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芬
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效构建小学语文学习新样态。
在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适宜学习的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要想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重视引入趣味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自觉投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情境创设,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有趣的故事讲述、多样的游戏开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学情,将适宜的形式融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探究状态,这样学习就会变得有滋有味,意趣无穷。
如教学《父爱之舟》,作者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课文主要回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求学过程中疼爱“我”的故事。在人们的认知中,父亲是严厉的。但是,课文表达的父爱竟然如母爱那样深沉与慈祥,这就是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需要关注的内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情,一是学生对著名画家像作家一样写文章很好奇,二是文本表达的父爱与学生印象中的父爱不一样。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情境:“假如吴冠中来我们市里办画展,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你作为校报的小记者,在采访吴冠中先生时想提出哪些有意思的问题?”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了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学生除了认真研读课文寻找提问线索外,肯定还会搜集吴冠中先生绘画方面的资料,从中找到巧妙的问题,比如“您有没有画出那只想画的小船呢?如果画了,别人怎么能看出它载满了父爱”。这样的学习,就属于有趣味的学习。
开展任务群教学,情境创设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学习任务。这些任务不是多个简单任务的任意堆砌,而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任务群组织起来的任务链。教师在设置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时,既需要重视任务在整体上具有驱动性,又应体现学生经历一次次合作探究才能完成的学习梯度。
如教学《跳水》,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火花”,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据此创设真实情境:“如果你是一个小侦探,请说说船长是怎样思考的?”这样的情境已经包含了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再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和重点人物的言行,设置一系列学习任务。一是通过画一画,展示船上与情节发展有关的构件,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环境因素;二是抓住关键情节想一想,孩子是怎样站上横木的;三是思考船长想到了哪些应对方案,最后為何选择让孩子跳水?教师设置上述系列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初步解开作者在行文中结下的一个个“故事扣”,懂得这篇作品能够在结尾出现戛然而止的效果,就得益于此前的铺垫。
学生在任务群教学中学得怎么样,需要借助教学评价才能看出具体效果。换言之,在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需要在创设情境与确立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时,逆向设计评价标准并以小贴士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与互评,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针对“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学习任务。一是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说说新鲜感体现在哪里;二是找出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表达方式,说说新鲜感体现在哪里;三是自己写一个有新鲜感的句子。每一个任务都有教师设计的具体的评价标准。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就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任务群的各项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构建小学语文学习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