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之间 山水共生

2024-05-25 12:12崔晓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物画水墨山水

王艺的水墨人物画,脱胎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又与当代新文人画所建立的世俗化、趣味性的审美表达和叙事逻辑拉开了距离。他以一种不断重构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不断地实验、创新,但他不去追逐成规的体系,也不去建构固定的模式,只是在笔墨之间、性情之中创造一些偶然,书写一些状态,实现对自我艺术面貌和审美表达的不断超越。

这样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表达,与他多元一体的创作实践和人生经历直接相关。从水墨人物画到油画,从版画到雕塑,从数字艺术到艺术设计,从大漆到丙烯,他的艺术创作从来不拘于技法的限制,也不囿于材料的窠臼;从经济学博士到美术学博士,从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的人生经历从来不限于固化的程式,也不停歇于已有的成就,而是一直在超越自我,重拾本心;从创作到教学,从自我表达到参与社会表现,他从来不泥于外在的形式,始终在探寻本心的情感内涵,也始终以艺术的方式书写着自我,感知着变迁,记录着时代。

不断打破成规形式、不断探索创新语言、不断实践多元材料与王艺审美的自觉表达和叙事语言的自觉创新直接相关。他在艺术创作的不断实验中,在人生角色的不断转换中,在表现方法的拓展建构中,逐渐实现了审美表达和审美建构的自觉性,也实现了在生命感悟、情感感知、生活感触、时代感想和社会感受之间的交融和生发,更实现了传统笔墨、意趣与现代审美、语言的转变和共生。因此,王艺的水墨人物画作品中虽然有调侃,有反讽,有思考,有批判,但是这些始终不是他画面描绘主题的核心,也不是他精神深处所要追寻的目的地。那些寂静中的安然、独处时的回首、苦闷后的释怀,以及那些不可预知的未来、生命中的偶然和不被预设而始终充满挑战的人生路程,才是他苦苦追寻的心灵栖息地,才是他历经千帆而始终保有一颗纯粹的童真之心的原因,亦如他在画面中一直使用的那些纯粹而饱满的色调,稍加调和,却能直观地呈现出自然且本真的色彩,也能准确地表达出生命本质的跃动,所以,他的画面传达出的情感始终是温暖的,是阳光的,是走过泥泞而始终心存感激的坦然与旷达。

然而这样淡然自若的艺术感知和审美表达却蕴含着较为自信和饱满的艺术体悟,那是一种在厚重积淀基础上的行云流水,也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细腻挽留,更是一种笔墨本体的独立和审美构建的自觉。因此,他的水墨人物画中,是阳光,是纯粹,是山水之间的人物。因为阳光,也因为纯粹,所以那些山山水水不是传统山水画构成中的树石搭配和空间容纳,而是一种超越真实存在状态的抽象化的块面山水,它们远远地、温柔地存在着,在线条构建中起起伏伏地游走着,在色彩填充里安安静静地栖息着,没有强势地压迫,也没有孤傲地挺拔,没有敞开胸怀地迎接,也没有山水相隔地拒绝,就那样等待着、静默着。这恰恰是王艺为他的水墨人物画建立的一种意象化的山水理念,也是他独特的山水精神的体现,实现了从山水比德到山水本体的独立,他将山水进一步从传统自然山水的概念和传统精神价值的概念中抽离出来,改变了传统山水的面貌,也改变了传统山水的情感承载维度。

这样的山水,就自然地开始从传统具象山水的真实性,向一种超越自然山水地理性、空间性和构成性的概念山水转变。因此,它可以不容纳世俗的隐逸,也不接纳休憩的过客,只是作为背景完整而独立地延绵着。其看似虚妄,却又不可忽略,始终坚韧而柔和地配合着;看似不可走进,却有着无边的包容性和延展性。

甚至在那些远远的山峦之间,在那些盘桓回转的小径之上,王艺还赋予山水自然绚烂的色彩。它们如阳光铺洒在大地之上,层层叠叠地包裹着裸露的山体。在光彩夺目中,王艺抽离了那个真实的山水自然,重构了山水自然的时空关系,使萦绕山石树木之间的时空关系,使那些拾级而上的台阶、那个孤独守望山顶的小亭、那些零星倚偎的树木,以及那些因色彩点染而闪耀明媚的山体,变成了一种理想、一个桃花源、一座矗立于世间而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它们均在色彩包裹中、在阳光照耀下站立并成为永恒。

