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视域下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机理探讨

2024-05-29 15:25肖帅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肖帅敏

摘   要: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机理进行整体性学理探究,有助于全面总结我国减贫治理实践的宝贵经验。其中,政府和市场协同推动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源泉,完备的政治体制为其夯实了制度基础,文化内生活力为其创造了重要条件,强大社会力量为其提供了关键支撑,保护生态环境为其筑牢了外在保障。

关键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减贫治理;中国样本;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D63;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8-0005-04

推动贫困治理实践,是人们公认的一道世界性难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从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检验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模式。”[1]近些年,学界围绕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或中国模式形成的历史逻辑、主要成果、世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亟待深化研究。鉴于此,本文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域,对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机理进行整体性的学理分析。

一、经济建设维度:政府和市场协同推动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重要源泉

高速而稳定的经济发展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我国获得减贫治理伟大成就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国在开展减贫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格外重视经济建设。从经济建设维度看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机理,政府和市场协同推动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重要源泉。政府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发展,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减贫治理工作。

(一)政府通過宏观调控举措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稳步增长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央对贫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要求,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的发展,因此,国家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加大投入扶贫资金的力度,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能力薄弱、脱贫创收技能缺乏等问题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开展金融扶贫,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发放各项扶贫小额信贷,同时给予贫困群众一定的税收优惠,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积极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从内外两个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提高。

(二)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除了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需要市场在保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发挥作用,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取得的惊人减贫成就与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长,我国的贫困发生率也在不断下降,但是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不断多元,经济发展带来的减贫效益无法惠及全部的贫困人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的贫困现状以及脱贫攻坚的需要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经济运行的新状态和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都需要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精准识别需要帮扶的重度贫困地区,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充分释放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治建设维度:完备政治体制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制度基础

减贫治理在我国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建设方面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贫困问题和全世界贫困问题解决的重大政治任务。从政治建设维度来看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机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不断完备政治体制,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提供制度基础。其中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坚决落实好脱贫攻坚责任制;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党和政府通过其坚强的领导力、非凡的组织力以及超强的执行力为贫困治理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障,中国大规模的减贫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与脱贫攻坚战,对我国的减贫事业亲力亲为,调研考察高达五十余次。他用足迹丈量祖国大江南北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全国的十四个特困区域,持续对贫困治理工作提要求、作部署,从总体大政方针的制定到具体政策的落实推行,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督促落实、亲自指挥、事必躬亲,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科学严谨地实施,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进行脱贫攻坚。

(二)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

减贫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就需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解决谁去帮扶贫困群众的问题。我国政府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扶贫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重点工程的安排,都由党中央决定;各省级党委和政府是扶贫工作的重要负责人,负责制定目标、组织动员、监督评估等工作;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抓落实情况,负责贫困地区与上级党委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在遵循“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这一扶贫工作机制的同时,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三)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战斗力和基础,应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11月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中,从作用发挥、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部署。党和国家在推进贫困治理工作中始终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村级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扎根农村,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谈、收集民意等手段全面深入了解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口年龄构成与地区分布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扶贫工作,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牺牲奉献精神。

三、文化建设维度:促进文化内生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重要条件

造成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贫困的原因,除了贫困地区外在条件的限制和落后的社会生产方面的阻碍之外,还由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内在的对于脱贫攻坚缺乏信心和积极性,以及无法有效掌握脱贫技能等。因此,国家在进行减贫治理工作时,十分重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从文化建设维度看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机理,促进文化内生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重要条件。其中包括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以教育事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文化贫困问题、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

(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

部分贫困群众存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贫困群众“等、靠、要”意识强,认为脱贫是政府和国家的事情。针对贫困群众的这种思想观念,首先,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让贫困群体明白自己是摆脱贫困的主体,给予其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实现贫困群众从“帮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其次,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贫困群众的志气。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许多激励人心的奋斗典故,应充分利用我国的优质文化资源让贫困群众树立起艰苦奋斗、不怕苦累、自立自强的理想信念。最后,政府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对脱贫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使贫困群众意识到积极主动奋斗的结果和意义,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去。

