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张民选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上海 200234)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与金砖国家,与我国具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和世界文明古国,经济发展快速,政府不断通过制定五年规划引领社会发展,目前和中国都是世界最重要的留学生来源地等。与此同时,印度具有区别于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独特性,仅用10年时间就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国家,世界第一大软件外包供应国。[1]印度信息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其私立高等教育、高等技术教育与理工科教育发展显著,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储备,职业技术教育灵活,快速增长的出国留学人员规模等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中印两国教育发展关键数据的对比,从差异性中为印度“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路径作出有限度的合理解释。
印度作为我国重要的周边邻国,其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不仅受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影响,而且同时也会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人才全球生存发展空间与竞争力产生影响。近十几年,印度人才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影响力正在显著上升,多项指标力压我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1年关于美国少数族裔生存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印度裔群体在美平均收入与学历情况居亚裔之最。在美华人拥有学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约为57%,而印度则达75%。收入方面,印度裔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12万美元,华裔仅有8.2万美元。[2]与此同时,印度向全球出口高级人才趋势明显,印度裔在美国政界、商界、学界表现出色,在印度以外国家担任政界高官、企业高管、学术要职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持续上升。[3]除美国之外,印度裔还不断进入欧洲、亚洲、非洲多个国家政坛中心,如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毛里求斯、苏里南、爱尔兰等,印度裔人才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印度人才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大与其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不无关系。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印度教育发展指标已有多项高于我国,一是印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已经超过我国;二是印度高等教育中理工科在校生总数已经高于我国,理科的在校人数占比及总量已经高于我国;三是印度在美、英国家的留学生增速已经超过我国,印度留学美国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生比例高于我国,其中数学与计算机学生绝对人数已经超越我国。从人力资本角度看,印度人才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和其教育优先战略、科技人才储备、人才跨境流动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印度实现“全球知识超级大国”“全球科技大国”“全球领导型大国”目标的重要路径。
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可以从人力资本理论中获取分析框架。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最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将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教育、培训、成人学习、医疗保健、就业迁移等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关注技术内生性的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分为原始性人力资本与专业性人力资本,后者更加强调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人力资本,以凸显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弥散到各国开始重视科技人才创新与培养的教育政策中。[4]基于此,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路径可以从教育总体投入与结构、专业人才规模与结构以及高等教育人才迁移三个数据维度来透视,进一步分析印度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呈现出的规律(表1)。
表1 中印教育数据比较统计与分析框架
教育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个人发展与国家经济增长发挥基础作用。教育投入总量与结构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先战略、教育体制中不同教育领域的发展重心,是原始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投资。科技发展的基础是高等理工科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基础规模与学科结构,尤其是理工科高学历人群的规模与结构,可视为科技发展潜力的重要指针。另外,全球化时代人才的跨境流动对于提升个人全球胜任力、国家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的作用不言而喻。从人力资本迁移的角度出发,尽管人力资本境外迁移可能造成智力流失风险,但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人力资本迁移有利于输出国的经济增长,且可以部分代替公共教育补贴成为人力资本积累方式。[5]受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加强国内人才竞争,刺激本土加大教育投资,进而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效应吸引外资,扩大贸易规模,促进研发合作,对生源国技术进步具有推动作用。[6]因此,选择高等教育出国留学人员规模与结构,可以分析印度通过人力资本迁移发挥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中的作用。
