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批判性思维培育的路径
——基于儿童哲学视角

2024-05-31 17:36杨晓萍韦梦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理性哲学

杨晓萍, 韦梦娜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哲学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人们对人自身、对世界本源的追问与思考,也是人们对智慧、真理的热爱与追求,它代表着好奇、质疑、探索、激情。“儿童哲学”概念的提出源于李普曼发现许多大学生缺乏周全辩证的思考能力、丧失最基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1]2,从而产生了研究“儿童哲学教育”的兴趣,结果通过实践论证,发现对于思考教育的改善、思考技能的培养以及推理能力的训练应推及至幼儿期开始。不仅如此,儿童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教育,是以逻辑为基础的思维训练,其最终目标是要把儿童塑造成为一个爱思考且能够进行良好思考的人[1]23-27,具体包括思维训练、智慧探求、文化熏陶等综合价值取向[2]。而对幼儿日常哲学类问题的思考也正是多数教育者所关注的,如“如何引导幼儿更加深入地思考,形成审辩式的思考”,由此引发的让儿童形成独立思考的教育过程,必然还包括思维素质、批判思考、好奇心、生活意义、探究共同体等儿童哲学教育的思维教育产生,而处在教育中心的儿童哲学教育和思维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更需要儿童哲学教育为其提供基础、赋能和涵养,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

一、以“哲”育“思”的基本内涵

“哲”与“思”的关系正如高振宇[1]12所言:“儿童哲学乃是一种新型的哲学教育,是为了儿童、针对儿童、服务儿童而又适合儿童的哲学教学。”刘晓东[3]也指出:“儿童哲学教育应当是儿童本位的,其天职是为本来就是探索者和思想家的儿童表达其探究的天性提供教育条件。”儿童思维在儿童哲学教育中产生,也在儿童哲学探究中发展。教育就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反省性的思考同时包括元认知和方法论的思考,通过哲学的学习,儿童的理性思考能力才会被真正培养出来[4]。可见,儿童哲学教育与批判性思维教育关系十分密切。儿童哲学教育不仅以儿童哲学理论教育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还以儿童哲学课程推动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养成,以及以儿童哲学的探究团体培育批判精神,在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其加强儿童哲学(p4c)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道德习性,拓展儿童精神世界。

(一)以儿童哲学理论教育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

批判性思维意识是主体有意识地对批判对象的洞察、分析和评估,合理的批判意识是有效批评的前提,也是批判技能和批判精神形成的基础。因此,批判性思维意识是批判思维形成过程的关键性要素,是批判思维养成的基础,儿童哲学理论教育是培养幼儿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主要途径。

儿童哲学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核心问题是怎样教会儿童思考”[5]。通过以怎样教会儿童思考为核心教育理念,使儿童明确批判性思维在学习生活、个人成长发展及探索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基于儿童哲学教育对核心问题的阐释,教育目标取向分为“思维训练取向、智慧探求取向、文化熏陶取向”[6]。通过弘扬“思维训练取向”的观念,使人们明确意识到“思维训练”直接讲授哲学知识是应该受到批判的思维教育,应以自由对话、思考哲学问题合理培养儿童理性的思维素质;通过树立“智慧探求取向”的观念,使人们意识到儿童哲学源于思维,但不止于思维技能掌握,引导幼儿形成学会反思自己、理性解决人生困惑、保持寻找生活意义的价值观;通过阐发“文化熏陶取向”的多维价值,使人们意识到儿童哲学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中挖掘素材,启迪幼儿的心灵成长。儿童哲学教育还应包括适度启蒙、整体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即学校教育应当在提供确定性知识的同时保留不确定性知识的空间[7]。适度启蒙蕴含着批判性的理念,在儿童哲学教育中结合适度启蒙的理性思维,使幼儿思考学习、生活的意义,树立关心自己、他人与世界的儿童观念,培育独立思考、学会尊重探究团体的批判精神。在儿童哲学教育中强调整体性,因“儿童教育的特质乃是从身体直觉出发的、整体性的教育”[8],使儿童加深对身体周围世界的感知、对生活与教育统一性的理解,树立身体直觉而非理智思考的批判观念,培育其感受世界、体验世界、发展与他人和世界整体性的意识。

