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逻辑

2024-05-28 00:10董田甜
江苏社会科学 2024年3期

内容提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其建构形态与演进过程以系统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基因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保障为逻辑中介,以面向未来如何肩负和践行这一崇高政治使命而谋划方略为逻辑归宿。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维度审视和建构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逻辑,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关于以政治建设推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在政治自觉、政治自立与政治自信中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和文明复兴。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使命

董田甜,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创生、演进与革新研究”(19BDJ047)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复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远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这一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强化文化担当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文明繁荣兴盛的根本指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也是肩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崇高政治使命,其发展蕴涵深厚的政治逻辑。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逻辑不仅需要以明晰内在蕴含的政治基因为逻辑起点,而且要科学把握当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政治力量,在政治保障中不断深化政治实践,奋力擘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蓝图。因此,我们需要以清醒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站位,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深化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拓展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形態。

一、政治基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意蕴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类社会日益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共同体,而文明的形成则是以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标志为特征,在不同发展时期以不同形态展现的过程。由最初“各氏族选出氏族酋长并组成部落议事会,构成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公共权力”[1],到逐步发展为“反映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总和,形成人类政治智慧结晶和政治发展程度标志”[2]的政治文明,政治要素贯穿传统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并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也是充分彰显中华文化基本特质的历史底色。作为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赓续演进的表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怎样的政治基因,政治基因又以怎样的形态构成现代文明的时代内涵,这些问题是我们认识其政治逻辑的历史前提。

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政治基因的叠加构成

首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所形成的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基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本位,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明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和政治文化思想,其中以“政道”“治道”为代表的优秀政治文化滋养着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信,这些传统文化中所涵括的政治理想、政治价值、政治道德等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因此,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已有的政治文化基因。纵观5000多年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孕育了天下为公、和而不同、民贵君轻等优秀政治文化传统,积累了“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3]等丰厚思想资源。历史经验表明,政治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走向。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大潮流,始终立足于本国现实国情与政治发展目标,“充分借鉴中华文化元素尤其是包括政德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内的政治文化精髓,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建立起来的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稽古开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4],让传统政治文化焕发出全新生命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熔铸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基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追求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实践,具有全新的政治文明意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有力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5],共和国即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6]。换言之,代表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即是强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制度结晶和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坚定不移地走出了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实践特点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不同于西方所谓少数人狭隘的“民主”和以资本为中心的政治文明,我们所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有效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并且日益展现强大制度创新能力的政治文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

总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区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同样也不同于古代中华文明的经典形态,而是在中国本土化实践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文明形态的创新。基于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主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大政治基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政治元素涵盖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传承了的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发展中的当代民主实践和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基因将静态因子与动态元素有机结合,并以历史演进变迁与政治发展实践的叠加融合为特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

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政治基因的时代传承

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确定的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从更深层次的本质而言,又是关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以坚定的政治站位、政治立场和高超的政治能力引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华文明建设的全新政治命题和重大历史任务[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形态,原有的传统政治基因在这一进程中经历了理念、文化和文明三个层面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为根基,与兼容并蓄的政治文化形成合力,创造不断进步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结合后展现的独特政治意蕴。

一是在政治理念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资本逻辑的单一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确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在政治上的首创精神。从“敬德保民”(《尚书·周书》)到“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民本思想始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孕育于中华文明之中并不断发展创新至今,而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与古典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具有一定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同中国传统民本文化、具体的民生实践相结合,使得人民中心的理念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3]。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既是对民本思想精华的扬弃与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二是在政治文化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关注自身政治共同体的安全福祉,而且兼顾更加广泛的人类社会共同利益,形成了融合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政治文化。经由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中华文明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与其展现的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不仅滋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也内化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丰厚养分,有利于最大程度激发政治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治国安邦的政治合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兼具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宽广视野,以胸怀天下的政治担当、情怀和责任感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发展模式,各国应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建构。

三是在政治文明上,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富内涵的同时,也内在规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治导向和政治道路。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一直在分合变迁中不断走向高度统一,政治文明也呈现极为明显的“大一统”特征。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外族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民族与文化危机,亟需新的政治力量来推动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统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开辟了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把优秀政治基因同政治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在传统中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根据实践需要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特别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代表的新时代民主政治实践,使得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激发和凝聚起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二、政治保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关乎全局、决定长远的根本大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所提出的重大政治宣言。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同步,均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大领域。其中,文化发展为政治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而政治发展从领导力量、价值方向、制度体系和外在环境等方面为文化发展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文化发展特点优势以及中华文明创新创造使命需要所提出的新命题,它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必要性,而且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能性。从政治方向、政治制度、政治环境这三重向度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在现实目标与内外场域上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1.“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前进方向