印度一直在追寻“大国”的全球政治地位。尽管是人口大国,但由于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印度对于自身在全球缺乏“领导力”始终在意,于是提出通过知识生产与科技创新实现“全球大国”地位。2013年印度出台的《2013年科技创新政策》(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 2013)提出2020年要建成“全球科技大国”的愿景[7],2015 年莫迪政府提出要带领印度成为“全球领导型大国”,2020年出台的《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提出建设“全球知识超级大国”的愿景,对未来20年教育发展设计了路线图。从“全球知识超级大国”“全球科技大国”“全球领导型大国”的发展目标中,可以看出,印度在追逐“全球大国”目标实现过程中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发展策略。
建设“全球知识超级大国”首当其冲是教育优先战略,突出体现在印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决心与水平。同时,从其教育办学特色与结构中还可以看出,印度教育优先战略体现在重点发展高等技术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以及公私立理工科教育并重发展。
1.政府重视教育财政投入
国际上,通常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作为衡量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水平和重视程度。和我国一样,印度也属于“穷国办大教育”,但其早在《1968年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1968)中就提出教育公共开支要占GDP 6%的目标,这一目标在《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1986)中再次得以重申,尽管至今仍未实现,但《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中又一次重申6%的教育投入目标,可见印度政府“教育优先”的决心与雄心。[8]在持续的国家教育政策愿景支持下,2021年印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64%,已经超过了我国4.01%的水平(表2)。尽管印度GDP总量与我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教育投入总量不及我国,但4.64%的投入水平足以说明其政府对发展教育的重视。
表2 中印2021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情况对比
2.重视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
印度高等技术教育类型多样,层次多元:第一层级是顶尖国家重点院校,如印度理工学院;第二层级是邦立工程技术院校;第三层级主要是私立工程技术院校。[9]从中印两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来看,中小学教育占大头且几乎经费投入占比持平,不同的是印度高等技术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占比较大,达到20.47%,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充分说明技术教育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印度的高等技术教育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占比相对较高,且其经费占GDP 的比例呈现连年上升趋势,2018-2019财年(0.81%),2019-2020财年(0.91%),2020-2021财年(0.95%)[10],说明印度近5年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发展,而印度信息科技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达的高等技术教育。
印度信息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其原因不仅包括前述的政府对高等技术教育财政投入份额较高,而且还在于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技术培训。印度《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提出,计划在2025 年使学习者中50%的人数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除正规职业教育院校外,印度职业培训市场异常活跃,不能授予学位的私人技术培训学院也遍地开花,被印度人称为“技能店”(T-shop),专注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或实习机会。由于大公司对信息科技人才基本都有“文凭+经验”的要求,因此在“技能店”接受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少技能店还开始为学生量身定制硕士所需课程。由于培训机构成本远小于私立院校,因此其数量远高出私立院校。同时,培训机构信息科技课程相比海外培训非常低价,印度技术人员很多都会选择不断从海外回国充电学习。在此情形下,印度有亚洲最大的IT培训学院“全国信息技术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输送大批信息与软件技术人员。另外,印度在《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中指出,未来将更加重视中学的“职业教育”环境建设,不仅要加强中学与理工科大学、技术大学、当地产业的联系,而且还要在中学建立“技术实验室”(Skill Labs),并建立示范校,以点带面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3.公私立理工科教育并重
