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彦 张婷婷
内容提要 在多样逆境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增强社会系统韧性的重要保障,其关键在于汇聚多元主体力量以实现协同治理的效益倍增。平台企业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微观主体,在逆境事件中能够与政府面临的多重压力有效耦合,采用同质竞争和错位竞争两种模式展开功能高频迭代与互动即时创新,从而有效发挥数字化管理能力,重塑社会基础设施,实现平台生态的层叠增效。从非市场动态竞争的研究视角,利用“觉察-动机-行动”这一完整的逻辑轴线,对不同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竞争互动过程进行解构与探讨,很好地展现了东方集体文化之精髓,即在逆境事件中加强同质性网络社会责任治理创新,打造高速进化的共生演化平台生态,加大释放公共服务数字化潜力,进而快速推进逆境事件解决方案的持续涌现。
关键词 平台企业 社会责任 治理创新 动态竞争 非市场
徐高彦,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张婷婷,河海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8VXK002)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在多样逆境事件频发的现代社会,高风险性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显性特征,因此构建具有韧性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实现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1]。纵观逆境事件冲击的历史,多元主体共治可以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治理创新并提升治理效能,从而快速恢复社会秩序甚至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运行[2]。在此背景下,探析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过程和协同机制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也呼应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时代命题[1]。
数字化时代,平台企业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的重要微观主体。一方面,平台企业在双边市场中的跨边网络效应使其社会性功能凸显,兼具信息流通、交易场所和公共空间三种典型特质[2];另一方面,平台企业的服务对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并涉及基本的民生领域,因此其在信息传递、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效率优势[3]。譬如,2017年“WannaCry”勒索病毒攻击全球性网络安全事件中,微软、亚马逊、思科等科技巨头迅速建立情报共享机制,协同部署补救方案;同时,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信息传播优势,向公众发布预警以遏制病毒蔓延。由此可见,在面临逆境事件冲击带来的多重压力时,探究各平台企业如何在社会责任治理行动框架内横向联合差异化力量,通过有效协同与持续创新,共同赋能公共治理与应急管理,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当前,既有文献关于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单个平台企业主体抑或是以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内部[4],以静态或比较静态的方法剖析其内容边界[5]、治理模式[6]、履责范式的变化与创新[7],尚未有研究挖掘其持续性治理创新背后的动力来源和协同演化机制。
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在联结互动中的持续性迭代创新是构成治理共同体建设不断走向深入的密码,而相关研究还未充分关注并解释逆境事件冲击下平台间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协同互促和迭代升级的演化机理,这凸显了对不同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治理创新行为进行关联性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有研究表明,核心企业在网络组织间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带动网络中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8],并在同群效应的作用下形成“社会乘数”[9],但关于平台间网络关系究竟如何促进社会责任治理创新协同联动和价值共创的系统性解释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动态竞争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运用AMC模型解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机制,在微观互动和网络关系的基础上阐明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提升的演化逻辑。
二、文献回顾
1.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
在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平台情境分析前,首先要厘清平台企业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作为链接市场的双边主体,平台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经济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且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交融,这使得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内生的正当性[10]。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履责方式创新和实践范式创新。已有学者从角色定位、实施策略和治理层面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归纳和阐释[1]。作为契合平台情境的合意性新范式,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生态化治理强调不同生态位成员之间不同强度社会责任的互动与互治,表现为立体式的网络空间[2],这也正是联动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基础[3]。目前,已有学者探究在逆境事件冲击下,单一平台企业主体通过社会责任治理创新赋能應急管理的方式和路径,研究表明,重大公共危机情境下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行为呈现全新的组织载体、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范式[4]。事实上,社会责任治理效能的整体放大离不开相关领域内多个平台企业的协同共治和多边共创,因此逆境事件冲击下平台企业间社会责任治理创新共生演化的过程、策略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社会责任与动态竞争