(二)以儿童哲学课程推动批判性思维技能养成

批判思维教育最终要在课程中实施,再强信念的批判意识,再合理、反思性的批判技能,再理性的批判精神,如果不能在批判性思维技能中体现出来,那就不符实际追寻的意义。正如有学者要求借助对话教学,反思自己的见解(信念)并琢磨其合理性[9]。因而,儿童哲学课程是推动批判性思维技能养成的有效方式。

儿童哲学课程实施的落脚点为提升批判思考能力、满足好奇心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儿童对道德的理解、培养获取生活经历意义所在的能力。提升批判思考能力以思考人本身和世界的方式、故事或叙述性的哲学文本为教育内容[1]23-25,思想和行为不盲目附属于权威,而是基于提升日常生活教育和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哲学问题的探讨和以逻辑为基础的思维训练,养成合理且能反思自我言行的批判精神,成为一个爱思考且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人。满足好奇心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鼓励儿童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现自我对世界和人本身的好奇和提问[1]27,通过故事、绘本或对未知问题的思考,根据已有的概念、思维和探究群体的智慧,学会注意观察和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在沟通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保存对世界探索的兴趣及发展幼儿对他人理解、尊重的品格。增进幼儿对道德的理解隐含着道德有其自身的逻辑,在刘晓东看来,“道德必须以自然规律、自然本性、自然的逻辑为基础,才可能是真正的道德”[10]130。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而,道德是合规律性的,是以逻辑规则为基础的。通过道德故事来发展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使幼儿体会在群体探究对话的道德情境中进行合理的道德判断,自我反省、自我思考、寻找生活意义,进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培养获取生活经历意义所在的能力传递着“发现多种选择、理解公正无私、辨识一致性、发现为信念提供理由的可能性、学会全面考察问题”[1]27。引向世界之意义思考的精神,主张以思维训练和个人经历的经验世界,引导幼儿对问题分析、用言语表达自己探究问题的过程和自我的生活经历,在探究、反思、解答人生困惑和寻求自身意义世界中培育幼儿善于倾听、反思、自省的精神,将这一思考精神转化为批判思维技能。

(三)以儿童哲学的探究团体培育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主体以批判性思维意识客观探究问题并进行理性的反思,“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11]。探究团体本身蕴含着多层次的思维形式。其中,认知范围和思考习惯形成的差异性提问是团体探究的逻辑起点,对问题深层次的追究、思考、批判是团体探究的价值归宿。团体探究进行的认识活动不是为传递多少知识,而是在群体对话中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技能,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和理性智慧。因此,批判精神是探究团体以真理为探究,培养幼儿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的思维品质,而这一品质是在哲学探究团体对话中生成的。

通过儿童哲学的探究共同体引导形成以哲学智慧为目标转向、兼顾情感和审美取向、诉诸情境策略的儿童哲学探究模式[12],促进儿童形成包含怀疑、探究、信念、行动的批判精神[13]。以哲学智慧为目标转向对追求真理和智慧提出“志于道”层面的灵魂牵引要求,通过引导主体面向生活世界之精神体验的生长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在探究生活、言行、自然事物的意义关系中形成对哲学问题的怀疑精神;兼顾情感和审美取向,情感体验取向包含对认识世界、体验世界过程的精神愉悦追求,通过愉悦的情感体验与事物、人建立联系,使幼儿对消极的情感问题处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及学会自我纠正,提高其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审美取向鼓励以丰富的艺术作品作为刺激物,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在享受哲学探究乐趣中获取审美体验,形成热爱探究艺术作品的哲学信念;诉诸情境策略是哲学问题探究的实践取向,若引导儿童对哲学概念问题理解较为困难,应结合儿童实际生活情境、直观事物的视觉冲击、多角度的观点,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使儿童在身体感知、语言表达、艺术创作、行动中表现自我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形成合理的怀疑、探究、信念、行动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在于合理地、批判地反思,批判性思维本就蕴含于儿童哲学之中,儿童哲学教育有助于塑造儿童优良的思维品性。恩尼斯也曾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推理性的思考,重点是要对于相信什么、怎么做,做出决定。”[14]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文化基础——科学精神”包含批判质疑,重点指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具体来讲,就是聚焦“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思维缜密、辩证分析、做决定”的哲学思维。从本质上来说,儿童哲学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或其他能力,而是要通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处,并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不断享受理性之光的照耀,最终实现灵魂的健康生成与卓越。因而,以“哲”育“思”首先意味着通过儿童哲学教育,将儿童哲学思维注入批判性思维。