(二)以教育事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文化贫困问题

教育匮乏问题也是导致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贫困的一项重要原因,大部分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贫困人口受教育意识较弱,这使得贫困人口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持续发展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其次,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育贫困群众高效率发展农业生产和经商的技能,使贫困群众拥有自己的脱贫技艺。最后,设置各项产业发展课程,组织贫困群众去往其他村子参观学习,以及聘请专家学者系统分析贫困地区的各种情况,通过培训拓宽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思路以及脱贫致富的视野。党和国家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获得脱贫乃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

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导致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又会影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重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对于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加大对于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一方面,在贫困地区修建文娱广场和提供健身器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村级服务中心增设读书室和村史展览馆,购置教育、创业、实用技术等类别的图书和报纸供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宜学习的文化场所,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信心。另一方面,組织专人负责管理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的使用和规划,争取高效发挥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的作用,吸纳贫困地区有志于从事乡村文化事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完善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的工作中来,并增强他们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提振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社会建设维度:凝聚社会力量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关键所在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都大大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党和国家不断强调,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脱贫攻坚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从社会建设维度看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机理,凝聚社会力量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关键所在。其中包括大力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引导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一)大力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作为在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大的背景下开展的扶贫方式,是西部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能有效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其背后蕴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及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凸显党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党中央陆续部署了对口援藏、援疆、援革命老区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措施有开展产业合作、组织劳务协作、加强人才支援、加大资金支持、动员社会参与等,开创了东西部双向互动、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充分发挥企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从脱贫攻坚的实践来看,扶贫脱贫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协同发力才能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企业帮扶乡村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扎实推进企业帮扶乡村发展。其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自愿利用自身資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企业与贫困地区签订帮扶协议,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创造出来的社会效益也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帮扶企业与贫困地区的双赢,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三)宣传引导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我国减贫治理的实践经验表明,国家内部由企业、民间组织等行为体所构成的公民社会是完成减贫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正如有学者指出,要“充分整合国内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减贫治理”[3]。社会组织具有资源动员和整合的优势,可依托自身优势灵活开展扶贫公益活动;个人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元素,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全国性社会组织和省级社会组织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形成了一批诸如“希望工程”、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项目。这些项目通过接收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工作来筹集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于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很好承担了扶危济困的社会责任。个人也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不同,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有时难以照顾到所有的贫困群众,个人参与扶贫开发会有效引导社会扶贫重心的下移,鼓励支持个人对贫困群众进行精准帮扶,促进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和汇聚。

五、生态文明建设维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外在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脱贫攻坚坚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注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国家的减贫治理,使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实现绿色增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生态文明建设维度看新时代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的形成机理,保护生态环境是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形成的外在保障。其中包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贫困地区的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助推生态产业发展、以生态扶贫方式创新助推绿色发展。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新时代各级政府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并恰当处理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我国减贫治理过程中,针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我国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力度,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比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着力提高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发挥贫困地区的特色生态资源优势助推生态产业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生态扶贫、脱贫的重要战略举措。贫困地区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还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应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挖掘当地特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业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同时,鼓励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发展自己的产业,利用其特有的生态资源实现脱贫。

(三)以生态扶贫方式创新助推绿色发展

贫困地区要实现绿色发展,还需创新生态扶贫的方式。生态扶贫的方式多种多样,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比如,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修建食品加工厂和物品加工厂,延长贫困地区特色产物的产业链;引导和鼓励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借助电商平台,宣传和销售贫困地区种养的特色农作物和肉类产品,拓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销售渠道;给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生态护林员、森林防火员等,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1]   程世勇.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度贫困区减贫治理的中国模式及经验[J].行政论坛,2023(3):131-13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5.

[3]   杜旸.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进程:以中国减贫治理为例[J].国际政治研究,2011(1):90-99.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城市新区综合管廊总体布局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