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4-05-27 06:38郑涵尹刘建材李传芬邹学敏
光明中医 2024年6期
关键词:铜砭刮痧全息

郑涵尹 刘建材 李传芬 邹学敏

刮痧疗法是指用特定的刮拭工具,在人体皮肤表面特定部位进行刮拭,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防治疾病的非药物疗法。从古至今,刮痧疗法在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刮痧疗法由旧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逐渐演变而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刮痧疗法有传统刮痧、循经刮痧、全息刮痧、铜砭刮痧等。每种刮痧疗法都具有各自的理论特点和临床应用优势。现将刮痧疗法的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研究现状

1.1 传统刮痧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身体的某些部位被石头或木头摩擦或者按压后,疼痛等不适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人们便主动运用一些工具(砭石、饭匕、汤匙、碗口、铜钱、香油线等)刮拭身体皮肤,从而缓解疾病带来的不适症状。这种方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总结,逐渐发展成为刮痧疗法。早期的刮痧疗法被称为传统刮痧,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仅以实践经验为指导,故也称为经验刮痧。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的《痧胀玉衡》对刮痧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总结了大量的痧证治疗经验。由于传统刮痧具有独特的疗效,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沿用至今。肖梓潍等[1]根据“刮痧先刮头、刮头要致密”的原则,采用依次刮拭四神廷、颞三片、维风双带和项丛的头部特种刮痧疗法治疗失眠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媛[2]则将腹型肥胖划分为胃型肥胖、肠型肥胖和腰型肥胖进行分经刮痧,疏通局部经络治其标,并用手指点穴调节脏腑功能治其本,双管齐下,标本兼治,从而迅速有效降低腹型肥胖患者的腰围和体质量。丁金磊等[3]提出的“特色整经刮痧技术” 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该技术先通过手掌指关节或肘部在病灶反应点或区域进行点压、弹拨,再用特制刮痧板配合纯天然特质精油进行刮拭、摩擦,使局部皮肤“出痧”,从而达到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等作用。

传统刮痧以临床经验为指导,无需辨证,就近选经选穴,采用特殊的手法和(或)刮痧工具,治疗相关的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因其直观简便、易学好用,对临床推广应用非常有利。然而,传统刮痧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难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不利于深入研究和发展。

1.2 循经刮痧循经刮痧以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以皮部学说为落脚点,通过刺激经络循行部位和相关的穴位,使其出痧,以透邪于外,并通过经络将刮痧的治疗作用传达于与之对应脏腑器官,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从而防治疾病[4]。循经刮痧由杨金生教授首先提出,他强调了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对刮痧疗法的指导作用[5],并通过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循经刮痧理论的正确性,对循经刮痧的治疗病种、操作方法、操作工具、操作步骤、适应证、禁忌证等进行了规范化研究。

近年来,诸多学者针对循经刮痧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王秋琴等[6]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90例非急症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随机分为3组。结果显示,循经加穴位刮痧组下腰痛评估表(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beta(IL-1β)、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循经刮痧组和穴位刮痧组;而循经刮痧组和穴位刮痧组相关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表明,单纯使用穴位刮痧可以起到和循经刮痧相同的疗效,而经穴结合刮痧比单纯循经或穴位刮痧效果好,循经刮痧和穴位刮痧具有叠加和协同作用。陈华等[7]对不同证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刮痧治疗,结果发现刮痧疗法对肺气虚寒型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脾气虚弱型患者和肾阳亏虚型患者。曾维轲等[8]则对同为肝阳上亢证型患者采用不同的刮痧手法进行干预,其中,对照组使用平补平泻手法;观察组以补法刮肾经、泻法刮肝经,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表明,循经刮痧对相同疾病的不同证型疗效有差异,相同证型选用不同的补泻手法疗效也有差异。因此,循经刮痧需以辨证为基础,循经选穴,并根据脏腑虚实情况选用合适的补泻手法。另外,姚芳等[9]采用相同的刮痧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对气滞血瘀型LDH症患者进行刮拭。其中,对照组刮痧时间为门诊任意时段;观察组则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将刮痧时间限定在申时(15∶00-17∶00)。经过6次干预,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刘彬等[10]的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由此可见,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选择某经络对应的脏腑气血功能最为旺盛之时实施循经刮痧,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经络、腧穴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最佳效果[11]。