二、以“哲”育“思”的价值表征

批判性思维以科学精神、儿童本位、德育价值塑造具有智慧和德行素养的儿童,使得以“哲”育“思”具有符合现代理性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哲”育“思”从整体上体现了科学精神的素养,实现幼儿批判性思维的涵养;从根本上立足儿童本位的思维,拓宽创新型儿童的培养路径;从核心上围绕德育价值,推动理智美德的培育与践行。

(一)从遮蔽到澄清:实现幼儿批判性思维的涵养

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建立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蕴含着以发展科学精神的价值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然而,教育者和养育者在对儿童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幼儿自主操作表面化、质疑态度被弱化、探究过程简单化、操作材料材质差异混淆其辨别能力、技术学习与练习时间不平衡”[15]以及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发生的背景,价值、意义及生活实践等遮蔽哲学智慧引导的异化现象。儿童哲学教育能有效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澄清理性思维、思维技能、道德判断等思维问题,为培养幼儿的求真意识、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的批判素养注入发现、思考、追寻世界、社会和人生的问题与答案等儿童哲学思维条件。

个体的求真意识需要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探寻中生成,因为“儿童哲学就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活动”[1]15。通过儿童哲学教育,儿童能够自觉将追问和想象视为原始哲学思维能力养成的途径,养成“敢于独立思考、发表见解、追求真理的思维态度与习惯,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真意识”[16],并在对哲学问题解释、分析推理过程中转化为辨识、质疑、公正、谦逊的批判质疑,从而进一步树立批判精神。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儿童哲学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困惑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儿童哲学是一种求真的教育,是鼓励引导孩子探求真理、获取真相而思考形成对真理的认识。其本质是自我求知、自我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过程,为批判质疑注入正确的价值导向。勇于探究是儿童在探寻未知、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过程中形成的追问和想象力。儿童哲学教育就是一种探究过程,是儿童进行对话思维的过程。对话能引起思考,思考是对话在内心的再现,通过对话儿童能逐渐习得如何推断、假设、诘问理由及批判地进行思想交流等技巧[1]38。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在儿童探索和追寻世界意义的情境中,涵养思考、表达与倾听等品质。基于反思性的儿童哲学教育可以引发儿童提问和思考,形成合理的反思、理性的质疑和辩证的扬弃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

(二)从祛魅到超越:拓宽创新型儿童的培养路径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批判性思维教育主要通过阅读、思维训练来完成,这使得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被动地听讲、理解,缺乏主动思考、受固化思维的束缚、对群体和权威的绝对相信等问题,以及“以培养思考能力为主的工具性理性取向,造成了‘单向度’的困境和儿童的时间‘荒’”[17]。这种选择有效手段达到既定目标的单一追求工具理性取向,容易忽视情感和审美等合乎人的存在性价值的考量。而当理性隐含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矛盾与分裂时,由此所带来的日益膨胀的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念的约束,会因缺乏正确引导造成教育的严重扭曲[18]。以“哲”育“思”能有效超越批判思维教育的这些不足,实现由“祛魅”到“超越”的批判性反思,在理性认识培养创新型儿童的理论与实践上兼顾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进而为当前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拓宽路径,更加全面培养儿童思维素养特别是新时代儿童急需的批判力、关怀力、创造力。

