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的灵韵再现

2024-05-30 04:04刘婧祎罗菁
文化产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田园现代性

刘婧祎?罗菁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工智能时代下,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使人们逐渐迷失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中。但人们并非纯粹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依旧会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我安身之所。现以“田园风”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技术赋能时代下城市由于“技术过热”而出现“逆潮流”现象的原因。其次,将“田园风”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分析其灵韵再现的现象。最后,对“田园风”式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以期展现“田园风”在技术和城市的变迁下呈现出的新色彩。

本雅明的《摄影小史》一书中最先出现“灵韵”一词,其含义与艺术作品的唯一性相联系。在工业化前期,人们无法轻易接触到艺术作品的原作,由于对艺术品心理上的渴求以及物理上的距离感,人们逐渐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田园风”的内容本不是艺术,不具有灵韵,但其中夹杂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使“田园风”产生了灵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城市中的人们深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田园风”的“逆潮流”现象频发。国内许多综艺如《向往的生活》《种地吧》《亲爱的客栈》以及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梦华录》等都力图重现农耕生活的“简单”“宁静”“温暖”。然而,这种现象在如今为何会重现并且热度持续上升?如今影视剧“田园风”灵韵再现的方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国家对“田园风”传播的态度以及贡献是本文着重思考的问题。

田园场域:技术赋能时代下的乌托邦

在现代化进程中,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但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外在条件及内在理解方面存在区别,对待技术的态度也会形成差异。“场域”一词由布尔迪厄提出,其含义是运用关系式思维思考社会空间中不同的“游戏领域”,理解其中或明或暗的权利机制。城市中的人们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日复一日面对不同的“复刻品”,导致精神麻木。这使得“田国风”“乡村生活”等人们长久未能接触的、与工具理性截然相反的话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城市化过热媒介的逆转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阐释了热媒介、冷媒介的概念。热媒介即具有高清晰度、观众参与度低的媒介,如彩色电视、照片等;冷媒介则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乡村相比,城市作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中心,其发展更加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扫地机器人、自动刷碗机等深受大众喜爱,便捷的生活使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也越来越少。随着城市中这些“热媒介”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原本对它的好奇与赞叹转为日常与无趣。人们逐渐想要摆脱乏味的城市生活,“田园风”的热潮应运而生。在城市长时间生活的人们将农耕生活视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这种看法是其在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但也恰好体现了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虚假”与“不真实”。可见,工具理性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人们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下重新体验农耕生活,就需要营造一种仪式感,如体验农家乐或观看“田园风”影视剧。“70后”“80后”怀念乡村生活,而“00后”“10后”则对乡村生活感到好奇和向往。不同代际间的人们对同一话题产生不同的心理,则会产生多样化的灵韵再现方式,使其超越传统模式,赋予其新色彩、新方向。

现代性潮流下的“人类主体性”丧失与重构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他将现代性视为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标志。而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产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标志。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时代的更新微妙而迅速,人们虽身处其中却难以辨别并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媒介即讯息”,讯息对社会结构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够肢解和重构社会结构。但如今大众忽略了讯息的重要作用,反而沉浸在不同的媒介内容中,当某一种新的风潮逐渐变成大众文化时,人们才开始尝试适应这一现状。人们在被迫融入现代化,但这也是时代文化自由发展的结果。阿尔都塞受到拉康象征界理论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个人主体询唤理论,“询唤”意指征求意见、号召与召唤,该理论是社会生活中文化的重要形态,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因此,人们在这种不断被世界“询唤”的情景下产生了逆反心理,在思考如何反抗的同时,也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将现代性理解为人类主体性的标志。人类的价值是凭借自身理性创造出来的,人类拥有自己创造社会制度的权利。因此,人们虽然在新时代下被迫丧失了部分主体性,但也凭借着人性的共通点拯救了彼此。乡村文明的重现不仅是大众对“现代性”的叛逆之举,同时也是人类的自我选择,将简单的乡村生活发展为新时代技术赋能下的产物。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理想国”,以获得心灵上的救赎。

距离化与本真化:“田园风”灵韵再现的展演

由于城市化过热媒介的逆转以及现代化潮流下“人类主体性”的流失,人们开始在乡村寻找栖息地,减缓工具理性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单一感。随着关注度的提升,人们与乡村之间的心理距离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缩短;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乡村,乡村会以另一番样貌呈现在人们眼前,以距离化和本真化的方式再现其灵韵。

以距离感为前提产生的崇拜心理

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由于其唯一性而给观众带来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包括参观时的物理距离、对艺术作品崇敬的心理距离以及如今工业化时代下产生的技术距离。本雅明强调,“艺术作品根据其灵韵而具有的存在从来没有脱离其仪式功能”。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人们要想欣赏艺术作品真迹,需要去美术馆,这种前往美术馆的行为以及一群人围观在作品前进行赏析的形式等,都具有一种仪式感。人们会因为这种仪式感和距离感对艺术作品产生崇拜,“田园风”灵韵也由此展现。

