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2024-05-24 06:29段凯军
村委主任 2024年4期
关键词:耕地保护协同发展

段凯军

摘要: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农村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空间,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過度的农业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排放等,导致了耕地资源的严重退化,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文章就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关系、互动机制及其在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耕地保护;生态振兴;协同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4-015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11     文章标识码:A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耕地保护与农村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活动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在于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看,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自然资本的流失,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包括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这些都是农民生计和民生福祉的基础。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乡村生态振兴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这涉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率,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包括恢复和增强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1]。因此,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旨在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建议。

1 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关系探讨

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耕地作为农业生产基础资源的直接价值上,更涉及其在维持农村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看,耕地提供了农作物生产这一基本的供给服务,涵盖了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合理的耕作方式、土壤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耕地保护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如增强土壤的水分调节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以黑龙江省的桦南县杨木林村为例,该村庄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的农业重点区域,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自然条件优越,但同样面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等问题。近年来,杨木林村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料的使用等保护性农业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有效维护了土壤健康和农田水体的清洁,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这些生态服务的提升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重要的自然资本和生态基础,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格局。

2 耕地保护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

2.1 耕地保护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耕地保护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维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稳定,对于保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健康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作物生长,增强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耕地作为特殊生态系统能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耕地保护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实行轮作和间作等农业管理措施,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作物本身的多样性及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非作物生物种类,如土壤微生物、昆虫、鸟类和其他野生动植物[3]。通过保持和增加这些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提高生态系统的抗逆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且耕地及其周边的植被带、田埂、水渠等可以形成自然的生态走廊,为野生动植物的迁徙和扩散提供路径,有助于维持区域内生物种群的基因流动和物种多样性。

2.3 耕地保护有助于保护农村水资源

耕地保护与农村水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在耕地保护过程中,采取的土壤保持和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覆盖、地表覆盖物的使用、耕作方式的调整等,能够有效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有利于降低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减缓地表水流速,增加地下水补给,对维护地区水循环平衡、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作用。而良好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还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耕作管理和有机耕作实践,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农田径流中营养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减少对下游水体的污染风险[4]。在此基础上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则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能够对农田排放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农村水环境的质量。

3 乡村生态振兴策略中的耕地保护

3.1 耕地保护在农村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耕地保护可以直接改善耕地本身的生态状况,促进整个农村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健康的土壤是农村生态恢复的基石,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影响到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通过实施有机耕作、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绿肥和农作物残茬还田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增强土壤的水分保持和营养循环功能,为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农村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5]。在从此基础上,通过实施作物轮作和间作、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建立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的农田边界带等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构建更为复杂和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多样性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种植过程中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还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为乡村生态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耕地保护对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

在耕地保护过程中,推广生态农业实践是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行有机耕作,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农业技术等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有助于构建低碳、循环、绿色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生态效率,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朝着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加,耕地保护和生态农业的实践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些基于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有助于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耕地保护对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3.3 耕地保护在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可以增强农村社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能力,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从而构建更加稳定的农村社会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实行土地轮作和休耕制度、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能够直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提升,能够激发农民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和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且耕地保护还能够促进农村社区内部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参与耕地保护项目,加强农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社区内部的团结协作,提升农村社区的凝聚力。而在耕地保护过程中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还需要社区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农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能够增强社区管理者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社区动员等方面的能力。

4 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协同发展机制

4.1 跨领域协调与整合策略

跨领域协调与整合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实现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从而为耕地保护和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支持平台。跨领域协调可以促进农业、环保、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避免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如农业部门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时,可以与水利部门合作,共享水资源管理的数据和技术,共同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灌溉策略,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农业活动对水体的污染。在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上,跨领域协调与整合可以通过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耕地保护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如结合环境科学、生态学、农业科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耕地保护措施对生態环境和农村经济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策略和乡村生态振兴计划。

4.2 绿色农业实践的推广

绿色农业实践的核心在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减少对化学输入品的依赖,保护和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从而在保障农业产出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和提升生态价值。绿色农业实践通过提高农业生态效率,直接促进了耕地的健康和生产力,包括采用有机耕作、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调控技术等方式,通过增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生物活性和多样性、改善农田水利条件等途径,促进了耕地的自然恢复力和生产潜力。这种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的农业实践能够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境能力,增加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从而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维护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同时绿色农业实践的推广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增值,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农民通过采用绿色农业实践,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促进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与绿色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3 生态补偿与激励机制

生态补偿与激励机制通过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提供经济激励,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耕地和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与发展。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确立“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为耕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如通过政府的直接支付、市场机制的引导或公私合作模式(PPP),为那些采取生态农业实践、减少化学输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友好行为的农户提供补偿,可以有效减轻这些行为带来的经济成本,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从而激励更多农户加入到耕地保护的行列中。生态激励机制则通过提供政策和市场优惠,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中。包括为参与生态农业、农村生态旅游、生态产品加工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贷款优惠、项目资助等政策支持,以及通过建立绿色产品认证、生态标签等市场机制,增强生态友好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其市场份额。

4.4 社区参与生态文化建设

社区参与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增强农村社区成员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耕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组织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规划、实施和监管等各个环节,农民能够直接为改善本地生态环境做出贡献,还能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参与过程有助于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构建起以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为共同目标的社区意识,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耕地保护和生态恢复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普及、文化活动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方式,弘扬与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和价值观,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文化的建设还包括传承和创新传统农耕文化,将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传统节庆中,使之成为农村社区文化的一部分。

5 结束语

文章深入探讨了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协同发展机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耕地保护与乡村生态振兴应当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协同促进的发展机制。这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进行优化,还需要农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推动耕地保护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刘社堂.基于乡村振兴的耕地保护及质量提升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4):23-26.

[2]卢石桓,周俊湘.乡村振兴环境下耕地保护的策略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3(17):9-12.

[3]连峰,黄英.乡村振兴视域下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完善路径[J].农业经济,2023(02):97-99.

[4]杨秀琴.乡村振兴中我国耕地利用问题的探讨[J].山西农经,2021(24):30-33.

[5]潘钰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3):30-32.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协同发展
新农村建设导向下耕地保护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