儿童哲学教育通过弘扬批判精神,培养新时代儿童的批判能力。健全理性、完善思维是儿童哲学教育的核心,分别指向儿童哲学的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对话探究、开放兼容,共同构成实现儿童探寻生活世界意义的精神品质。儿童哲学教育通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激发新时代儿童的创新力。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对现实的客观科学判断[19]。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是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儿童哲学教育引导儿童积极探索与试验,或对事物新的认知,树立问题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联想性和创新性,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养成。

(三)从知识到意义:推动理智美德的培育与践行

在儿童哲学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中推进是目前哲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对幼儿生活的哲学类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感等基础性品质意义发展的关注较为缺乏。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这样一些思维的品质或能力(技艺、科学、明智、智慧、理智)统一称作理智德性,而“德性”所指向的是一种具有道德内涵的人的品质或能力[20]。孔子在《论语·雍也》提到的“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体现在认知和德性层面,即君子应当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并内化于心,再用礼的规范严格要求自我,增长自己的仁爱品性与理性智慧[21]。作为理智美德的批判性思维也蕴含着亚里士多德、孔子指向的思维能力和性情涵养。当前制约理智美德培养和践行的深层原因是思维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求诸于儿童哲学教育。

儿童哲学教育助力实现理智美德在国家层面的求真意志,儿童哲学教育鼓励思考与推理,引导儿童积极地发现、辨别、理解哲学概念问题;儿童哲学教育关注创造性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能够增强儿童的创造思维;儿童哲学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儿童哲学教育传递人与自己、他人之间的价值、信念、兴趣等社会性发展。通过儿童哲学教育,儿童能够树立以求真意志实现国家理智美德的价值追求,推动建设求知、求相、求道的美德社会。儿童哲学教育指向理智美德在社会层面的理性精神,儿童哲学教育是通往自由与理性的路径,经过儿童哲学教育的对话探究,使儿童能够具备思考和合理论证的思维素养,同时在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获取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与事物、人之间建立的意义联系;儿童哲学教育也是儿童解答人生困惑问题和寻求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儿童哲学教育涵养理智美德在个人层面的开放态度,儿童哲学不仅涵养理性思维及批判精神,还引导儿童将理性思维、批判精神转化为德性的谦逊、诚实、信任、感知与理解等品质。

三、以“哲”育“思”的实践进路

以“哲”育“思”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项持续性的教育工程。如果要使以“哲”育“思”这一教育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和贯彻,就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探索儿童哲学教育同课程、实践、文化中育人的融合路径,形成共同育人的整体闭环。

(一)课程奠基:思哲学之理,形成“懂思考”的理性认知

以儿童哲学教育课程提升理性认知,通过优化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促进儿童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断,使该课程更为直观、有效地成为理性认识的载体。课程目标的设计应围绕3个维度进行: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引导儿童对生活、人物、事件的概念进行反省经验积累,掌握基本的思维技能;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注重通过对话探究的形式,提升儿童的思维素养和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引导儿童端正思维态度,扎根理性精神,树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开放兼容”“独立思考”的儿童哲学观。通过儿童哲学教育课程三维目标的融合,让儿童在发现、探究、质疑、反思的过程中探索思考的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提升理性认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遵循儿童认知和人格发展的规律,注重多领域教育活动的整合与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要确保绘本教材、主题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利用涉及中国优秀传统的本土文化、文本和刺激活动等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引导幼儿明理、明德,树立正确的批判思维和道德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儿童学会提问、思考。课程评价要充分考虑哲学探究的过程中个体与群体探究的成效,实现课程评价最优化,进而对“智性探索与情感表达、民主生活体验和传统教与学的长幼权威关系、创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文化情境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22]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使课程评价的模式更加多元且全面,切实促进理性认识的形成。