首先,印度拥有高度发达的公立高等理工科教育与研究系统,如安得拉邦有包括电子理论材料中心(The Centre for Materials for Electronics Theory)等10个国家研究中心、7所国家军事研究院,为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储备了大量科技人才。印度在高等教育方面重点部署理工学院发展,如1950年仿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7所印度理工学院已成为培养信息科技精英人才的摇篮。其次,印度高等教育愈发重视跨学科发展,尤其是“文理大交叉”,《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提出未来人文社科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理工科课程,理工科学生都应加强人文知识。同时,高校学制与课程设置将更加灵活,本科将变为3年或4年,职业教育也会根据学习领域设置1年证书、2年文凭等,为学生转专业、继续深造、职普融通、终身学习、随进随退等提供制度便捷。[11]再次,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达。据2020/2021学年印度高等教育统计,印度普通大学为1113所,其中私立大学456所,占比约40%,在校生规模占比26.3% ;普通大学中理工类大学有188所,占比约17%。学院类型高等教育机构中,私立学院则占据了78.6%,在校生规模占比65.5%。[12]在此基础上,私立工程学院的大量发展为信息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些高校完全照搬美国计算机与数学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或出海工作机会。
印度“全球科技大国”的目标实现与科技人才储备密切相关。高学历人群规模是国家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指针,而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则可以更好地反映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链条的吻合度和黏性。从印度历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方针中可以看出,理工科优先发展一直是其高等教育的战略重点之一。在《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中,印度就提出要重视科学与技术学科方面的课程与研究,通过设立大学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协调高校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发展。与此同时,印度还特别提出要加强科学教育,重视科学教育的全民参与以及早期培育。[13]这些方针在《1992年行动计划》(Programme of Action 1992)中,通过机构制度建设、财政倾斜支持、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建设等得以具体落实。[14]在《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中,印度政府尤为重视理工科领域的跨学科发展与制度设计,要求文理大融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求高等专门学科院校,如农业院校、技术大学、医科大学等要加强多学科建设,拓展并丰富理工科学生知识体系。
1.高学历人群规模迅速扩大
首先,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2021年我国为57.8%,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而印度为27.3%,尚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表3)。但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印度目前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8-23岁)总数远高于我国,已经是我国的两倍左右,因此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需达到30%左右,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规模就会超过我国。印度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当于我国2010年左右水平(26.5%),但其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已经与我国非常接近,即印度会用更快的速度培养大批高水平高知人才。早在2013年,印度工商业联合会(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发布《印度高等教育:2030年愿景》(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 Vision 2030)报告就预判,到2030 年,印度有望成为全球最大人才供应国,印度教育系统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将占全球大学毕业生总数的 1/4。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上升到50%,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将达 7000 万。[15]
表3 中印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与结构对比
其次,从研究生规模来看,印度研究生招生计划占高等教育招生比例和我国已经基本持平,研究生规模意味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印度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是我国一半的时候研究生人才培养占比就基本和我国持平,在可预见的5年内,其研究生在学规模会高于我国。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2021年已降至1%左右,低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而2021年印度总和生育率在2%左右。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的最新数据,印度2023 年总人口是14.286亿,已经超过我国大陆的14.257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6]因此,其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也将很快超过我国。
2.储备大量理工科人才,重视基础学科