在利益相关方理论、三重底线理论、战略竞争理论和制度理论等不同视角的演化推进下,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认知经历了从忽视财务价值的“外挂式”[5]到工具主义和战略主义主导的“嵌入式”[6],再到共享价值为主导的“共益式”[7]的渐进式历史过程,并越来越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合法性和正当性。企业间最主要的互动关系就是竞争,竞争理论呈现从静态到动态,从外部到内部再到内外整合、从竞争到竞合的整体发展趋势,已形成丛林般的理论观点和流派。自1996年戴伊和雷布斯坦因在著作《动态竞争战略》中首次提出“动态竞争”的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动态竞争情境研究企业间的互动行为[8]。除了探讨企业间“你死我活”彼此敌对的竞争关系,学者们呼吁企业竞争互动研究应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将焦点转移到企业可以重塑一种互惠的竞争关系以帮助更多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即“关系”竞争模式。当前,亦有不少学者将传统的动态竞争理论从单一市场领域延伸到非市场领域。非市场行动主要包括慈善行动、公益行动和游说行动等,相较于市场竞争中简单重复的行动模式,这种行动更具创新性和隐蔽性[9]。根据动态竞争理论,个体企业很有可能学习和模仿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并在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之间形成重要的竞争关系网络。因此,具备双边性质的互联网平台头部企业更能撬动自身的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实施与社会责任治理有关的非市场行为[10],并形成知识链接、交互以及共创的网络外部性。
3.竞争互动机制:AMC模型的探讨
现有动态竞争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多点竞争、超级竞争和竞争互动,其中竞争互动理论是企业动态能力研究中的热点内容和方向。Chen等基于期望—效价理论中的部分观点,开创性地提出了“觉察—动机—能力”(AMC模型)这一竞争互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1]。在多个竞争对手一系列的社会责任治理创新行动竞速的进攻下,焦点企业会给予不同程度的反击和响应,这种反击和响应会再次作用到竞争对手身上。具体来看,回应者的行动可以用“觉察—动机—能力”这一完整的逻辑轴线进行阐释。其中,觉察是对竞争对手攻击行动和攻击强度的感知,动机是感知到竞争情境变化后有所作为的驱动力,能力是焦点企业实施回应行动及结果。互联网平台企业作为社会责任敏感性行业,在逆境事件中的社会责任行为更为密集和频繁,因此,本文采用AMC模型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完整呈现平台企业间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竞争互动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和扩展分析框架的理论内涵。
三、研究设计
1.案例选取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平台企业在逆境事件冲击下的社会责任治理创新,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作为逆境事件的研究场景,选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和美团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覆盖餐饮外卖、导航地图、协同办公等民生关键领域,案例企业的基本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2.数据收集
案例研究对数据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被媒体迅速挖掘出来,因而根据关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从官方资讯、新闻媒体等网络渠道进行收集和整理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合理性[2]。本文尽量综合性考察同一社会责任行动的不同语言载体与不同出处的信息条目,以避免个别媒体因各种因素带来的个体性信息披露偏差,并借此提升质性数据的可靠性[3]。经过整理和归纳,本文共采集有效信息137条,图1为互联网平台企业在逆境事件冲击下社会责任治理创新事件的发展脉络。
3.数据整理及信效度检验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各大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反应与行动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使得各类公开采访、媒体报道等数据材料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足以涵盖研究所需[4]。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依照证据三角验证原则,结合关键词捕捉与内容判断方法,将竞争性行动进行特征化、类属化,并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基于数据来源类别汇编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数据见表2。
四、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过程
(1)开放式译码
开放式编码是案例编码的第一步,主要作用是从纷繁复杂的原始数据中分解和提炼出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本文对各种渠道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提炼,得到15个初始范畴。限于篇幅,部分开放式编码示例见表3。
(2)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通过对获得的初始概念性资料进行再加工、组合,将具有特定关联关系(因果、递进等)的概念联结起来,以表达某一特定的事件,并抽象出能够解释该事件的理论要素[2]。参照有关主轴译码“条件—行动策略—结果”的编码范式[1],本文将以回应者行动的“觉察—动机—能力”模型来分别解构生活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远程办公平台之间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攻击-回应”竞争行为,具体如表4所示。