(二)实践赋能:磨哲学之技,养成“会思考”的批判行为

系统开展儿童哲学教育,需要整合各方的资源,协同助力哲学教育活动开展。积极探索家园社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以研学基地为平台、以探究为核心的哲学实践模式,是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家庭、幼儿园、社会要协同发力,以政府为统筹,协同各方力量,通过相应的政策文件指明相关的内容和要求,为儿童哲学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实践的指导方向。幼儿园、教师要响应政府号召、加强协作,通过高校哲学课程讲座、幼儿园哲学教育培训、儿童哲学教研活动等打造哲学实践基地,就实践基地建设的经费、管理、评价等达成共识,促进儿童哲学教育稳定发展。利用硬性软性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哲学素养、思维技能提供平台,进而推动儿童良好的理性态度和道德习性的养成。

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提升儿童哲学教研基地的深入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实现哲学知识与实践有机衔接,让幼儿在直接体验、哲学思考、对话中探究。其探究指“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动手做、亲身体验,培养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儿童哲学教育的成效和结果[23]。探究式学习应抓住问题情境、探究组队、展示与反思等关键环节。问题情境要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规律,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探究欲望,培养儿童质疑、提问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究的思维品质。探究组队主体可以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包括个体与群体、群体与文化、个体与文化情景交流、合作,有利于增加哲学知识、学科知识的宽度与思维能力的高度;采取教育基地校、哲学专家组、哲学研修等基地实践,帮助儿童在哲学探究中养成会倾听、表达思想和交流、独立思考和反思等批判行为。

(三)文化涵养:悟哲学之美,培养“爱思考”的批判意识

文化的陶冶是一种潜在的、长期性的教育,对处在文化中的人的情感、认知和道德具有渗透性作用。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实现人文教育滋养人的作用,使儿童感悟哲学的求真之美、自信之美、明智之美,养成热爱思考的态度和意愿,涵养理性谦逊、塑造理性人格。中国的儿童哲学就必须聚焦中国孩子的身体、心灵和精神,进入中国儿童的生活世界,挖掘中国儿童的行为特征、习惯倾向和思维方式[24]。

首先,创设陶冶理性谦逊的儿童哲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儿童哲学教育展现的物质形态可分为间接形式、再现形式和体验形式3种,进而为以儿童哲学育人提供着力点:不同区域推出以哲学为主题的绘本、故事、寓言、音乐、戏剧、科学实验,设计与哲理相关的主题海报、绘画展现对哲学、真理探究的求知欲;在教室和走廊摆放涉及民间传说、神话、诗歌或其他的儿童作品、手工作品再现谦逊、理解和宽容、勇于自检、独立思考的育人场域;打造哲学文化体验课,将动植物探究、哲理绘本故事、日常生活问题等预设成课程活动,在做中玩、玩中学、学中思,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探索欲,为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奠基。其次,形成培育理性执着的儿童哲学教育制度文化规范。制度文化蕴涵着管理者、领导者对管理制度与执行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方法选择,以哲理贯穿制度文化的育人规约,使国家法规、儿童本位、人文关怀与制度规则相结合,引导人们自觉增强对事物探知的度、遵循规则的意识。最后,塑造滋养理性公正的儿童哲学教育精神的文化氛围。诚如王海澜学者所说:“儿童的哲学应该指儿童对诸事万物的本源及第一原因的困惑和探究,而不泛指儿童对世界的任何好奇、困惑、探究及阐释等整个精神活动。”[25]因而,要充分发挥儿童哲学教育精神,需要遵循客观地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或者对相对立的观点一视同仁的理性精神,启发儿童深刻感悟与生活、生命相关的哲学概念,回归到中华生命哲学中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真善美的灵性追求,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和哲学德性,满足儿童自身需要、寻求认识意义及心灵成长。

猜你喜欢
批判性理性哲学
菱的哲学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