文明的复兴、精神的觉醒源自真理的力量。改变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文化凋敝、文明蒙尘的历史命运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完成了这一使命,并且创造出“第二个结合”为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指明方向、提供方法。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崇高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自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面临着日渐衰落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实践——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成功地扭转了这一颓势,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两大奇迹[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共谋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贯通于其建设的全过程,因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理当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达致的目标。

另一方面,新的中华文化生命体的造就方式即是以马克思主义来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现代文明的语境,在“第二个结合”中促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生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观相互融通,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3]。

总之,“第二个结合”既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凸显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演变之中逐步形成的独具民族特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正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换言之,“第二个结合”是创新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更为强劲的实践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制度基础

制度是文明发展的成果之一,中华民族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制度变迁史,且在演进过程中,制度也逐渐成为文明的显著特征。换言之,植根于一定文明基础之上的制度及其体系必然镌刻这一文明的基本特点。反之,制度对于文明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最大限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并且以政治文明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内涵,以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与法治保障。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革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和深化“三大规律”认识的高度出发,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我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成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焕发新的生命力,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层群众自治等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这些实现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形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地代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发展利益,从而满足大多数人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要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建设深刻体现了人民民主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为政治发展道路注入深厚的人民力量,也为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最为广泛的原动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以及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在此基础上,民众的政治认同将会极大促进文化认同、精神认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能让民众不断增强国家与社会事务的参与感,激励民众积极创造新时代新的文明成果,这对于集聚全民力量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至关重要。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正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用法治理念、制度和行为为治国理政各项事业提供了法理支撑,从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法治保障。此外,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来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有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坚定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信心,这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说影响深远。

3.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良好生态

文化发展与政治环境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政治环境良好才能涵养清风正气,进而保障文化建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政治环境不佳则无法有效扼制思想文化领域的歪风邪气,进行文化建设更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安全建设,从国际、国内以及党内等不同层面营造健康的政治环境,这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良好生态。

首先,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阶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主张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在文化交流领域,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差异,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要以宽阔胸怀认同文明的多元存在,秉持包容精神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主张为我们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撑。以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影响力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影响力为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发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这必然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营造有利条件。

其次,大力推进政治安全建设,坚决捍卫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1]为此,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全面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的稳固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权和制度保证,同时不断提升防范政治风险能力,树立法治、底线等思维,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以快速应对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等问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消除隐患、保驾护航。

最后,党的政治建设发挥着对内外环境的统领性作用,“不断增强管党治党的政治意识、政治责任、建设能力与水平,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创造性、实效性”[2],以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为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进行前所未有的反腐败斗争和党的自我革命,努力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以及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而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有利契机。

三、政治方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由此可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和完成的崇高政治使命,充分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推进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3]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推进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与文明全面繁荣。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政治领导力量的坚强保障来推进文化自觉。

一方面,坚定不移增强党的文化领导权,这是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关系文化事业发展全局的政治权力,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开辟文明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方向、基础、重点和关键等方面切实加强文化领导权。一是以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方向,努力推动“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以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丰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来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稳步夯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基础。二是以全面繁荣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等为基础,重点打造具有鲜明中华文明标识的概念、话语与成果,培养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的人才队伍,统筹推进中华古典文明的保护与挖掘,展现中华文明的气韵、风采与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文明特质。三是以持续优化党的文化领导制度体系为重点,系统推进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党的领导贯穿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各领域。其中,要有机协调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文化制度,发挥两大根本制度的统领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协同有序、共同发力的文化建设格局。四是以赓续传统文脉、加快历史保护为关键,既要保护实体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更要传承好人民精神世界中富含着的先进文化资源,同时全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关注党史国史的编纂和普及,通过党史党建和冷门绝学等学科建设来推动历史文脉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传承。

另一方面,协调推进文明构成要素的均衡发展,在以党的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現代文明具有时空上的重合性,并且从文明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层面来看两者又具有内容上的叠加性。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须在党的领导下协调推进文明多元化建设。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精神文明领域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二是始终抓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条主线,以党的全面领导解决好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党要坚持以人民立场来回应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层次多样化需求,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展现中华文明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内在统一。三是以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各类文明建设的内在协调性,深刻认识到多个文明因子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不仅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党的政治领导下不断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生态环境。以此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促进文明内部各构成要素成为有机整体和稳定结构,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品质追求。

2.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以鲜明的政治自立促进文化自立

文化繁荣需要文化自立,文化自立必然要求政治自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聚焦文化治理现代化是促进文化自立的重大战略选择。所谓文化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文化领域公共事务的治理,通过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治理,实现全民共享文明成果的现代化过程。其具体目标包括:从国家层面来看,全面提升政府文化治理效能,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增强社会各主体的整体自治能力,推动文化文明相关市场有序发展;从民众层面来看,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治理的热情,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理建构文化治理体系和有效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实现以政治自立促进文化自立的目标。

