位,为了让学生认识秒,感受1秒有多长,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借助电子表,让学生进行观察,向学生展示1秒大概有多长;让学生玩拍手游戏,看1秒钟之内能拍多少下,以此类推,看分别在2秒、3秒、4秒之内能拍多少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短。同理,针对其他的教学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也要能够帮助学生达成各种目标。
(二)采取的教学方法要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方法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实现各种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来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上文提及的“时、分、秒”教学为例,时间长短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让学生通过翻阅教材来认识时间,学生的实际感受是不深刻的,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很难正确认识时间、感知时间。而认识时间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技能,因此,要想让学生具体地感知时间,就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数学现象。
例如,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来搭建这样的时间情境:小明从教室后面走到教室的讲台上用了6秒;小红从1数到20用了7秒,如果是你,大概会用多长的时间?教师也可以借助实物“钟表”来展示时间,搭建时间情境:将钟表放在讲台上,并告知学生哪一个是秒针,一个小空格就是一秒,让学生观察秒针走了多少个空格,是多长时间。
这样的教学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课堂学习,进行深度观察与思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知识,对时间的长短进行明确感知。
(三)设计的作业要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一致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和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双减”政策,作业设计要达到减量提质的效果,既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又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要与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内容保持一致,且包含多种元素,达到减量提质的效果。
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学生要认识时针、分针、秒针,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画一个钟表的作业,并分别标示时针、分针、秒针,鼓励学生画出更精致的钟表,对自己画的钟表进行修饰。学生以画画的心态去完成作业,减轻了学习压力。或者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的钟表,第二天,教师提供一个钟表,学生一一指明哪一个是时针、分针、秒针。
针对小时、分钟、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学会换算,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1分=()秒;1小时=()分;80秒=()分+()秒;1.5小时=()小时+()分;100秒和1分钟哪个时间更长;80分钟和1个小时哪个时间更短。这样的习题不仅涵盖了基础的教学内容,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检测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这部分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准确地识别不同的时间单位,对时间长度形成一定的认识。
关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钟表时间的练习,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作业:回家之后,将自己回到家的时间和自己吃晚饭的时间进行记录,并以钟表的形式画下来。如果家里没有钟表,可以参考教材,或者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这样的实践作业促使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其他钟表,进一步观察时针、分针、秒针的变化规则,从而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复习和巩固学习到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评价内容要与教学过程一致
评价是学生与教师建立联系的途径之一,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做出调整。在新课标推行的背景下,评价内容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评价要遵循及时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当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趁热打铁,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找到解决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指导意见。所以教学评价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论是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复习环节,教师所评价的内容都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
以“时、分、秒”教学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方向,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导学案之后,教师要及时收取,并批阅,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然后找到班级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讲解。当教师批阅完导学案后,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如导学案中有基础的时间换算习题,对完成效果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表扬;而对完成效果一般的学生,教师要与其交流,询问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供的答案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参与活动时是否积极、是否遵守课堂纪律等。而在课后环节,教师在批阅学生的数学作业时,不仅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评价,还要对学生书写是否规范、解题思路是否清晰等进行评价。
(五)评价内容要与学生的个人情况保持一致
教学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正向发展。小学生比较敏感,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教师设计的评价内容需要体现遵循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即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统一,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情况,牢记教学评价是为学生服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还要与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保持一致。如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习效率会较高,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会较好,在评价时,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可以相应地降低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学生认可,让学生爱上数学。
五、結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认真研究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方法,将教学评一体化这一教学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