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能力素养 读懂古代诗文

2024-05-27 13:59文婕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试题分析新高考

作者简介:文婕,四川射洪人,文学学士,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古代诗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诗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分值较大。综观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及2022、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含Ⅰ卷、Ⅱ卷)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分析、命题导向,古代诗文阅读在新高考语文试题中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教师在新高考备考中要引导学生激活思维,夯实古代诗文必备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大胆转换课型,使课堂更加灵动高效等。

关键词:古代诗文阅读;九省联考;试题分析;新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8-0035-04

为适应新高考要求并指导教学,2024年1月,广西组织全区高三学生参加了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的2024年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以下简称九省联考)。综观九省联考语文试题整套试卷,其试题命制在创新性、灵活性上没能完全与往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Ⅱ卷接轨,但对面临新高考的广西高三学生来说,试题呈现出了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的“三新”特色,这给参加2024年新高考备考的高三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为此,笔者就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及2022、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含Ⅰ卷、Ⅱ卷)中的古代诗文阅读试题进行分析,以期从中获得一些高考备考的启示。

一、试题分析

一直以来,古代诗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阅读板块的难点之一。为此,笔者对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及2022、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含Ⅰ卷、Ⅱ卷)古代诗文阅读题中的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进行了梳理(如表1、下页表2所示),发现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代诗文阅读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持育人导向

从选材上看,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的古代诗文阅读选材延续了近两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含Ⅰ卷、Ⅱ卷)古代诗文选材的趋向,即强调“立德树人”的作用,所选取的内容涵盖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民为本、治国理政等主题,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2024年九省联考古代诗文阅读题的文言文选材出处与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一致,都是来自《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这两部兵书,其中,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中的文言文选段是对著名战役“淝水之战”进行阅读分析,九省联考试题中的文言文直接选取名将李靖带领的战役“偷袭突厥”的相关材料。其中,材料一是李靖在战场上对战争形势的判断,材料二是唐太宗与李靖对战争中“用间”问题的探讨,两则材料很好地展现了李靖英勇善战、一心为国的形象特点。九省联考试题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宋代叶梦得的词《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作为阅读材料。尽管考生对叶梦得较为陌生,但可以从词中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江海漂泊、无处安身的慨叹,整首词带着宋代词人南渡后特有的感伤,这种感伤既为个人,又为家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结构趋于稳定,反对固化思维

笔者将2024年九省联考古代诗文阅读题与2022年、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古代诗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分数占比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九省联考的试题设置、分值等与前两年的新课标卷保持一致,如古代诗文阅读题都是设置在第10—16题,其中,文言文有断句填涂题、两道选择题、一道翻译题和一道问答题,古代诗歌部分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总分都是29分,分值占比较高,是高考语文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但在题目设置上,九省联考试题与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联系更为紧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延续了2023年古诗文阅读的考查形式,比如:文言文采用了双文本阅读,而非2022年的单文本阅读;第10题断句题不再是2022年的选择题形式,而是2023年的判断涂黑题形式;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再是2022年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而是向文言实词考查靠拢,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落实。可见,试题结构渐趋稳定,近两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也不断创新。

另外,九省联考试卷的文言文选材出处与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一致,这是以往联考试题,甚至高考试题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九省联考古代诗歌的选材也一反前两年强化交际语境的趋势,没有选取送别、赠友一类的有主要情感交流对象的“交际诗”,而是选择了一首偏向个人情感抒发的写景抒情的词。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可见,“反套路”“反固化思维”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主题词之一。

(三)注重能力素养,考试引导教学

从试题难度上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和2022、2023年全國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选文偏向浅易,古代诗歌情感相对容易理解。由此可以看出,从导向上看,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是引导考生能够真正读懂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了读懂这些作品,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古代诗文知识,以及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其中包括识记并运用常见文言知识的能力、掌握并运用文言语法知识的能力、准确理解文意的能力,辨析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正确规范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理解赏析诗歌形象及语言的能力、分析评价作者情感及观点态度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利用九省联考试卷进行教学,进一步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与统编教材的关联,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板块,从断句题到词义理解题均与教材有直接联系。诗歌阅读理解题关联课标中的多个学习任务群,考生也可以从教材所学获得启示。由此可见,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用考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新高考的一大趋势。

二、命题导向

(一)在考教衔接中考查必备知识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素养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词汇及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积累,而这些必备知识主要来自语文教材。如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第10题是断句题,要求针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进行三处断句。原题为:

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

这道断句题包含了对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文言实词等内容的考查。针对文言文中动词的接续使用,考生可以参考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主谓宾”的构成来做判断,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或“什么人让谁做了什么事”。该句开头“督兵”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该是李靖,“(李靖)督促士兵前进”,其实是一个兼语短语,应在C处断开;第三个动作“行”的发出者是李靖率领的整个军队,即军队“行到阴山”,再遇上对方的侦察兵,因此要在E处断开;第三处考查的是文言文数量短语的习惯性表达,这是一种常见的数量短语定语后置,比如《鸿门宴》中就有“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过秦论》中也有“铸以为金人十二”等,因此,“斥候千余”就是“千余斥候”,故F处不能断,应在G处断开。由此可看出,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旨在引导教学回归课本,这也成为学生读懂古代诗文的一大保障。