首先,从普通本科在校生的专业修读人数占比来看,2020/2021 学年印度选择理科(Science门类)的本科生占所有本科生比例为15.52%,我国只有6.72%左右。相反,我国本科生中占比最高的是工科学生,比例为34%,印度只有11.87% (表3)。通常而言,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属于研究自然运行规律的“基础学科”,而工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印度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中,理科占比高于工科,到博士生阶段,其工科生比例却又高于理科(表3)。这一方面说明印度更加重视高校的理工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和规模,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度理工科人才具有“先理科再工科、先基础后应用”的良好知识技能结构。
其次,印度的IT发展与其高等教育人才储备结构不无关系。从2020-2021学年印度高等教育调查报告来看,理工科中本硕博在校总人数为9,469,022人,已经超过我国2021年的统计数据9,192,549人。从理科和工科分别统计来看,印度工科总人数为3,920,213人,占理工科总人数41.4%,理科总人数为5,548,809人,占理工科总人数58.6%。我国理工科本硕博在校生总数中,工科占比83.1%,理科占比16.9%(表3)。单从工科在读人数来看,印度计算机学科人数总量排名第一,达到1,118,612人,占工科总量28.5%,排名第二的机械工程与第三的电子工程人数则分别占16%与15.7%。从中印理工科人才储备来看,印度在毛入学率是我国一半左右的规模时其理工科人数已经超过我国。从学科结构来看,印度理工科是“理科大于工科”储备规模,而我国则是“工科大于理科”储备规模,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中“基础学科”人才储备规模低于印度。因此,在高等教育潜在人口增加、教育经费占比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的背景下,印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研究生在学人数会很快超过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为其未来科技发展以及“全球科技大国”目标达成提供高等专门人力资源支撑。
“全球领导型大国”地位离不开本国高级人才的全球流动与全球胜任力养成。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才跨境流动是实现人才知识体系构建与完善,加强国家间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促进科技与创新体系积累与迁移的重要路径。印度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机会需求与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显著,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程度不高,加之其经济的增长和英语通用语言优势等因素,印度高等教育出国人数显著攀升,增幅较大,且留学后在目的国工作比例较高,这些都为其科技人才获得全球胜任力,并进一步强化全球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1.印度出国留学人数增幅较大,总量不断攀升
从出国留学增幅来看,截至2023年12月,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自2019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幅趋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3年呈现下跌趋势,我国留学生在全球留学生市场中占取份额正不断被印度挤压。从在美留学生总人数来看,2021/2022学年美国高校国际学生中,中国仍是最大生源国,约29万人,占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总数的30.6%,但是同比减少了8.6个百分点,呈下降趋势;反之,印度是第二大生源国,其占比为21%,约19.9万留学生,同比增长约19个百分点(表4)。2022年美国高校在招收国际学生中,58%的院校将印度作为未来第一优先市场,其次是越南(44%),第五是中国(32%)。[17]由此可见,印度已经逐渐成为美国高校招募海外留学生的第一选择。
表4 近十年中印两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变化
与此同时,2021/2022 学年英国国际学生中,中国仍是最大生源国,占比27%,但是印度留学生增长最快,目前已占比23%。印度在英研究生总数为101,765人,已经超出中国(88,755人)13,010人。[18]可以预见,随着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升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其国际留学生在英美国家占比将超过我国。叠加国际政治因素,如美国对华科技、教育与人才的精准限制与封锁,致使我国高校赴美留学人数,尤其是理工科人数呈现下跌趋势。美国印太战略呈现“亲印排华”特点,对印度留学生的限制显著低于我国;与此同时,英国印度裔首相苏纳克上台后,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政策对印度留学生更加友好,我国留学生在国际市场中份额将被印度持续挤压。长远地讲,大批留学生不论是留在国外还是归国发展,都会对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科技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印度出国留学生总量与增幅,以及留学生学科专业结构,是其未来国内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风向标。
2.印度留美工作学生比例较大
从赴美学习层次来看,中印两国都是研究生占比较大,人数较多,但印度的研究生增速迅猛,2020/2021学年为68,869人,2021/2022学年就上升到102,024人,增幅达48.1%,总人数已经逼近2021/2022学年我国的123,182人。与此同时,印度留学生中2021/2022学年拿OPT签证也就是毕业后一年工作签证的比例为34.2%,我国仅有17.6%,印度拿OPT的学生总数为68,188人,已经超过我国的51,199人(表5)。此外,疫情前2019 财年美国政府签发的18.8 万份外籍高技术人才H-1B签证中,印度人占比72%,中国大陆占比只有13%。[19]H-1B签证中90%以上的签发给STEM领域高级人才,自2001年以来,印度裔获得美国H-1B 签证的比例就一直保持在外国人总量50%左右,是我国大陆人才获得此签证的5 倍多。[20]毕业生留美工作对于国家在美政商界加强影响力,锻炼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工作素养,增强国家潜在人才全球胜任力有一定作用。从这一指标看出,未来印度在美国科技、企业甚至政界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强。
表5 2020-2022 年中印两国在美留学生层次及趋势
3.印度学生在美留学专业结构
