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校本研修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育英密云分校基于对总校文化传统的继承、“双新”教育改革理念的践行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实际,坚持问题驱动、成果导向,积极实践“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学习”研修理念,构建内生的、自成长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为纵坐标,有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等纵向进阶共同体;以教师的专业素养角度为横坐标,有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教育科研等横向协同发展共同体。下面从育英密云分校校本研修的“坐标”上选取几个典型“共同体”,分析育英密云分校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培能筑基,构建“全学习”成长共同体
近几年,育英密云分校引入了近40名大学毕业生,约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如何帮助这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是学校校本研修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我们将基于新教师成长的共同体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具体明确的研修目标、内容和措施。以一年入门、两年巩固、三年成型为总目标,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新教师。
学校成立了“桃李成蹊青年教师成长营”“青年班主任工作坊”,以“区级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集体研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导师带教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展示活动与测试竞赛相结合”为工作机制,通过共同体研修,提升青年教师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水平。
“桃李成蹊青年教师成长营”结合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课堂效率不高、基本功不扎实等问题,确定梯度研修目标,组织丰富的研修活动。从职业道德到文化素养,从备课到上课,从教学基本功到课题研究,为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助力他们迅速成长。学校在共同体研修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拓宽研修渠道,充分整合各种优质资源。
“青年班主任工作坊”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青年班主任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比如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家校关系等,定期组织聚焦班级管理重点工作实施策略的班主任论坛。借助伙伴式研修和网络交流平台,不断开阔眼界、更新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及时总结反思。我们创新培训形式,进行专家指导下的“行动研究”:通过讲座、交流研讨,解决价值、理念上的问题,通过“会诊”“示范”和“效仿”,解决技术、手段和方法上的问题。
示范引领,构建“全学习”卓越共同体
育英密云分校现有市区级骨干教师16名,为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他们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内或市域内名师,学校成立了“全学习”卓越共同体。通过与育英总校开展一体化联合教研,沿袭总校校本研修体制,借助总校专家团队和课程资源,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领教师进行体系化、跟进式、项目型研修实训。在调查研究、制定标准和工具开发的过程中,卓越共同体将学校发展愿景、学生学业成果有机融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骨干教师牵头,积极进行课题申报、课例研究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青年教师和班主任推荐阅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论坛、专题讲座,及时梳理教育实践经验,撰写论文、著书立说,以身示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真正践行“5+2”教师自主成长模式。骨干教师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实现自身成长。
行动研究,构建“全学习”科研共同体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做支撑,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和开发学校教育资源都离不开教育科研。“双减”政策实施,减负、提质、增效是关键词,只有做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才能与时俱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校以“问题引领、科研赋能、课程推动”为基本行动路径,以课题为单位组成不同的科研共同体,教师们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进而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在科研共同体的推动下,很多制约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了新的突破。2021年底,我们立项市级“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提质减负的作业生态系统策略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作业设计和作业管理,探索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策略,构建了作业生态系统,同时,各学科也完成了作业有效设计的案例,形成了学校特色作业案例集。该课题已于2023年1月结题。2023年6月,我们申报了北京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科研共同体成员基于上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共同反思调研,确定研究方向,聚焦各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多样性开展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明显提升,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形成了学校作业改革创新的新样态。
学科联动,构建“全学习”融合共同体
为更好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以及“双减”各项政策和“全学习”理念,我们尝试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形成统整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课程内容,以同一年级组的相关备课组为单元,建立融合共同体,进行跨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单学科主导和多学科主导两种形式,以传统节日课程为依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劳动教育课程为载体,落实五育并举;以红色文化课程为契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以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的红色节日为例,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以这一红色节日为契机,由历史教研组牵头,通过多次校本研修,逐步确定了课程的目标、主题、任务、活动和评价等,开发了历史、地理、道法、语文、音乐五学科参与的“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跨学科主题实践课程。历史老师运用生动的视频资料和准确丰富的文字史料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原因及艰苦卓绝的长征过程;语文老师与学生们一起深情朗读赏析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感受长征途中战役的激烈及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地理老师带领学生梳理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途中的地理环境特点,感受长征路途的艰难、英雄们的无畏;音乐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长征组歌》,感受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艱辛;结合所学,道德与法治老师带领大家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伟大长征精神。课程最后,学生们与老师一起齐声朗读宣誓,向伟大长征精神致敬。
融合共同体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开发,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打破学科界限,弥补了教师个体在某一学科孤军奋战的不足。在共同体中,每位教师的学科背景、学科视角、教学经验和优势不尽相同,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这些差异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分享了价值资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再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Y2023-0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