一方面,以现代化的系统思维积极建构文化治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样性与日俱增,主流与非主流、健康与腐朽、积极与消极等各种类型的思想文化竞争加剧,这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发挥相关作用,在文化领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符合我国民众需求的文化治理体系。其中,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以民生优先推动文化政策输出,如教育和引导民众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通过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向民众传达其中蕴含的基本思想与行为规范。与此同时,各相关主体需要树立系统思维,从合作生产、协商共治与价值共创等治理思路出发,深刻结合本地区社会实践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来进行人民文化实践,在社区单元和日常生活中开展文化传承、交流与文创活动,全面提升区域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让文化力量在基层自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民众在政治、思想、理论和情感上的认同度,由此形成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格局。

另一方面,着力加强数字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显著特征与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数字文化强国、数字文明新形态的重要途径。要解决目前数字赋能文化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失灵、结构缺失、制度失范等问题,亟须在战略、机制与系统层面全方位推进“整体智治”,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数字文化的自立。一是坚持党建引导数字文化战略,打造党委政府、科技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多元参与的数字文化治理共同体。以实现“善治”为目标进行战略格局的重新整合,推进人民中心式的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和治理制度建设,打通政务平台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健全数字文化改革的标准规范体系,以此提升数字文化治理的精准回应力和协同共治能力,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二是以需求为基础推进数字文化的现代化机制建设,包括建立健全数字文化治理的协作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通过协调安排多元主体的任务分工,使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完成具体数字文化治理任务,以此提升数字文化治理的决策创新能力。提升干部的数字文化思维理念和文化自主治理能力,保证数字文化治理行为符合法律及相关制度的规定。同时数字文化治理各主体需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遵循,聚焦于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升民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以此完善数字文化服务的供给保障能力。三是以数字化变革推进系统集成,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增强权力结构的重塑与再造能力[1]。通过合力调度和汇聚多样化的新兴文化治理资源,加强多场景的应用,如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以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不断推动文化治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又如建立网上群众路线的综合平台,运用技术治理手段进行自动化流程的开放管理,增加数字文化自治空间,提升政府、企业与民众的文化沟通能力,在政治自立与文化自立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

3.胸怀天下博采众长,以高度的政治自信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这种自信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显著的发展成就与坚韧的意志品质,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表达,也是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所形成的胸怀天下博采众长的优秀品格,使得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中能够做到以高度的政治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一方面,有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既要对外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也要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一是要走进历史长河中,用具有时代性的话语讲好党的初心故事和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故事,又要立足当前实际用鲜活事实诠释好党的使命担当,还要展望未来用美好愿景擘画党的崇高事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向世界展示奋进、担当、勇毅的中国共产党,更要向世界展示自信、卓越、精彩的中华文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这一时代重任,在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中发挥好各自的独特作用。二是要加强学术研究,揭示好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中华文明的历程、阐释中华文明的愿景,全面解析中华文明中蕴含的独特中国智慧,如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精神系统,并且以中华文明的学术研究来丰富和完善文明话语体系与学术研究体系,打破西方国家的“文明话语霸权”,为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人类文明研究“三大体系”做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不仅要做推动文明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要成为其实践者和引领者。要广泛与世界其他文明展开对话,依托全球文明倡议来构建相关的文明对话平台,增进不同国家现代文明之间的深入交流,特别是针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来寻找文明的答案,兼收并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另一方面,以高度的政治自信提升文化自信,需特别注意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着力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一是继续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能陷入西方国家设置的“普世价值”“文明冲突”等议题中,要高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的鲜明旗帜,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发展的主张,也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方向。二是需坚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加强文化安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创新话语阐释方式、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等举措防范可能出现的文化安全问题。三是树立应对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既要注重文化安全,也要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来增进交流,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文明建设,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姿态全面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优秀文明的有机互动。同时将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文明话语权紧密结合,在深刻阐释“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文明叙事及其话语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效融合,由此推进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的良好互动。

〔责任编辑:史拴拴〕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0页。

[1]孙进己、干志耿:《文明论——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与前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2]金太军:《政治文明:历史发展与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88页。

[4]颜晓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1页。

[1]方世南:《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政治意蕴》,《学术探索》2023年第7期。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6页。

[3]李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12期。

[1]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

[1][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页,第6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84页。

[2]刘红凛:《政治建设、组织力与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党的建设三大新概念新要求》,《思想理論教育》2018年第7期。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7页。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2页。

[1]韩兆柱、马文娟:《数字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第10期。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

[3]《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