从留学生在美国修读专业比例来看,我国留学生在美国修读专业人数占比前三分别是数学和计算机(23.1%)、工程(17.2%)和工商管理(14.6%),印度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专业占比前三分别是数学和计算机(36.8%)、工程(29.6%)、工商管理(13.3%)。如果将数学与计算机、工程、物理和生物科学算作主要STEM学科来看,中国在美留学生中修读STEM 只占50.1%,而印度占比为72.9%,高出我国将近23个百分点(表6)。如果按实际人数测算,印度在美学习STEM 人数为145,204 人,我国为145,333人,已经基本与我国持平。单看修读数学与计算机学科人数,印度为73,299人,我国为67,009人,我国已经少于印度人数。数学与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学科,一定程度上决定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而且是所有高科技产业的基础学科,对国内工业4.0迭代升级以及科技创新发挥基石作用。
表6 2021/2022 学年中印两国在美留学生专业占比(%)
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曾讲过,“IT是印度的明天”。印度信息科技产业正以“高管+中层+底层”的全方位人才梯次走向海外,本科与研究生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为IT产业人才在全球的高层与中层布局奠定了基础,职业技术培训的海外人才循环则进一步将印度IT产业的影响力扩展到世界IT产业链的底层,印度已经日益成为全球IT人才“协调中心”。与此同时,印度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还在反哺教育数字化建设,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印度正在通过课程资源数字化、教育教学软件创新、大规模在线学习等举措提升全民读算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拉动外商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正生态效应。
“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印度当前优势与挑战并存。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当前大国博弈背景下,印度的科技发展与人才输出具有一定的优势空间与时间。从国内环境看,阶层流动意志、嫁妆制度、IT人才储备充足等都为IT 人才发展提供了推拉作用,而教育资金不足、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低、种族与宗教等社会因素则成为制约印度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因素。
中美贸易战与科技战爆发以来,美国对华科技、人才、教育等要素进行限制。同时,美国拉拢政治盟友,尤其是“五眼联盟”(Five Eyes Alliance,即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芯片联盟”等国家对华进行封锁,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循环环境、高等教育正常对外交流受到了影响。与此同时,同为亚洲国家的印度,则拥有了相对优势发展空间与时间。美西方国家等对其科技、教育、人才的对外交流设限较小,尤其在中美关系紧张局势下,印度拾取了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美国拜登政府在“印太战略”下,与印度共同启动了《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nitiative on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iCET),旨在加强芯片、网络等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与捆绑。[21]印太战略不仅加强了印度与美国在科技、人才、教育方面的进一步交流优势,而且在此框架内,印度与日本、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得以扩大。[22]从印度莫迪政府立场出发,印度始终将自身成为“全球领导型大国”视为夙愿,“印太战略”为印度自身身份认同构建赋予了更高的战略地位与角色,在中美博弈与地缘政治的局面中为其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带来了相对更大的空间与时间优势。与此同时,印度侨民社团领导力强,注重团结和帮扶,IT产业海外抱团态势明显。与最开始侨民领袖是医生不同,现在绝大部分印度裔侨民领袖为工程学背景。另外,得益于诸多国家的海外移民政策“理性化”和国家“智慧化”转型,为印度IT人才国际化以及发挥全球影响力敞开了大门,进一步为印度科技溢出效应与人才回流提供了机会。
从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3 个世界留学大国数据来看,2022年,在这3个国家的留学生群体中,中国仍然占据第一,印度紧跟第二,但印度增幅大于我国。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对未来的教育国际化战略谋划均将印度作为未来5-10 年的优先第一留学生吸引市场。英国在《2021国际教育战略升级:支持复苏,驱动增长》(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2021 update: Supporting recovery, driving growth)中指出,未来几年深入开拓的留学生市场主要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越南和尼日利亚[23];澳大利亚在《国际教育战略:2021-2030》(Australian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21-2030)中指出,国际教育战略重点之一是要加强全球校友网络,重点要加强印太地区校友网络构建,根据外交优先重点加强区域校友联络,最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外交利益。[24]从推拉理论来看,世界主要留学大国的国际教育战略为印度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向外输送并培养高质量人才,以及后期的人才回流与全球影响力发挥提供了重要的拉力。从推力角度出发,印度国内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机会的上升、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才竞争压力与“内卷”等因素都为人才对外输出接受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了推力。
