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秀, 毕红梅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1]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发挥根基作用。它是一个兼具稳定性与发展性的开放包容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需要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要求,把握其“变”与“不变”具体、历史、辩证的统一,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378。这一论述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提出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提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号召。在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程中,须从多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变化。
视野体现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和观察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3],是激发学术思维、发掘学科理论新生长点的思维形式。其反映和概括的视野直接影响学科理论发展状况,因而要不断拓宽视野,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纵深发展。
1.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理应兼具宏观、微观两重视野,而不应有所偏废”[4]。但长期以来,基于教育学的“孕化作用”和“底色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呈现明显的微观色调,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具体、微观的教育实践活动。“就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即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维护与发展的特殊政治实践活动。”[5]87因而,从整体、全局、战略等宏观视野出发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题。
然而,现实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脱节、理论成果对现实问题解释力钝化”[5]87等问题,其因在于理论微观性与实践丰宏性之矛盾,破解之道在于建立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探寻相应的概念范畴体系,以理论反映宏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
新时代以来,社会动员、社会心态、舆论引导等宏观范畴逐渐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论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视野的宏观趋向愈加明显。在大力倡导建构“大思政”格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强化理论自觉,因时而进,积极构建适应“大思政”实践、协同宏观与微观视野的理论体系。
2.国内视野与国际视野并存
每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承担表达和宣传本国统治阶级意志和理念的使命,带有鲜明本土底色和民族色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政治教育实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提炼和思想理论总结须聚焦党内与国内重点、热点、难点,建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普及化,世界各国之间交流日盛,价值观渗透和意识形态较量更加明显。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局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出强有力回应。一方面,向世界汲取养料,生成相应概念范畴,构建开放包容的理论体系,提升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从国外有益经验中吸取理论养分,积极主动学习国外的理性构筑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和交往理论等教育理念和思想理论成果;从人类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抵御自然灾害、全球治理、维稳维和、命运共同体等时代课题中挖掘理论元素。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提炼须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传播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范畴提炼中要让世界更好地读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7],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应兼顾国内国际局势,用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回应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风险和挑战,在国际传播中坚定“四个自信”。
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
“只有以不同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本学科的发展,本学科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生长点。”[8]正是立足多学科交叉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学才不断获得宽厚的学科资源和滋养,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范畴体系和理论框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国家意志、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和国家治理方式,需紧跟时代发展,拓展学科视野,不断优化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吸取生物学的形态学理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形态”[9]这一范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经济学、叙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等学科范畴,由此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提炼和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视野。
新时代社会巨大变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转向,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基石,其意蕴要不断丰富发展。
1.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结合,拓展价值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发展既是促进社会和谐、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也是提升个体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社会化,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然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重社会价值而轻个体价值的现象”[10]。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根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对其进行抽象规定和理论表达,因而其产生、提炼、扩充和升华更多关注和满足社会运行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使个体对教育、安全、文化、法治、环境等需求愈加强烈,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实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把握个体需要物质性与精神性、广泛性与层次性、满足性与引领性3组关系,既聚焦当下需要,又兼顾长远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高度关注个体生存发展需要,在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中拓展价值空间。
2.实践标准与学理标准统一,彰显科学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不应是一种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而应是在教育的社会空间内对政治实践的学理探索。”[11]18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实践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因此,既要从实践中寻找突破,以问题为导向归纳范畴,又要立足学科视角,审视实践经验并升华为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基于一系列概念范畴,故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性尤为重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性,具有两重思维向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推动范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本体论回答为范畴建构提供直接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以范畴建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剖面认识,在方法论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工具之用。“从逻辑思维上构建更具解释力的、能够更普遍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概念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重要手段”[11]18,认知过程提升范畴理论性与学科性。
3.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深化人文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浓缩,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从根本上说,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工具”,呈现工具理性。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探索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充分发挥工具理性作用基础上,需立足人的特性,做到在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和发展人的过程中深化人文向度,体现价值理性。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等理念,对人的关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要紧扣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紧跟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探索人文本性、挖掘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关系,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作一项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精神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适应时代变化中,立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拓展与优化的过程。
1.时间结构拓展和优化
在时间结构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拓展和优化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同环节发展需要拓展优化结构,可划分为适应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任务重点不同,功能定位有别。“实践前”侧重总体谋划、预测、决策部署,“实践中”注重把握和掌控实际运行,“实践后”偏重总结评价和反思。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12]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范畴逐渐得到重视并发挥作用。二是围绕国家不同阶段发展需要拓展优化结构,可划分为适应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分别围绕革命战争需要、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和改革开放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对应的范畴体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须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提炼与归纳范畴。
2.空间结构拓展和优化
在空间结构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拓展和优化主要表现为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等结构的拓展优化。在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打造全过程育人之时,主动拓展物理空间,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员育人格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视角和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指导;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为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撑,极大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物理空间。这要求概念范畴等理论空间的扩充、拓展和优化。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既作为育人方式,也作为育人内容,在为教育对象提供精神内容时,也为挖掘衍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拓展精神空间;微信、微博、抖音等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平台,为教育主客体之间搭建具有共同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独特精神场域,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提供新的生长点和精神空间。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本质属性和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属性和特有研究领域的基本思维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建构依据、本质要义和基本遵循“不变”,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研究领域独特性和稳定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在特定社会要求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形成一个结构明晰、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逻辑范畴体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虽然呈现新特点,但其建构依据不变。
