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宁红莉(197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摘 要: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出自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面简称新版课标),为了深入理解这个术语的含义及其特点,弄清楚学习任务群促使课堂的积极作用,我们首先得厘清概念,而后顺着这个词汇探索如何践行新版课标,如何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新教学;案例研究;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47-04
一、 厘清学习任务群
(一)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板块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任务群承载着这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职责。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北师大王宁教授认为“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景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强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二)明确任务群的“三个层面六个任务”
新版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这三个层次与六个学习任务群搭建起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多维、立体、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三)架构语文学习任务群
就一堂语文课而言,是无法将三个层面和六个学习任务群都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学习某个单元之前,提前架构整个单元的任务群。怎样整体建构,我们认为嫁接“大单元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个学习任务群,应围绕“主题”“活动”“评价”三个关键词实施整体构建。首先,要依据自然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课标要求”确定一个统领整个单元的大主题,再将大主题依据本单元每篇课文的内容,分解成相互依托、具有内在牵连、互相促进的“小主题”。
其次,依据“大主题”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活动或是能贯穿全单元学习的大活动,或是依据每篇课文学习内容确定的相对独立的小活动。若是大活动,一定是一节课完成一个活动阶段,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大活动也接近尾声,该展示成果了。若是小活动,要注意每个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设计活动时还需要注意创建“学习情境”,让活动在我们营造的真实情境中有步骤、有条理、有层次地开展。要关注的是“学习主题”与“学习情境”应相得益彰,主题为情境定基调,情境为主题做嫁衣。而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让鲜明的主题、在定好基调的情境中,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习、感悟、提升过程,最终促成某个方面素养的形成、强化、提升。
最后,制订评价方案。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我们将评价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学习前、教学前,我们要利用导学单、借助信息化手段等方法带领学生复习旧知、预习新知、查阅整理需要的资料等,这个阶段多半是自我评价和父母评价。学习中、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专业的评价工具,收集相关数据,可以借助评价量表,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师评、自评、生生互评这种口头即时性的评价,总之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合适的激励,驱动学生、激发学生乐于继续学习,勇于直面学习难点,敢于大胆尝试,以期塑造“乐此不疲、屡败屡战、信心百倍”等学习品质。学习后、教学后,一定要安排检测学习效果的环节,可以是传统的作业形式,可以是检测单之类的小卷,也可以是情景化的习题,目的是检测学生所学所获的程度。
二、 探求学习任务群的内在逻辑關联
新版课标中明确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由此可以看出“内在逻辑关联”是设计学习任务群应考虑的。其中“关联”“系列”两个词点明每个学习任务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可能是“阶梯式攀升”关系,可能是“互补性增强”关系,可能是“板块化连带”关系,也可能是“相互间印证”关系……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语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刘禹锡的《浪淘沙》时,开课设计预学单中“查找阅读有关诗人刘禹锡的资料,提炼关键信息为诗人设计名片”这一题,进而揭示本节课核心任务——体会白居易为什么称诗人为“诗豪”,这是贯穿整个课堂学习的大任务,表面看似乎和学习《浪淘沙》这首诗没有直接关系,仔细思量,这样的任务预设却能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因为从理解“诗豪”这个称呼的字面意思,到理解“诗豪”的深刻内涵,需要经历一个从浅显认知到深度感悟的探究过程。学生经历从学习一首诗到阅读N首诗,从理解古诗的遣词造句到感受诗人的语言风格,从感受诗人性格特点到品悟诗人精神追求等诸多方面的探究历程。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理解《浪淘沙》的诗意不是难点,体会诗人刘禹锡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却不容易。因此,只有设计恰当的、核心的学习任务:探究诗人为什么被称为“诗豪”,方能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机融合。学生在探究中也会置身于“真学习、真思考、真讨论、真交流”情境中,那么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会在教与学中自然组合并呈现。
三、 基于案例研究解读“语文学习任务群”
(一)统观单元,整体构建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时,一定要站在单元角度整体构建,遵循“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瞻前顾后、相得益彰”的原则分五步走。