(二)在语境理解中考查思维能力

古代詩文阅读不只是考查知识识记,还包含对考生观察力、思维力的考查。具备一定联想思维、推断能力的考生,还应该能根据语境推敲理解文意。如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第13题第(2)句翻译题,原句为:“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从整体而言,这句难度不大,“大义灭亲”古今同义,可以直接翻译,“况”是“何况”的意思,是教材中的常见字,对考生来说,要推知“灼”字的意思具有一定难度。这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考生可以联系学过的《诗经·周南·桃夭》中“灼灼其华”,“灼”是“明亮”的意思,再联系成语“真知灼见”,“灼”是“明白”的意思,将这些已知义项带入语境,就可 以发现“明白”这个义项更贴合原句的意思。由此可知,语文学习绝不是对知识死记硬背,而要能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选材的标准之一。

(三)在情境还原中考查理解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注重考查考生的情境还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只有通过提取文本信息还原真实诗境或代入相似情境,才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第16题:“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业质量水平4”要求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2]的理解,要求学生“阐释作品的情感”,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悟能力。针对九省联考语文试题第16题,考生首先可进行情境还原,想象诗人春夜游湖的情境。结合下阕第一句“霜鬓不堪春点检”,描写了又是一年春到,又见一次春的美景,将去年戴过的花再次戴上,叹惋时光流逝之意已经可见。“霜鬓”并非陌生意象,考生可联系所学,如由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杜甫的《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推知“霜鬓”含有“年华逝去”之意。下阕最后两句“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可以还原情境:词人此时处于江海漂泊的状态,四处流离,居无定所,因此引发了人生飘零之感。由此可见,读懂古诗文不可或缺的是对诗境、文境的还原理解,考生只有具备了这个能力,才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备考建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方面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方面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3]。”可见,聚焦素养立意、提升阅读关键能力应成为高三师生进行后期高考备考的关键。

(一)夯实必备知识,将知识聚合起来

一是要积累语言,夯实基础。很多考生在高考备考后期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临近高考,梳理积累文言字词用处不大。但实际上,语言的积累应该是一个长期连贯的过程,在这样的连续积累中,学生获得的语言直觉思维的涵养,即通常所说的“语感”。二是要回归教材,高效梳理,让必备知识结构化。经过一轮、二轮复习,后期备考仍然需要高度重视教材,特别是对古代诗文单元和课文的梳理,整理字词注释、归纳文章内容、整合单元题材等,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必备知识框架,让文言字词结构化,从而真正内化所学知识。三是要精化训练,提升效能。后期备考容易陷入机械刷题的误区,导致降低学生梳理知识、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其重复单一,不如精选精练,比如落实“文言文三遍阅读”:第一遍阅读,即第一次完成练习,重视考场或练习时的直觉思维以及之前文言字词的积累;第二遍阅读,即完成练习后的自我查缺补漏资料与分享资料,重视文章结构内容梳理、文言字词结构化,涵养思辨思维;第三遍阅读,即对已完成文言文练习的反向检测,重视必备知识的运用。这样的精练有助于学生提高备考效能。

(二)发展思维能力,使思维激活起来

一是重视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包括学生的灵感、顿悟。就语文教学来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初感,对所读的古代文本,强调第一感觉、判断情感的走向是什么。当然,学生的阅读初感不一定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中进行训练和修正。二是发展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理解文言文、古代诗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读古诗时需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些能力都是形象思维在发挥作用。三是培养逻辑思维。古代诗文阅读中的梳理文脉、分析鉴赏、表达理解等都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答题分析的过程就是一次逻辑思维的直观展现,从理解题目内容到筛选文本信息,再到语言文字表达,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大胆转换课型,使课堂灵动起来

在整个备考复习中,学生一直处在被考核或待考核状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考试题导向,教师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体验诸如备考教师、阅卷者甚至出题者等不同角色,从而对语文新高考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评卷活动,让学生成为阅卷者。首先,学生进行阅卷、评卷。每个小组主动承担一道大题的评卷工作,由组长先组织小组成员制订所负责题目的评卷标准,与教师商定通过后即可组织小组成员开始评卷。评卷过程中注意发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易错的点,在评卷情况分析时进行“温馨提示”,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哪些是易失分点。其次,学生评卷后,由各组派代表负责进行该道题的讲评。小组代表就改卷情况,包括小组评分标准、题目改卷情况、“温馨提示”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形成文字稿交给教师存档。这样大胆转换课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备考的积极性,打开格局、创新思路。

2024年九省联考作为新老高考过渡的“适应性”考试,为师生带来一粒“定心丸”,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广大师生要继续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实践课堂改革,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编.高考试题分析(2024年版):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3.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8.

[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3.

注:本文系柳州市2023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新背景下培养高中生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以古诗文教学为例”(2023B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试题分析新高考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选择题试题分析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2015年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聚焦热点:高考中与病毒有关的试题分析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