1.阶级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根本要求未变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是领导一切的”,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要求是始终拥护并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治性和方向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阶级社会普遍存在,是“一定阶级运用本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掌握本阶级内部和本阶级外部群众的活动”[13]。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单元,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质量,故提炼、拓展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根本依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这一根本依据不变,也不能变。
2.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出新的发展要求未变
“社会的运动发展本性,规定了人是有待完成的,人性也是有待完成的。”[14]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必然带来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催生新的思想矛盾、价值困惑和伦理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培养和引导人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有效工具,是规定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只要社会不断发展,就必然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新的发展和变革要求,研究者须不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一客观要求是不变的。新时代社会巨大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更新发展的理论因素,其生成、建构的基本依据必定以新的社会发展为导向,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建设要求未变
学科化是一门学科成立的基本要求,科学化是其追求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质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和科学的声音层出不穷,学界始终围绕如何实现其学科化和科学化进行探索。因而,一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建设最根本的学科目标是实现其学科化和科学化。丹皮儿说:“创造出新科学,第一步总是要抓着可给予确切界说的几个概念。”[15]范畴是反映学科研究特殊领域本质的基本概念,是“实现学科独立、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和价值所在”[16]。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建设虽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实现学科化和科学化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建构的主要依据。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身意蕴的同时,只有根植于其本质要义不变,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存在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人类思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内在规定,这种内在规定取决于事物自身特性和相互关系,是一切理论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自身逻辑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本质关系及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的简化或规定,即“存在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发展呈现新样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存在的规定”这一本质要义不变。新时代我国思想理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网络科技等发生巨大变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关系等客观“存在的规定”应随之变化,总结新的、真实的、本质的、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关系,升华为理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实践的理性”
我们“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7]。范畴属于观念,其形成需要从实践中获得应有解释,这源于范畴是实践的抽象,是立足实践的理性表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实践基础,抽象、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要始终坚持深入党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要“讲道理”。只有坚持在实践基础上增强学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方能经受住实践检验并充分指导实践。
3.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认识的纽结”
就实质意义而言,范畴是“存在的规定”;就发生意义而言,范畴是实践基础上理性思维的产物和结晶;就功能意义而言,范畴是“认识的纽结”。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特性的抽象规定,具有认知、表达和解释功能。同时范畴具有挖掘、衍生更多范畴功能,并以“纽结”形式联结、贯通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工具”。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意蕴如何变化,其以“纽结”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识功能不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通过发挥“认识的纽结”功能,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虽然根据不同时代发展需要向多维性、多面性扩充和延展,但是依然要坚持其基本遵循。
1.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表达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引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与发展正是筑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提炼与建构必须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褪色”“不变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必须在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
2.始终遵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揭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特殊属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其提炼与发展须符合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特点和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是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永恒前提和基础。
3.始终遵循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习近平强调:“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377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仍然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要求包括范畴在内的一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都以此为指引,始终围绕“如何实现”“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展开探索。在根本目标指引下,提炼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须正确处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保持诸多“不变”基础上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我们可从以下3个方面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不变”是主流,“变”是支流,万变不离其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不变”为“变”规定学科属性,提供基本要求,揭示价值旨趣。
1.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不变”为“变”规定学科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视野、意蕴和结构上出现新变化,但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和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性、整体性、国际性建设和维护上拓展范畴视野,在理论上为拓宽教育场域、延伸宣传空间提供指导;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交叉视野中提炼科学范畴,为智能输出和精准输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不变”为“变”提供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要体现人本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视野、意蕴、结构上与时俱进,必须以人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遵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正确科学反映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扎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充分发挥认识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理论功能,为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使命提供基本要求和科学指导。
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不变”为“变”揭示价值旨趣
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阶级社会统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担负“四为服务”的时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单元,在新时代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从根本上说,这服务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现实需要,换言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变化的价值追求。同时,适应整个社会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建设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新时代呈现视野、意蕴和结构等变化的价值旨趣。
变化是时代发展外在表征与社会前进必然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不变”基础上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发展和升华。
1.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变”是在“不变”基础上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我国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在促进人民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上起到凝心聚力的精神引领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紧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和需要,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视野、意蕴和结构等进行调整和优化;着眼于国家整体治理的宏观性,善于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治理技术有机融合,着眼于学科交叉视角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利用多元治理主体巨大合力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精准性和层次性、供给方式智能性和全程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适应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变”是在“不变”基础上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也是现实诉求。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提出新要求:必须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变”基础上“求新、求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淘汰不合时宜范畴,增添符合社会发展实际范畴;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优化范畴结构;注重从网络信息技术中挖掘新的范畴生长点,生成新的逻辑分析框架,让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推进赋能。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变”与“不变”的关系,有利于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不忘“本来”,又要面向未来,推陈出新。一方面,始终立足学科本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守正”。社会发展呈现复杂性加剧趋势,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等特征,容易导致学科边界不明晰、学科内容混杂等问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及范畴提出更高要求,即必须始终立足学科本质,坚守底线,明确不变也不能变之处。另一方面,紧跟时代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新时代,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及时删减不合时宜的、增添合时合理的范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新陈代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建构依据、本质要义和基本遵循等“不变”基础上,对其视野、意蕴和结构等进行调整,在守正创新中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