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的命制遵循了课标的理念,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确立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突出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科学思维”为核心、多样化情境为载体的命题原则,继续坚持“稳中有变,变中有进”的命题风格,体现了“双减”政策的推进落实。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思想建设;注重真实问题再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注重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创设跨学科实践任务,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以此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32-04
202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的命制遵循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理念,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了素质教育。试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内容“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试题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确立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突出了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科学思维”为核心、多样化情境为载体的命题原则,继续坚持“稳中有变,变有进”的命题风格,体现了“双减”政策的推进落实。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正确价值观是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证,试题体现了“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的要求。
202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命题情境选取时注重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体现育人导向。例如第16题和26题蕴含光学知识的古诗词、谚语等中华传统文化,体现《课标》命题理念,即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17题涉及的我国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出舱活动,将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学生感到很简单的物理知识却和神秘的太空有联系,从而体会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体现育人目的;第19题创设的“短道速滑世锦赛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中国队勇夺冠军”爱国主义主题情景,培养了学生的奋斗精神,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正面引领作用。这些情境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面彰显了中考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真实问题情境创设,细化育人目标
202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的命制,注重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确立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突出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科学思维”为核心、多样化情境为载体、层级化评分为手段的命题框架。
例如第15题中对自身有关数据的估测,第20题中凸透镜的探究,第21题中土豆在水中的漂浮情况,第23题中的吹硬币,第24题中家庭电路的连接等等,这些问题的情境都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素材选取客观、真实、广泛,设计角度适切。把复杂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融入日常生活中,是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以此考查了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发展水平,发挥了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即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坚持创新导向,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坚持创新导向,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比如33题考查力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通过设计两种方案考查两种测量方法。第一种是来自于课本的常规测量方法,第二种是采用特殊方法测量密度,这样的设计既有基础的考查,又有能力的考查。在方案Ⅰ中,质量为 80 个小球的质量,体积为 50 个小球的体积,如何把质量体积对应起来求密度,而不是单纯的带公式计算,这对学生的审题、理解、应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案Ⅱ中,测量另一种相同实心小球的密度时,学生要注重每个实验步骤是如何操作的,实验步骤中物理量及每个变化量意味着什么,要究其源得其实。力学实验的设置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能力。第34 题考查电学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试题设问角度新颖。在对电路图连接、故障、读表、数据分析常规考查之后,增加了图像的识别考查。题目的结尾拓展部分出现了单表特殊方法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方法,增加了该题的区分度。
这些试题的考查,可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而不是简单的讲解实验。教师要通过真实的实验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记住知识。以此可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特点。学生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
四、突出开放性,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课标》提出“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适当”,202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试题落实了这一要求。在实验探究、填空及简答题中都充分体现。例如第25题利用刻度尺比较大米和小米的质量,综合力臂、杠杆平衡条件的考查,这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构建出几幅杠杆平衡情境及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问题”和“证据”,利用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第27题以开发新能源、利用新能源为背景,考查了能量及其转化等知识点。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能够体现学生多元化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通过对这些开放性问题的独立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同时这些题例的设置也可以引导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坚持以标为准,《课标》落地
以2023年河北省中考物理第18题为例。
18.如图所示,用甲装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用乙装置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B.改变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小磁针N极指向不变
C.匝数一定时,通入的电流越小,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D.电流一定时,减少铁钉上线圈的匝数,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变
《课标》中的要求如下。
【课程内容】
一级主题:本实验在第二和第四个一级主题下分别呈现。
【内容要求】
二级主题:本实验在内容要求中除在第二个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电和磁”下列出外,也在第四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下的二级主题“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下列出。
三级主题:本实验在内容要求中除第二个一级主题“运动与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电和磁”下的三级主题列出外,也在第四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下的二级主题“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下列出三级主题 “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样例】第四个一级主题系列下表述为“用矩形线圈、磁铁、灵敏电流计等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学业质量】在学业质量标准上,从“问题、证据、解释、交流”四方面提出要求,表现形式更简洁,对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要求有明显的提升。
“磁生电”是在“电生磁”的基础上提出的逆向思维问题,“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该题以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为情境进行设计,符合新旧课标内容三级主题中对此的要求,符合依标命题。该题通过四个小问题的设置,考查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收集证据能力、评估改进、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8题的命制符合“依标命题”原则,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为教学及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六、教学建议
(一)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想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中国科技成果中汲取营养,以合适的情境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品德修养、坚强的奋斗精神、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高雅的审美意识、热爱劳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
(二)注重真实问题再现, 培养关键能力
《课标》指出,初中物理整体知识框架与基本事实是以陈述性知识形态掌握并形成知识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与方法是以程序性知识形态掌握并保持的。关键能力的内涵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它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切实转变课堂模式,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让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物理学史、日常生活、古今科技创新成果和社会热点,紧扣学生现实生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三)注重思维方法,提升核心素养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是《课标》提出的一个新的课程目标。思维认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物理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这四个方面是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科学思维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不可能独立于其它维度之外单独培养。所以,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出探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收集证据,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归纳、总结、解释及交流,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基于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解释、交流中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物理核心素养。例如,光学要画光路模型,电磁学要画动态电路模型、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模型,力学要画受力模型等等。
(四)创设跨学科实践任务,强化综合能力
《课标》中的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包含“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跨学科实践”主题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点,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方法,旨在以跨学科实践教学的理念与实施作为示范,促进整体教学在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上的创新。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基于跨学科实践主题教学,要立足物理学科动态因素,跨出学科视野,以项目学习小组探究成果创设问题情境,并用产品评价表引导学生项目式学习,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着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