循经刮痧的提出,使刮痧疗法有了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的支撑,使刮痧疗法发展为循经选穴、内证外治的辨证刮痧,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拓宽了适应证范围,对刮痧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全息刮痧生物全息理论认为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区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变化,都是整体的缩影[12]。张秀勤教授[13]将生物全息理论用于指导刮痧疗法的选区配穴,创新提出了全息刮痧法。根据所在部位的不同,全息穴位区可以分为耳部全息区、头面部全息区、四肢全息区等。

耳部血管神经丰富,与大脑皮质联系紧密,并且与躯体内脏通过神经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是人体全息性最强的器官[14]。刘凤选等[15]将耳部全息刮痧操作方法分为操作前评估、耳部基础刮痧、辨证选穴重点刮痧、耳部按摩4个步骤,体现了辨证施术的治疗思路,在失眠、便秘、肩周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头部全息刮痧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疗效显著,并且具有不强求出痧、刮痧板不直接接触皮肤、对场地无特殊要求、可由家属或患者本人进行操作等优点,增加了患者舒适感、体验感和依从性,可操作性强,具有极大的社区推广普及潜能[16]。

朱平等[17]研究表明,对脾胃相应的四肢全息区进行刮痧治疗,可以激发脾胃的各项生理功能和自调功能,从而降低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发生,使患者早日达到肠内营养目标量,促进术后康复。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中每次治疗都选取不同部位的全息穴区进行刮拭,避免了由于刮痧部位“痧”未消退而导致的治疗中断,保证了刮痧的连续性,缩短了治疗周期,有利于快速康复。

由此可见,全息刮痧所选刮拭部位相对集中,与病变部位对应性强,面积较小,能减少刮痧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全息刮痧取穴部位多,选择范围广,可交替选取各局部器官的同名全息穴区,使治疗不间断,还能提高机体对刮痧刺激的敏感性。并且,全息穴区多位于手足头部等部位,对治疗环境、治疗时间的要求很少,操作简便易行。因此,全息刮痧作为一种新型的刮痧疗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4 铜砭刮痧铜砭刮痧是李道政教授在砭石疗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的新型刮痧疗法。铜砭刮痧以八大核心理论为指导,具有鲜明的临床特点和优势[18]。

首先,铜砭刮痧选取由黄铜特制的“虎符铜砭”作为刮痧工具。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黄铜具有引痧的作用,使皮肤在刮拭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痧,有利于痧毒的排出;第二,黄铜本身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第三,黄铜的热传导性强,具有导热速度快、散热速度慢的特点,可使刮拭部位保持一定的温度,有利于加快气血通行,疏通经脉瘀滞[19,20]。

其次,铜砭刮痧以“通”为核心,以通为补、以通为泻、以通为治。通过反复的刮拭,刺激皮肤经络穴位,促使出痧,以祛除邪气,使气血津液流转通达,又通过自身溶痧,推陈致新,调动自愈力,从而达到泻实补虚、调和阴阳的目的[21]。因此,铜砭刮痧既可用于实证,也可用于虚证,还可用于虚实夹杂证,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22]。

另外,“四井排毒”也是铜砭刮痧独有的理论和方法。王鳕等[23]认为四肢末端为十二经络井穴所在之处,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祛邪于外的作用。对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通过首先刮拭督脉、膀胱经,然后刮拭四肢末端部位的“四井排毒”法,使体内蓄积的邪毒以“黑痧”的形式排出体外,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铜砭刮痧的“四井排毒”法不仅在刮拭的过程中通过“黑痧”散邪排毒,在退痧的过程中也会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刮拭部位的腧穴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24]。