第一步,解读单元内容。首先审视“自然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习作要求。接着,分析单元编排的每篇课文的中心主旨,思考设计怎样的活动才能突出“语文要素”,才能落实“习作要求”。然后,确定“大单元教学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自然单元”的人文主题,也可以是适合本单元课文内容、中心主旨的“新”主题。最后,要创设真实而恰当的情境,真实指的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学习经历,是学生曾经亲身经历的;恰当指的是要符合学情,要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知识水平、能力本领相符。
第二步,设置大单元目标。实施大单元教学时,需要针对整个单元进行目标设定。此处的目标需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个维度突出“教学目标”,另一个维度突出“学习目标”。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可以是一一对应的,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那么怎样设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请看下表。
第三步,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要务。而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形式、目的;要考虑每个活动之间的衔接、梯度;要确保一堂课结束后,某项子任务完成了,某个任务群目标达成了。只有这样精准地预设,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目标”才能达成,整个单元的“核心任务”才能完成,物化的学习成果才能真正呈现出来。
第四步,物化成果展示。物化成果是大单元教学预设“核心任务”最耀眼的呈现方式,因而无论我们预设怎样的“核心任务”,都需要千方百计将其物化。假如是口头表达类的,或是表演类、实践操作类的,不妨录制成视频、音频。只有成果物化了,才能将成果更广泛地传播,让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更丰富,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第五步,确定评价标准。新课标(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含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因而,我们建议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进行评价。我们认为,评价不应游离于教学之外,执教者必须深入思考“怎样把评价与教学相整合,让评价渗透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在有效评价的驱动下,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充足的学习动力,较好地完成一项项学习任务。
过程性评价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师评、自评、生生互评”等,采用的技术手段可以是即时性的口头评价、体态语言评价,活动中的量表评价、图章评价等。过程性评价的标准可以分级制订,如优秀等级、良好等级、达标等级、有待进步等级等。总之,确定评价标准需要对标2022年版课标,依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结合核心任务、子任务,分课时制订或分学习活动制订,切忌一刀切。《单元学习评价指标》示例如下表。
自我评价回头看看,反思总结,我的感想等。
(二)审视单篇,合理分解
大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核心任务以及学习任务群,设置一个个子任务,并有机嵌入单篇课文的学习,同时组织相对应的语文学习活动,以便落实预设的每一项大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们设置的核心任务是“寻找‘感动中国,百年人物”,分解的子任务一为“追根溯源看历史”,相机嵌入古诗三首的学习,初步体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分解的子任务二为“办一期‘感动中国 百年人物的海報”,相机嵌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同时通过海报中的“革命生涯”板块,引导学生迁移学到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提炼查找有关周恩来重要事件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分解的子任务三为“写一封推荐信,推选心目中的‘感动中国 百年人物”,相机嵌入学习《梅兰芳蓄须》,一方面,借助课文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另一方面,学生在写推荐信时,有机嵌入本单元的习作“写信”,而写信时,学生一定会借助课文里,或者课外查找的梅兰芳的相关材料,阐明自己推选梅兰芳的原因,而阐述原因的语言一定是简洁明了的,这就又一次巩固并迁移了语文要素的训练。分解的子任务四为“绘制‘感动中国 百年人物群像”,相机嵌入《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学习,这首诗歌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因此锁定的是群像,那么教学时就会拓展学习——怎样关注群像群事,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总之,我们在分解核心任务,确定子任务时,一定要结合语文要素的要求,依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我们预设的单元主题,创设活动情景。而我们在组织语文活动时应该思考的是怎样将语文要素的落实与活动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既完成预设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又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参与活动体验,收获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精准的、环环相扣的整体化架构,方能凸显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方能真正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国民.以文化人,建设素养型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 2022(9):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