首先,IT科技发展与印度国内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强大意志有关。与早年出海工作或移民大都来自富裕家庭不同,近十年印度IT技术人员大多数来自乡镇农村,一方面与农业盈余投资高等教育比例不断上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种姓制度有关。尽管印度IT 技术人才大量来自乡镇农村,但80%多属于“高种姓”。这些人才的前辈源于农耕阶级,但在20世纪不断通过加强教育投资、创办西式学校、广设教育基金会、“反婆罗门运动”等跃升为“乡村中产阶级”。为巩固阶级利益,这些“先富者”不断创办私立高校为后代创造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25]其次,从社会因素来看,IT人才兴盛还与印度的嫁妆制度有关,一个家庭如果有个成功的IT儿子,那么会为家庭挣来数额可观的嫁妆。男方在事业上越出色,越有资本向女方索要高额陪嫁。加之印度社会相对歧视女性晚婚,不少家庭都想尽早将女儿嫁出去,这使得作为补偿的高额嫁妆更有必要。而且,只要是IT从业者,即使没有像公务员、行政人员、大公司员工这种相对固定的工作,也能得到高额嫁妆。这种婚约风俗为印度“出IT人才”提供了社会土壤。再次,由于印度国内培养了大批IT人才导致人才过剩和过高失业率,这为印度技术人员出走海外、发挥全球影响力提供了拉力和推力。
尽管印度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方面拥有不少优势,但对于其实现“全球知识超级大国”“全球科技大国”“全球领导型大国”的目标,挑战与问题也十分明显。首先,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发展需要大量财政投入,印度国内生产总值2022年为3.39万亿美元,我国是17.96万亿美元,印度无论是财政收入总量还是人均GDP与我国均有较大差距。因此,尽管印度很早就提出教育投入要占GDP6%的目标,但在落实中易受到资金不足限制,落入教育政策“不切实际”的传统桎梏,多项教育发展指标如基础教育入学率、国民识字率、生均教育投入等仍然较低,与政策愿景仍有较大差距。[26]其次,印度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仍然有限,原因在于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投入较多,但基础教育却投入不足。[27]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学生学业成就在全球重要测评,如国际学生测评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展PIRLS中表现不佳。“基础不牢”容易弱化人力资本发展总体潜力及根基。再次,印度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较少。尽管印度已成为世界主要留学生来源国,但其国内高等教育吸引国际留学生总量、教学与科研质量、高校国际影响力等与我国仍有较大差距(表7)。第四,受国内宗教、种族、社会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影响,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女性与处境不利群体受教育机会不足,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发展的潜力与韧性。[28]
表7 中印“泰晤士高等教育2023 年世界大学排名”数据对比
从中印两国教育发展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首先,印度“教育优先”的投入决心更大,更加重视技术教育投入与结构;其次,印度为其高科技产业储备了大量高水平专业人才,理工科人才储备占比较大,重视高等教育基础学科规模与结构;再次,国际国内环境与多重推拉因素促使印度出国留学规模增长较快,研究生与理工科占比较大,留学后在地就业比例较高,说明高层次科技储备人才在全球胜任力与竞争力获得方面拥有更多机会,对未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回输与技术溢出效应潜力不容忽视。基于此,我国在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战略中应更加重视教育投入与结构优化,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储备,在新形势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统筹做好人才出国留学与归国工作。
首先,我国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应提出“5%”,甚至“6%”的教育投入目标,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水平已经持续了十多年,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教育投入总量。要重视经费结构的优化,适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职技术教育的经费占比。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私立高等院校的引领支持,尤其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等根据市场与职业需求创办高等院校,并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与中外合作办学支持。
其次,我国必须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高等教育在招生计划中须进一步提升基础学科专业的招生名额比例,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理工科”中的“理科”人才培养。根据国际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人才培养上特别重视高中的大学先修教育以及与大学的学分衔接,鼓励高中开设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先修课程。中学理科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还应同步提升中学理科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改进中学理科课程与教学质量。
再次,我国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坚定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第一,要拓宽大学生出国留学途径和去向,在大国博弈,尤其是美国对我国设限的背景下,一方面要与欧洲一些对我相对友好的国家继续加深人文交流机制;另一方面要继续扩大与一些“小国”的留学派出规模,如瑞士、新加坡、荷兰、比利时等,使这些国家的STEM教育优势辐射我留学人员。第二,要大力鼓励民间留学,并给予自费出国留学生更多支持,尤其要有意识提升出国修读STEM专业或基础学科专业的人数与结构。第三,要统筹做好留学生在外工作服务与归国工作支持,协助留学生在毕业就业、风险创业、企业管理、技能培训等方面获取全球经验,以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全球化与迁移对国内科技进步的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