城乡二元结构视域下,身处城市的人们与乡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只能通过观看田园影视剧、露营直播、乡村生活直播等满足心中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人们在观看相关影视剧或直播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自己已经融入乡村生活,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现实的距离促使人们产生了心理上的向往与憧憬,因此,通过想象的方式以实现梦想中的“田园生活”。让·鲍德里亚提出了“拟像理论”,“拟像”概括了后现代世界的总体特征,使其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超真实”概念是让·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被明确提出来的概念,是指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分已变得日益模糊不清。正是由于城市中的人们无法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其只能借助影视剧等方式感受“田园风”的魅力,从而使“田園风”的灵韵得以再现。

“田园风”的本真化显现

如今的国内剧综中处处展现着“田园风”的本真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风景真、事件真、情感真。

首先,不论是在综艺《向往的生活》中,还是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两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还原了当地“田园风”的真实风景。雾蒙蒙的山、神秘的自然景观以及安静、恬淡的乡村生活,都带给屏幕前的观众极大的视觉享受,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其次,在《向往的生活》中,主持人以及各位嘉宾都需要亲自下地体验农耕生活,用粮食换取生活费,再去小镇上采买食材,这种工作方式深度还原了农民的日常乡村生活。《去有风的地方》中女主许红豆厌烦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想要远离那个“水泥森林”,男主则是学成返乡的创业青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使其对城市与乡村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并且相互碰撞,将“田园风”的真实生活展现在大众眼前。最后,乡村生活的人情才是灵韵的深度展现,人们赋予乡村景色一定的意义。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联与态度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最真实的反映。《种地吧》中,十几位大学生每天的生活非常艰苦,需要一边学习机器的使用方法,一边干农活,但即使辛苦,他们依然会互相帮助,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生活,这种人与人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中摩擦出来的人情,才是灵韵“本身性”最好的见证。

技术赋能下的“主导式”生活美学

陶东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中提到了“大话文艺”一词。林兹和斯坦潘也特别指出意识形态的假面化、装饰化和表演化。人们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并顺从其发展,群众行为的背后实际上得到了矢量主义者一定程度的默许乃至配合。同时,国家鼓励打造娱乐工业体系,以塑造一个物质昌盛、文化繁荣的“盛世”景观。田园美学、东方美学是国家从微观角度出发所展现的中国文化景观,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社会道德信仰的重塑

周宪曾提出审美现代性的概念,即纠正理性过度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性的失衡。近年来,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工具理性生活模式,技术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正向另一种模式转型。起初人们会因摆脱理性过度畸形发展而产生的“真空”生活感到不适,人们被迫处于“审美现代性”的空间中。但随着人们逐渐回归到“自给自足”的生活中,反而发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真空”生活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压抑的情绪,但也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体悟到无限的“田园风”“本真化”生活的魅力,进而向往回归田园生活。

近年来,全球田园美学风潮复兴,我国大力宣扬东方美学生活方式,力图以田园美学的生活方式重塑当今社会道德信仰。田园美学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乡村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当代受众在被工具理性冲刷的同时应当保持清醒。涂尔干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范”是现代性发展所隐含的问题。“真空”生活使人们从智能时代溯洄工业社会,在这一时期,由于新的社会纽带还处于形成过程中,公民道德信仰可能会缺失,进而在生活空隙中寻找“田园风”生活。

东方“田园风”美学的星丛式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的国际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条件来看,智媒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器人新闻写作应用逐渐趋于成熟,提升了新闻生产力,拥有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国家同时也拥有了愈发强大的数据话语权,不利于我国国际传播效果的提升。从内部条件来看,传播存在战略规划的体系性问题以及话语体系的平衡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力图改变这一被动现状。从古至今,小农经济一直在我国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对乡土的情感极为浓厚,在城市建设取得良好成就的今天,乡村依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鲍德里亚在后现代思想中分析了符号价值的最终走向,在媒介编码原则主导下,拟像物的生产呈病毒扩散式发展,像星丛一样在“天空中划出一条折线”。我国目前的对外传播正是如此,将“田园风”视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并进行大力传播。如今,国家利用新媒体平台具有的受众规模大、传播门槛较低以及资金投入较少等特点,大力扶持新媒体平台上的乡村振兴账号,此外,传播中国美食以及东方美学的自媒体账号也获得了大量的流量支持。例如,乌干达女孩露丝嫁到中国农村十几年,如今与丈夫一同作为视频博主在短视频平臺记录和分享自己的乡村生活,展现真实的东方生活图景。她和丈夫也因此受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活动上表演情景剧,讲述她借助“一带一路”搭建的“金桥”,如何在中国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内与国外双向赋能中国对外传播,使中国的对外传播呈现星丛效果,从“田园风”出发,深挖中国乡村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在工具理性盛行的现代社会,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生活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田园风”作为一大传播热点,正以现代性的角度展现其最初的灵韵,并以现代化的形式参与我国的国际传播。“田园风”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1.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中央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田园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浅空间的现代性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