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丑姑(1986~),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研究方向:化学教学。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当前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研究了当前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最终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提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合理采用信息化技术,以此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142-04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结合现阶段实际教学情况,教师要在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一、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通过信息化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采用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同时经过教师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对知识的探索。在课堂外,采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夯实基础。此外,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将化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进而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化学教学,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友爱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凭借课本教学,课堂内容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以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形式呈现课堂内容,能够有效解决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枯燥等问题,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学习,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与课堂完美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此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给教师提供了便利,节省了备课、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材经历了多次改版,在教材中插入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加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来将教材内容动态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建立更加真实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过程实现优化,有助于学生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使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能够将化学知识更加有感染性和直观性地向学生展示,引起学生对于教学重点的关注,确保教学质量。在多媒体教学模式背景下,很多优秀的学习资源可以进入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化学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存在学习热情低下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初中化学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意识到化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化学发明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实时关注化学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只能看见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宏观现象,而对于一些微观的分子结构只能是依靠想象,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真正地把握住相应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实验的细节内容。比如说在进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时,采用的是常规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只能通过观察了解实验现象,他们只会发现铜片会慢慢地变小,并且在周围会出现一些气泡。然而学生们却不可能理解这些实际现象,如果只是听教师的解释,很难与整个实验的过程联系在一起。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示出原电池中电子的传递方向,即电子从锌极到铜极,同时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盐桥中的离子运动,通过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可以全面地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在理解的前提下还可以举一反三,积累更多的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展开毒性和侵蝕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会使用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进行实验,因为它们本身具有很强的毒性,很可能会引起中毒,在课堂上不方便进行示范,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通常都是教师用语言来描述实验现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使用Flash动画进行仿真,既能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又能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防止他们受伤。
同时,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危险以及错误的实验操作。诸如爆炸等一些危险的实验,不方便在教室中进行示范的时候,教师通常只能对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危害进行解释,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会认为是教师在吓唬他们,对化学学习一直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比如在使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把水直接倒进浓硫酸里会有多大的影响,这些都不能在教室里通过实验告诉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的保护条件下,可以将这种错误操作记录下来,并利用放像技术对这个实验进行再现。这样一来,学生在看到了这些内容后,就可以了解到不规范操作所造成的危害,从而会更多地关注化学实验中实验步骤的正确性,从而在今后的实验中,就会避免或者可以减少相应的错误操作。
三、 建立正确的信息化融合课堂理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学的不断发展。首先,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整合学习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加强课堂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化学课堂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在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以及化学素养,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实际课堂中的优势体现在课堂结构合理、学习环境良好以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学生不再拘泥于教学环境,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不同方面的思考,确保了教学质量。
(一)采用慕课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活动课堂以慕课教学方式进行,提高教学问题解决效率,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索,教师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慕课教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学生通过结合教材针对性地对知识难点进行专项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意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采用学生担任课堂教师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主动对教学资料进行收集,再采用慕课的方式基本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学生的想法,为后续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确保教学效率。
(二)建立智慧课堂
初中化学在信息化环境下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教学工具,但是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同时自身教学能力存在不足等现实问题,这部分化学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掌握住目前信息领域的一些先进技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面前,为了促进初中化学教师能够尽快地融入教学环境当中,要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实践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对于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化学实验,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智慧课堂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实验操作流程,确保教学质量,将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确保学习效率。
(三)重视信息化教学反馈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馈,在初中化学课堂当中不断融合信息技术,要确保教师能够合理地控制教学进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信息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果信息技术表述准确度不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科学引导对教学节奏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重点关注教师语言表现,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证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课堂节奏。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关注,如果学生出现走神等现象表明课堂的有趣程度有待提高,教师要及时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和学生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以及课下学习困难,确保教学效果。
(四)采用信息化技术合理备课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促进教学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奠定化学课堂教学基础,要确保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充分发挥教学软件的作用,为建立化学信息化课堂提供平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件当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来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开展备课,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网络课堂教学,采取直播软件制作相关课件,同時还可以准备教学材料,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初中化学课堂包含课堂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堂总结等阶段,结合现阶段教学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忽视了课堂预习,导致在实际课堂学习当中知识吸收较慢。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来进一步提高课堂预习质量,经过预习来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推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开展。此外,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教学视频资料时会提出自身的疑问,教师要积极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在经过课前预期以后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知识的有趣性,对化学课程也发生改观,有助于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推动学生全面进步。
(五)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就是讲解知识,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则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进行,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大量问题,教学质量不高,也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不利于现代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发展。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将翻转课堂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初中化学教师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制作微视频,针对化学知识内容以及化学素养等方面确定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引导学生观看微视频来预习所学知识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受到自身知识基础和能力的限制经常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解决。此外,学生可以向教师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最后,初中化学教师要对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化学实验
首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开展一些实验来实现化学学科的实践,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化学实验活动当中,难免会涉及一些有毒的化学试剂,导致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以及一些化学实验对实验器材有着较高的要求,学校资源难以满足化学实验活动的开展,部分实验还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以及部分实验反应迅速学生观察较为困难。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对化学实验进行模拟,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从而更好地完成化学实验,确保实验有效性的同时完成了教学目的。
其次,可以进行虚拟实验来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实践的体验。通过使用虚拟实验技术,学生能够在电脑或手机上进行实验,从而对化学实验中所出现的多种物理过程和现象进行观测,使其条理清晰、实验结果准确,并且更为安全和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体验。在教学中,利用交互方式,在各种操作方式下,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原理。可以利用无线投影仪将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实验的步骤和结果,还可以在任何时候,对其进行实时讲解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的每一步都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还可以利用直观的反馈,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最后,还可以在教室中使用无线投射技术来进行化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利用数字化装置,能够将实验数据进行数字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实时记录,这样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还可以保证数据的精度和可重复性。另外,该系统还能在实际应用中迅速地调节各种参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试验结果的精确度。
四、 結论
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合理地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等工作,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端正学习态度,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了信息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信息化教学具有双面性,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创新更科学的教育模式,提高初中化学的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冰玉,陈尚宝.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5):74-75.
[2]麻泰泉.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化学精准复习教学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19(24):93-94.
[3]胡家峰,陆汉锋.信息化环境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园,2015(2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