在生活服务方面,2020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使得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并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障。在此情境下,美團、饿了么两大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围绕社会“痛点”需求,竞相发起五类公益慈善和数字化服务方案。以疫情防范为例,美团率先向重点封控社区发起“无接触配送”服务,饿了么紧随其后推出无接触配送和外卖安心卡;二者还先后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小组,全力组织防护用品供给并提高商家卫生安全标准。美团和饿了么在公共物资捐赠和服务模式调试方面具备相似的资源协同能力,在五类治理领域中均展现了“对称响应”特征。两大平台的高频优化保障使得供应链和履约平台在疫情期间紧密联结,并根据现实情况适时创新销售模式,也在这突袭的“旺季”中培养了用户稳固的消费习惯。
在交通出行方面,为缓解新冠病毒感染确诊人数不断增加引起的社会焦虑,各大导航地图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和AI技术优势,密集上线多项“数据共享”功能,涵盖疫情信息共享、智慧交通治理和本地服务连接三大竞争范畴。针对疫情信息,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先后上线“发热门诊地图”,随后各自上线“疫情小区”专题地图供市民及时了解信息。针对交通治理,高德地图第一时间上线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专题,实时滚动更新全国交通状况和出行政策,百度地图随即上线“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报”页面,腾讯地图紧跟二者上线“身边疫情及出行信息速查”专题页。同时,为有效助力疫情下的复工返程,百度地图推出复工返程攻略,高德地图推出“返程直通车”,腾讯地图开通出行登记入口,帮助返程用户提前完成入境登记和合理规划行程。针对生活服务,各大地图软件相继开通购买生鲜、日用品和隔离酒店的查询渠道,并基于地理位置有效链接本地生活服务。
在复工复产方面,为避免疫情期间交叉感染,“无接触式”远程沟通和云办公需求明显。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应声而动,纷纷入局企业级协同办公,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开发多场景解决方案。总体来看,三大平台在远程办公领域覆盖的功能和场景十分相似,主要包括沟通和协作,本文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七大竞争范畴。从横向功能来看,三类产品在音视频会议等基础功能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并在竞争互动中不断优化升级;在日程、日志等组织管理及运营管理功能方面,三类产品围绕基础定位和特定场景挖掘功能细节和产品深度,走出了“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钉钉基于阿里云开放平台实现了全面协同;企业微信基于腾讯AI开放平台连接微信生态;飞书依托字节跳动的开放平台打造了一站式无缝办公协作平台。从纵向开发来看,平台企业围绕协同办公的需求进阶,“从高频到低频—从通用到特殊—从单品到平台”,按照基础需求、发展需求和特定需求的优先层级不断递进。
(3)选择性译码
选择式编码是对主范畴的进一步抽象,依据主范畴之间的联系使得最后得到的核心范畴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其相关分析,本文提炼出“同质竞争”与“错位竞争”两大核心范畴,归纳后得到如图2所示的概念模型。本文故事线如下:以生活服务平台为例,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平台在疫情初期针对政府在民生需求保障方面的应对不足,在疫情防范、公益行动、商户扶持、推进复工和用户权益五大方面竞相发起各类公益措施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美团和饿了么在这五大方面的资源和能力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其主要在同质化的竞争互动中不断细化相关服务打造生活服务生态系统。
2.案例分析结果
(1)逆境事件冲击下生活服务平台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互动机制分析
美团和饿了么基于电商平台和互联网优势,在疫情期间相继发起社会责任行动,为居民社会生活的常态化做出贡献,并且这样的互动是一系列的、持续式的传统慈善及产品服务事件的集合,而非单一时间点的事件。具体来看,疫情防范、公益行动、商户扶持等方面的行动举措都有高度同质性,主要差别在于二者的反应速度和行动先后,即在“先行者-跟随者”的互动秩序下推动危机事件的解决。作为生活服务数字化的主要枢纽,美团和饿了么在频繁的“攻击—回应”中相互牵引、保持平衡,不断推出新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扶持行动,最终形成“滚雪球效应”,促使生活服务生态系统共生演化,加速建成本地生活服务业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逆境事件冲击下信息发布平台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互动机制分析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在疫情期间采取的社会责任治理创新行为主要表现在数据共享功能的更新迭代上。三个导航类地图软件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和共性关键技术,因此基于疫情刚需创新和迭代的功能产品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先动企业凭借更高的环境洞察能力和变革更新能力进行产品功能创新迭代,在行业中树立表率并发挥影响力。在疫情这一特殊情境下,回应者行动的响应表现得更加敏捷和迅速,因此后动企业在察觉到刺激信号后即刻推出相似功能的产品。各大信息发布平台的竞争互动框架呈现延续性和累积性,最终合力推动信息发布生态系统共生演化(图3)。
(3)逆境事件冲击下遠程办公平台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互动机制分析
三大远程办公平台的功能交叉但又各具特色,一方面焦点企业会密切关注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互动中弥补自己的技术短板,推动产品性能更新迭代;另一方面,焦点企业审视如何把握自身的“生态位”优势以在流变环境中适应改造,打造差异化的办公场景。从技术演化路径来看,这些“领先者”平台企业分别对功能性和技术性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后,针对性投入研发资源,由点及面地拓宽功能广度,促使产品更加立体化,并于同质竞争和错位竞争交互的“非对称演化博弈”中提升性能的稳定性、易用性、安全性和完备度。从生态系统效能来看,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基于自身的开放平台开放AI技术能力和资源,积极构建生态联盟形成聚变,促进整个远程办公生态系统向专业化和智能化发展,技术红利持续在“实践—迭代—再实践—再迭代”中释放,既投身于现时的复工复产,又备战了未来的发展需要,如图3所示。
(4)逆境事件冲击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演化逻辑
