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侠 祝慧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排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趋势。文章基于对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高校排球教学创新研究,分析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作用和当前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高校排球教学创新能够提高排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平台;高校排球教学;教学创新;数据驱动
排球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传统排球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机会有限、互动不足等。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引入,为排球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創设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实施精准化的教学评价等手段,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排球教学质量。
1 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作用
1.1 学习过程可跟踪可评估
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习进度、练习次数、成绩等,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科学评估。数字化教学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动化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数据驱动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2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类排球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图片、文献、案例等,从而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排球技巧和战术,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1.3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能,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式学习材料,如在线答题、实时讨论、视频会议等,使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平台所具有的自主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4 提高学生的排球技能水平,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进行排球技术和战术的模拟训练和实践操作,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数字化教学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比赛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技水平。此外,数字化教学平台还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比赛数据,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2 当前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排球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排球课变得单调乏味,缺乏活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导致学生在技能掌握和理论理解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2.2 教学内容不系统
当前高校排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值得商榷。由于缺乏整体的教学规划和设计,排球教学内容往往呈现出零散、不连贯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很难确保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排球技能和理论。同时,不系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了学习效果,降低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3 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然而,还有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上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不同高校和班级之间的教学质量产生巨大差距,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限制,使得排球教学难以突破传统框架,并且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与发展。
2.4 缺乏考核和评价机制
当前,许多高校在排球教学方面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一方面,考核方式单一,往往仅限于期末考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另一方面,考核标准不够明确,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难以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3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高校排球教学创新策略
3.1 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库
3.1.1 整合校内外优质排球教学资源
为了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排球教学资源。高校可以与排球教学机构、俱乐部等进行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训练方法、比赛录像等。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排球教学研讨会、培训课程等活动,以便获取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排球教学研究,编写排球教学教材和论文,为教学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原创内容。
3.1.2 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为了确保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高校应定期更新教学内容。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删除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关注排球行业的新闻、赛事等,及时了解排球技术、战术和规则的变化,引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便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
3.1.3 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视频和教程
为了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吸引力和实用性,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制作关于排球技术动作、战术运用等方面的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高校也可以制作有关排球训练方法、比赛策略等方面的教程,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排球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视频和教程的制作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2 创设互动式教学环境
3.2.1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排球教学应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如直播授课、录播课程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排球知识。同时,线下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训练、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排球教学效果。
3.2.2 搭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交流与合作的数字化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分享学习心得、经验技巧,还可以进行训练、比赛等。此外,数字化平台还可以举办一些与排球相关的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2.3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与答疑解惑
为了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实时互动与答疑解惑。通过在线问答、实时讨论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问题,并获得及时的解答和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训练计划、比赛安排等信息,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和执行,提高排球教学的质量。
3.3 实施个性化教学与评估
3.3.1 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为了提高排球教学的个性化水平,高校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目标应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可评估性,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可以提高排球教学的个性化水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3.2 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为了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高校应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实时查看学生的训练情况、比赛数据、学习成果等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加合适的训练内容和方法。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可以提高排球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3 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
为了提高排球教学的个性化水平,高校應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通过收集学生的训练数据、比赛数据、学习成果等信息,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3.4 加强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3.4.1 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高校应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培训。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学习最新的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培训还可以涵盖排球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训练方法、比赛策略等,以帮助教师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4.2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提高排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排球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3.4.3 搭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可以搭建一个专门的交流与合作的数字化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心得体会,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合作项目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数字化教学平台还可以举办一些与排球教学相关的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排球教学的质量。
4 结语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高校排球教学创新研究,为新时代高校排球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教师通过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管理,提升教学效果。总之,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高校排球教学创新研究,为我国高校排球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玉.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排球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7):158-159.
[2] 王杨. 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排球教学创新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9):175-176.
[3] 李雯. 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排球教学创新[J].新体育·运动与科技,2022(1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