恰恰因为有这样的山水之间,所以那些看似并没有走进山水之间的人物,那些看似与山水始终保持距离的前景中的人物,才得以建构一种既独立存在又相生相感的视觉审美效果和空间构成关系。如此一来,画面中的人物悠然地享受着独处时光,或三五好友相伴一处,总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状态存在着。他们游走于山水之间,却又与山水保持着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他们依赖于山水之间的清净自在,却又以“不看”的姿态去融入,去体悟,去参与,去表达。

是的,王艺水墨人物画中的人物多以“不看”的姿态呈现,不论是山前闲坐,还是结伴泛舟,不论是饮酒自乐,还是青山论道,“不看”的人物形象都在消解人物的个体存在特性,而试图建立一种无意识、无差别的人物精神属性。从形象表现到精神建构,从个性到共性,那些“不看”的人物,亦如那些隐去了地理属性和自然空间组合的山水,开始从具象的、真实的存在走向抽象的、意象的概念,又如那些远远存在着的概念化的山水意象,虽然消解了其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存在状态和精神价值,但它们完整了画面的整体空间,也完整了人物对自然的参与。画中的人物虽然多以“不看”的形象出现,却完整了那些超越真实自然山水而逐渐走向永恒的时空关系,也完整了那些由空间构成而延展出的主体情感承载和主体审美表达。山水和人物之间建立了一种从外在表现到内涵表达的呼应关系:山水倾听着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也回应着山水的默默守护,他们虽没有相依相偎,却足以慰藉那些遥遥相望的期许。

因此,我们从王艺水墨人物画中看到了泛舟湖上的那一抹惬意,看到了酒酣之后的逍遥,也看到了人去而船自漂泊的寂静,看到了缤纷多彩下的蜿蜒小径,看到了结伴问道途中的不问之问,还有许多不用去看,就已心领神会。

从对传统山水时空关系的超越,到对人物介入山水空间所形成的感知与表达维度的超越,其实王艺在他的水墨人物画中建立了一种畅神的精神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个体可以进入一种摒弃一切外物和杂念的绝对虚无的境界,精神与自然合一而达到个体身心极度愉悦、极度自由的境界。同时,王艺还对宗炳的“畅神说”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与转变,他将那些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自由纳入这片时空的永恒中,使其得以保留,得以成为一片净土,得以在张弛之间、在纵横交错之时、在徘徊踟蹰之际,去汲取,去回溯。或许这些山水和人物逐渐走向概念化和意象性表现的根本就是王艺内心始终追寻的一种精神的妥协状态,他不强求,也不刻意,就那样自然而然地成长着,生活着,感知着。因为懂得放手,所以更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笔者看懂了王艺画面中山水与人物之间的广阔空间,那是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那个辽阔的区域在承载传统审美表达的空间构成之外,更成了这些意象性的山水和人物进行对话、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空间场域。由此,这个空间超越了传统留白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开始转化成为一种裹挟着自渡价值的精神空间。那些超越时间而矗立成永恒的山体,那些参与空间表达而“不看”的人们,都在这片广袤的空间中凝思着,找寻着,介入着,也抽离着。也因为这片广袤的空间,那些逐渐走向无差别的人物形象,那些逐渐概念化的山水树石,也开始逐渐觉醒。虽然不去看,虽然游走于时空之外,虽然矗立成了永恒,但是它们仍然占据着这片空间。猶如那妥协的状态里,又怎会没有顽强的抗争;那看似静止的水面,却足以带来激流的力量;那默然守护的山水自然,却在时光变迁中始终亮丽着;那些不去看的姿态,却始终沉思着,不断地参与山水之间。那片广袤的空间,在偶然之间实现了山水与人的共生,为人们带来无限延展的精神场域。

作者简介:

崔晓蕾,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代美术思潮。

王艺,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兼职教授,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职工美术家协会顾问。

曾举办《调调Tiao/Diao——王艺2018研究展》《王艺2016研究展》《非常自我》等个展,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2017年获凤凰艺术年奖“最佳雕塑艺术奖”。出版有多部艺术类学术专著、文章等。

猜你喜欢
人物画水墨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水墨
一处山水一首诗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山水》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