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演化进阶离不开外部合意的外生冲击与内生动力的支持。本文以逆境事件为外生冲击,分析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微观平台个体—中观平台生态—宏观社会治理”的渗透递进过程,解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在微观互动和网络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平台生态的层叠增效过程,最终加速推动社会治理结构转型重构和国家数字竞争力提升的演化逻辑,如表5所示。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深入剖析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和美团等平台企业在逆境事件冲击下的社会责任治理行为,解构了平台企业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治理创新的竞争互动机制,如图4所示。首先,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体现了其在逆境事件中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独特特征,基于在双边市场中的跨边网络效应,与政府面临的社会心理危机、民生需求保障和经济恢复重启三重压力有效耦合,同时发挥其强大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效率优势,进而与社会需求实现精准匹配。其次,遵循“觉察—动机—能力”的逻辑机制,对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在网络关系下的竞争互动过程进行历时性分析,从而有效描摹了攻击者和回应者在“你来我往”追赶创新中的动态演化轨迹。最后,在透视现实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平台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机制,强调了企业竞争互动与网络扩散增长效应对于治理效能的放大作用。此逆境事件在经济社会层面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各大平台生态系统通过功能高频迭代和即时创新不仅使得疫情防控治理效能整体放大,还充分发挥了数字化管理能力,重塑了社会基础设施。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实现了逆境事件冲击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行为的类型、特征和策略的过程性理论构建。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这一长期系统性逆境事件冲击下,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呈现频繁发生、程度剧烈、复杂复合等特征,这为本研究深入探讨非市场动态竞争提供了一个独特且适宜的研究情境。②整合了动态竞争理论分析框架和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分析框架。摆脱了传统动态竞争理论的束缚,从非市场视角拓展动态竞争的研究范围,利用“觉察—动机—行动”这一完整的逻辑轴线对于不同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竞争互动过程进行了解构与探讨,研究结果为田志龙等有关企业市场行为与非市场行为的综合性竞争互动框架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撑[1]。③揭示了长期系统性逆境事件下企业间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的共生演化规律。创新性地从同质竞争和错位竞争两个层面构建平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解释机制,展现了东方集体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与Tao和Zhang的观点互为印证,即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治理中,参与的组织之间更倾向于构建强关系和同质性网络[2]。
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启示并提出相应建议:对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一是要和竞争对手保持长期共生竞争关系,无论是市场领域还是非市场领域,都无须争长竞短,“鱼死网破”,而要在“水涨船高”中实现共赢,即在高频率的竞争互动中促进外部市场不断变革进而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二是在东方集体主义的背景下,处于社会网络重要节点位置的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进而通过同质化和差异化的竞争互动促使其他企业更好地创新社会责任治理;三是要动态审视并积极地应对逆境危机,在参与社会责任治理创新过程中与竞争对手形成良性的竞争反馈循环,推动解决方案的持续涌现和平台生态系统的高速进化。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引导互联网企业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因势利导地激发企业履责意愿,发挥好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组织效能,为新基建的建设进一步释放公共服务数字化潜力;另一方面要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加速融合的新时代,做好政府治理和平台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明确平台企业在逆境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功能边界、权利与义务。对于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等评估机构而言,需在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强调让众多开放平台形成合力,指引“领先者”企业在重大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充分发挥“灯塔”作用,以避免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出现盲目性与无序性。
〔责任编辑:玉水〕
[1]姜晓萍、李敏:《治理韧性: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维度与效度》,《行政论坛》2022年第3期。
[2]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公共管理评论》2019年第3期。
[1]刘琼莲:《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改革》2020年第11期。
[2]U. Kaiser, J. Wright, "Price Structure in Two-Sided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Magazin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6, 24(1), pp.1-28.