最后,铜砭刮痧充分借鉴中医的整体观、肝胆论、谿谷论等观点,改进了刮痧操作范围和操作手法。刘宇等[25]治疗痰饮证的研究充分体现了铜砭刮痧的上述特点。①选择的刮拭范围广泛,包括上肢经络穴位、背部经络穴位、双胁肝胆经、膝下经穴等。②刮痧操作时间长(综合调治2~3 h,局部调治0.5~1 h)。③手法柔和深透(“徐而和”),以刮透为标准,尤其重视骨缝、肉缝中的充分刮透(谿谷论)。

总之,铜砭刮痧在选择性吸收中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刮痧理论体系,在一些疑难杂症的非药物疗法上实现了突破,在刮痧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 现状与展望

研究设计不合理,优势难以体现。近年来,针对刮痧疗法的临床研究多采用加载设计方法,即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刮痧疗法,或者刮痧疗法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由于设计的变量较多,缺少对非处理因素的考量,导致研究存在混杂偏倚,并不能排除非处理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因而难以体现刮痧疗法的独特优势。建议加强单用刮痧疗法的效果评价研究,并与主流治疗方法进行对照,找出刮痧疗法在某些病证(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失眠等)中的独特优势,筛选出刮痧疗法的优势病种,进一步形成专病治疗规范。

操作标准不统一,疗效具有差异性。刮痧疗法是一种中医适宜技术,其操作方法至关重要,如果操作方法不规范,会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技术操作规范标准中,对刮痧的术语、定义、手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规范。然而,目前仍然没有针对具体疾病的刮痧操作规范或指南。研究表明,刮痧所选的经络、穴位、刮痧工具、介质、操作手法等无统一标准,可能是导致刮痧疗法对相同疾病产生不同疗效的原因[26]。可见,刮痧疗法的操作标准问题亟待解决。今后,研究者应对刮痧疗法的经络、穴位选择,刮痧工具、刮痧介质、刮痧手法等进行标准化研究。另外,已有研究发现电动砭术与人工砭石刮痧疗法具有相同的疗效,特制的智能刮痧板可以很好地控制刮拭的速度和力度[27]。因此,智能刮痧仪器的研发也是促进刮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方向之一。

理论与临床脱节,缺乏深入研究。尽管刮痧疗法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刮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却明显滞后。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或借鉴各种学说作为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刮痧理论体系,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目前针对刮痧疗法的临床试验大部分为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刮痧疗法的有效性,并不能充分解释刮痧理论的正确性[28]。理论与临床脱节,二者不能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然导致低水平试验重复,深入研究难以开展。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当针对性选取研究切入点,加强对刮痧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如循经刮痧对归属于同一经络的不同病证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对于相同的病证采用不同部位的全息穴刮痧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是否具有协同作用?铜砭刮痧的“四井排毒”法是否会影响刮痧疗效?

研究范围局限,不利于大面积推广。研究显示,刮痧疗法的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接受治疗的患者也有一定的就医选择倾向性[29]。因此,刮痧疗法的应用和研究范围比较局限。这无疑会增加研究者和患者的主观倾向,容易导致选择偏倚,最终的研究结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建议各研究机构加强交叉合作,开展跨地域、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获取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促进刮痧疗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3 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刮痧疗法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了刮痧疗法的有效性,并初步建立了刮痧的理论体系。传统刮痧逐渐发展成为理、法、术一体的循经刮痧、全息刮痧、铜砭刮痧。然而,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刮痧疗法的临床研究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对近年来中国刮痧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刮痧疗法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铜砭刮痧全息
Understand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gua sha:A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multiculturalism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耳穴铜砭刮痧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症50 例
耳部铜砭刮痧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骨折后失眠临床观察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全息经络铜砭刮痧联合排石汤治疗细状肾结石患者的研究进展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虎符铜砭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