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的素养化问题设计探析

2024-05-25 00:00:00王国胜孟庆彪
关键词:中考复习问题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

摘" "要: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但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备考中依然存在着重教辅轻教材的问题,教材使用水平低、效率低,教材作为重要复习资源的作用被忽视和弱化。教师应借鉴问题解决式教学思路,以素养为导向,创新基于教材文本的问题样态,增强问题的能力性、思维性、价值性、实践性,用素养化问题引领学生利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复习实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核心素养;教材使用;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8-0002-03

“教科书仍然是学生学习最普及、无疑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课堂上,学生是教科书的首要目标作用群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学生个体经验的表达、分享,追求学生道德知识的生成,体现了学生价值学习、道德成长的规律,包含着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但通过对大量复习课例的观察发现,在中考复习备考阶段,五花八门的复习辅导用书成为教学的主角,教材作为重要的复习资源,其作用被忽视和弱化,教材使用率低,使用效率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转变重教辅轻教材的观念,搭建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的桥梁,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深入理解、反思、消化教材文本的思想和教育内涵,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促使学生形成更新的认知、更深的体验、更透的领悟,促成教材文本资源向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转化,将教材的可能性变成学生发展的现实性。具体做法是,基于教材文本设计出可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素养化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达成复习目标,“使教材的文本价值和工具使用价值达成和谐统一”。

“提问在极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的成败”,问题的质量是关乎学生学习效果和复习目标达成度的关键。素养化问题不同于知识化或简单认知性问题,它以素养为导向,指向良好思维品质、学科能力和正确价值观,既要依托教材,又要高于、活于教材,包含教学目标、学习要求;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促进学生领悟、认同教材文本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价值观。

基于教材文本的素养化问题类型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内容特点,不断探索、创新问题样态,设计出高品质的问题。根据具体功能、效用,可以将素养化问题大致分为价值领悟式、结论探求式、内容整合式、模拟践行式等类型。

一、价值领悟式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既有人生感悟、道德教诲、自然情怀,又有对法治的尊崇,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及文化的认同,浸润着价值。能否让学生发现、体会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体验,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价值领悟式问题,是将学习的关注点和目标指向对教材内容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义的领悟,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价值引领式问题,旨在实现由知识学习向价值学习的转化。设计价值引领式问题,应指向学生对教材内容所包含的价值的发现、理解、领悟,让教材文本中的价值表达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遇,激发学生切身感受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内化价值。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题“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国家机构设置及国家权力运行的角度阐明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为引导学生透过具体内容领悟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可设置两个问题:“国家机构的设置是怎样体现宪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运用‘探究与分享’中的两个案例说明对国家权力规范的必要性,指出这两个案例是如何体现出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的?”这两个问题将学习目标指向对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的揭示,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设置的意图,清楚其内在逻辑,实现让知识可见、让思维发生、让价值浸润的目标。

二、结论探求式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许多结论性的认识,这些结论性的认识,无论是表达一种思想、理念,还是阐明一个观点、道理,都凝结着学科教育价值,承载着教学目标。这些结论性认识,或由事实陈述归纳得出,或由对问题的分析得出,或由已知进行推论得出,都体现着一个思维过程,承载着一定的思维方法。提出结论探求式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探求结论得出的过程,在探求中习得方法,认同结论,提升思维品质,让思想入心,让价值入脑,让学习真正发生。

结论探求式问题,侧重让学生认识、体会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设计结论探求式问题,应针对具有探究性的内容,侧重呈现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如“法治保障公平正义”,是八年级(下册)第八课一个重要的结论性认识,也是该课教材内容蕴含的重要价值观,是学生理解、认同“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的重要支撑。可将问题设计成“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事实、事例,多角度印证、说明法治保障公平正义。”这一问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学生既可以联系法律特征、作用及法律保障权利等内容,结合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要求去论证说明,也可以运用“阅读与感悟”中的相关事实去印证说明,还可以自己选用适宜的案例进行例证式说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起到了理清思路、加深理解、提高能力、提升认识的作用。

三、内容整合式问题

初中道德法治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在同一学习主题下,不同板块的内容、同一板块不同单元内容均具有前后关联、相互融合的特点。单一的知识难以形成能力,零散的内容难以成就价值,复习教学中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理解相关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学习主题统领下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提出内容整合式问题,引领学生用联系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统整分散的相关内容,实现学习主题统领下学习内容的贯通。

内容整合式问题,以发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路径,以理解内容的价值为目标,帮助学生体会不同内容的共同价值,在较高层面上达成复习目标。设置内容整合式问题,确定起统领作用的学习主题,依主题找准相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点,指引学生发现内容之间的共同价值,完成对内容的整合。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第一目“法治政府”,这一目题内容与八年级(下册)中的国家权力行使、行政机关职权等内容存在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可设计如下问题链:“结合本目内容,回答什么样的政府才算是法治政府,怎样建设法治政府?”“试着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规范权力运行’及第六课‘行政机关的职权’的相关内容回答同样的问题。”“由前面问题的回答,指出以上三个目题内容的相通之处。”该问题链围绕“建设法治政府”这一主题,将国家权力运行、行使的一般要求对接行政机关职权,再与建设法治政府内容结合,形成宪法与权力、国家机关与权力、政府与权力、法治与权力的关系链,引导学生将分散的而又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加深了对法治政府内涵及法治政府行使权力准则的理解,进一步拓宽了认识问题的视野,增加了认识问题的厚度和深度。

四、模拟践行式问题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质,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做到学以致用。知与行相伴而行,对常态的基于文本的课堂学习来讲,可根据学习内容特点,设置模拟践行式问题,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到以知导行的效果。践行是知识运用的更高形态,模拟践行不但能融合分散的学习内容,还能在模拟践行中运用、检验学习收获,实现知行合一。

模拟践行式问题,立足挖掘教材内容的导行功能,指向具体的行为要求,以践行为落脚点。设计模拟践行式问题,要与所学内容对学生行为要求一致,做到可行、有效。如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题“服务社会”,主要表述了服务社会的意义、途径,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适宜提出模拟践行式问题。可将问题设计为:“设计一个可行的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活动设计的缘由、依据、形式、内容、目的、意义,并对可行性进行论证说明。”这一问题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融合起来,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服务社会的意义,又培养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设计基于文本的素养化问题运用于复习教学,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提高复习课质量的策略,旨在让教材文本这一资源活起来、用起来,凸显教材作为复习资源的基础性、便捷性、有效性和丰富性,突出复习课的价值性和能力性,淡化复习备考过度应试化的功利追求,让复习备考回归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定位。

参考文献:

[1][比]弗朗索瓦-玛丽·热拉尔,[比]易克萨维娜·罗日叶著.汪凌,周振平,译.为了学习的教科书:编写、评估、使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4.

[2]成尚荣.用好统编教材" 实现学科育人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8):8.

[3]刘启迪.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使用方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0,(12):25.

[4]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5.

猜你喜欢
中考复习问题解决初中道德与法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中考复习策略
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考试周刊(2016年48期)2016-06-29 07: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