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与备考

2024-05-25 00:00:00蔡杰田科研何海鹏刘应洁李瑞瑞徐杰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但不变的是试题一如既往地关注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将主干知识与核心素养有机地结合,很好地落实了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认真分析2023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有助于精准地进行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

关键词:河北省中考历史题;主干知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24-03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突出基础性。何为“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的史事?凡能体现出历史发展线索、时代潮流、阶段特征、基本规律、大趋势的史事即为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即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河北省中考试题是如何考查“主干知识”的?又当如何复习备考呢?本文以2023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27题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紧紧围绕“课标的内容要求”

第27题体现的《课标》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认识世界各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所作的努力;知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通过两段“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文献史料来创设情境,问题(1)指向“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两个主干知识;问题(2)指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问题(3)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所作的努力。从文献史料到问题都准确地与《课标》的内容要求相符。

(二)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核心素养立意为导向

第27题设计的三个问题都体现了“素养立意”。问题(1)指向的是“史料实证”: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两个国际组织的名称。问题(1)意在考查学生从文献中提取历史信息,如“1948年”“维持世界和平”“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等关键信息,作为可靠的证据,在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最终得出两个国际组织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由此可见,问题(1)旨在从而引导学生辨别和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树立史证意识。问题(2)指向的是“历史解释”: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两个组织以上做法共同体现的历史潮流。问题(2)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维持世界和平”“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并对这些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即合理解释历史现象,同时有助学生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体现对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问题(3)同时考查了“历史解释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顺应上述历史潮流的事例。通过对文献史料的解读和对问题(1)和问题(2)的思考,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想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杂交水稻”都是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这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同时,问题(3)中还需要答出“面临的问题”“取得的成效”,这便需要学生基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杂交水稻”的准确理解,合理的解释历史现象,从而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三)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更好地理解感悟主干知识

第27题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潮流主题研学活动”,创设出真实、开放的学科化的活动情境,以资源共享、思维共鸣为活动形式,分别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献史料,并在结合所学知识中完成学习任务,激发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7题提供了两段文献史料也是客观真实的,一段是“二战后”联合国在世界各地进行维和行动的史料,一段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史料。通过两段史料营造了一个“二战后”的时代背景,将考查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其中,形成情景交融、立意新颖的考题。根据情境的设置,提出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第三个问题则指向“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重在考查用主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7题设计的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链”:问题(1)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提取出关键词,然后得出这两个国际组织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结论。问题(2)则考查学生基于对史料的理解,做出合理的解释——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问题(3)则体现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考查,需要学生在理解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举一反三”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是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可见,三个问题利用正向或逆向的思维方式提出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思维强度有一个从低到高、从表层到深层、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避免学生的思维卡壳。

二、备考应对

(一)梳理主干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中要“明确知识点”“勾连主线”“编织知识面”“建构知识体系”,奠定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课程内容要求”规定的知识点,是由基本的重要的史事构成。在梳理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变成“死记硬背”的过程,要认真地研读《课标》,以知识点为载体、为抓手,养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主线”,是指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结合河北省历史中考注重考查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历史纵横联系的特点,复习时将时序性与阶段特征结合,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要求,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小专题式的线索整理,以便梳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因果联系等,根据实际情况按不同标准进行“勾连主线”。

“知识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把历史线索按照内在联系纵横连缀、点面结合、交叉互传,培养“贯通古今、联系中外的历史意识”,同时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备考中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寻找基础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用历史的眼光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注意观察影响世界形势的国家“大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复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感。

“构建知识体系”则是把“点”“线”“面”相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的历史。而备考过程,就是围绕这些体、面、线、点来展开的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的提升和强化的过程。

(二)用情境激发兴趣,用问题引导思维

情境的创设和运用要突出问题意识,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合作——点拨精讲——检测反馈”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培养思维能力。

情境的创设要围绕重点,精选史料。自主合作是学生通过结合历史情境与问题,独立复习,合作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和协助。点拨精讲是在学生自主复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学对学生复习的效果给与点评,并适当拓展精讲。检测反馈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包括环节检测与课后检测,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反馈改进复习计划。

此外,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有深度。设问要清晰、明确、逐层递进、形成一体;二有逻辑。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作支撑,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探求新知。

(三)开展史料研习,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的桥梁,借助史料,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或核心问题理解史事的内在含义,分析历史的多种关系,有根据地评述或论证史事,即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解释、论证,最终转化为核心素养。

史料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典型、可信、有说服力的史料。2.要含有与学习有关的关键信息。3.要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尤其英文的和古文的,不致产生阅读障碍。4.其体现的观点和载体要多样化。

史料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围绕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合理加工(翻译、裁剪、摘取、转述)和规范呈现史料,避免断章取义、随意删减和查无出处。2.将史料运用至历史学习问题的解决中。换言之,要围绕学习问题组织和使用史料,避免为了展示史料或炫耀教师博学而使用史料。3.将史料实证能力及核心素养蕴含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即精心设计真正能锻炼、培养和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的基于史料的问题链、探究活动、讨论活动等,尤其不能仅用史料去证明一个结论或贴标签。

提升史料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史料中提取时间、地点、人物等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2.分析史料中所包含的民众心态、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观念等有助于构建历史全貌的深层信息。3.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情,制定细化目标:低年级侧重于由教师引导学生认读史料,提取显性信息,发掘深层信息;高年级侧重于由学生自主解读史料再现历史。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