[3]冯蛟、董雪艳、罗文豪等:《平台型企业的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案例研究》,《管理学报》2022年第7期;吴青熹:《平台型治理:“数字抗疫”中的政府治理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
[4]阳镇、陈劲:《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年第10期。
[5]肖红军、阳镇:《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理论分野与研究展望》,《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6]阳镇、许英杰:《平台经济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企业经济》2018年第5期。
[7]肖红军、阳镇:《平台企业社会责任:逻辑起点与实践范式》,《经济管理》2020年第4期。
[8]刘计含、王建琼:《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相似性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6年第9期。
[9]彭镇、彭祖群、卢惠薇:《中国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中的同群效应研究》,《管理学报》2020年第2期。
[10]A. Gawer, M. Cusumano, "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3), pp.417-433.
[1]肖红军:《平台化履责: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新范式》,《经济管理》2017年第3期。
[2]肖红军、李平:《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治理》,《管理世界》2019年第4期。
[3]A. Tiwana, B. R. Konsynski, A. A. Bush, "Research Commentary—Platform Evolution: Coevolution of Platform Architecture,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21(4), pp. 675-687.
[4]陽镇、尹西明、陈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管理学报》2020年第10期。
[5]P. Lee, "A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s Evolutionary Path and the Road Ahea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8, 10(1), pp. 53-73.
[6]M. E. Porter, M. R. Kramer,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12), pp.78-92.
[7]H. Yoo, J. W. Kim, "Creating and Sharing a Bigger Value: A Dual Process Model of Inter-Firm CSV Relative to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99, pp.542-550.
[8]戴伊、雷布斯坦因:《動态竞争战略》,孟立慧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9]邓新明、龙良智、龙贤义等:《竞争者分析与企业市场、非市场进攻行动选择的关联性研究》,《管理评论》2017年第11期。
[10]C. F. Hsueh, "Improv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 Supply Chain through a New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 151, pp.214-222.
[1]M. Chen, K. Su, W. Tsai, "Competitive Tension: The Awareness- Motivation- Capability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pp.101-118.
[2]M. Chen, K. Smith, C. Grimm, "Action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Competitive Responses", Management Science, 1991, 38, pp.439-455.
[3]陈明哲、庞大龙:《中美贸易战:基于动态竞争的视角》,《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7期。
[4]唐方成、顾世玲、马晓楠等:《后发平台企业的颠覆式创新路径——以拼多多为例》,《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10期。
[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原书第五版),周海涛、史少杰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页。
[2]程聪、谢洪明、杨英楠等:《理性还是情感:动态竞争中企业“攻击-回应”竞争行为的身份域效应——基于AMC模型的视角》,《管理世界》2015年第8期。
[1]J. M. Corbin, A. Strauss,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Procedures, Canons, and Evaluative Criteria", Qualitative Sociology, 1990, 13(1), pp.3-21.
[1]田志龙、邓新明、Ta EbHafsi:《企业市场行为、非市场行为与竞争互动——基于中国家电行业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2]Z. Tao, H. Zhang,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 Adaptive Response Network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Four Disasters", Risk Analysis, 2023, 43(11), pp.2223-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