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的价值探究与优化策略

2024-05-24 05:57乔露
村委主任 2024年4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乡村旅游优化策略

乔露

摘要:通过产业链变现、跨界融合、智媒转化等手段,探索乡村旅游优化策略已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以休闲引领为核心吸引力的综合开发结构将成为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文章基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碳乡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为研究点,探究其文化价值,同时为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体育;优化策略;碳乡融合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4-012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812;D422.6;F327      文献标识码:A

“碳乡融合”是以乡村资源空间为载体,以促进政策、资金、管理、产业、效益五大板块融合为抓手,旨在实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目标,助力乡村实现能源转型、碳汇创收、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各地区经济建设的共识,各级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加强城乡融合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此同时,乡村也以其特有的生态与人文优势,成为加持旅游业的重要砝码。在此背景下,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创新型手段,一方面将乡村体育活动专业化、品牌化,从而有效地加以传承,另一方面促进乡村经济的新业态发展,以达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1 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的价值探究

1.1 提升身体素质,全民健身

民俗体育来源于民间生产生活中,是乡村特有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凝结且依附于乡村长久以来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尽管由于地域特征差异化,民俗体育具有不同的项目形式,但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和生活化的特征[1]。在地域性较强的乡村生活中,民俗体育顺应和满足了乡村民众对娱乐、健身、习俗、信仰等多种需求,以身体活动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借健身、娱乐、竞技、表演等体育形式和文化形态实现情感与现实的满足。正是这种强烈的诉求,民俗体育呈现出持久的感染力,以集体性、娱乐性、健身性、多样性等特征依附于民间生产生活中且持久地坚守与传承,被人们视为日常健身活动项目。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民众对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双重需求愈发强烈,对于健身的认知也更加科学化[2]。长期的休闲健身可以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减少医疗支出,推动健康乡村建设。基于此,民俗体育以明显的优势被民众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民俗体育健身项目在乡村中发展起来,呈现出鲜明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同时也以其文化性与生态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居住在城市的居民。

1.2 弘扬体育精神,教育教化

乡风文明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民俗体育既是体育文化,又是生活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3]。

所谓“以文化人”,即以“文化”教化,旨在以民俗体育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进而实现乡风文明的总要求。一方面,民俗体育的集体性决定了其受众范围,在参与过程中,民众需要具备强烈的团结协作意识与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而这正是民俗体育教育教化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民俗体育活动的地域性与竞技性促使民众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形成乡土情结与文化认同,进而辐射国家建设。

1.3 体悟生态乡村,娱乐健心

生态性是民俗體育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最为鲜明的特征,这一特征将民众的休闲运动视野从体育场馆转向绿水青山之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周末短途乡村旅游,感受乡村田园的宁静与美好,将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烦恼在乡村旅游的休闲运动中释放与排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呈现出双向互动的良好态势。

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一方面使得城市居民在浮躁喧嚣的闹市之外寻得一片可供娱乐与健身的休闲之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乡村居民在发展本土民俗体育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传承了乡土文化,又强化了专业技能,必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娱乐健心。

1.4 推动文化建设,传承民俗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民俗体育是体育文化与生活文化的共同体现,其振兴与传承满足了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观需求[4]。充分挖掘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与历史,激活乡土文化密码,从而唤醒农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恰恰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振兴与发展民俗体育,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实现民俗体育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心理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价值,形成品牌知名度与持久影响力。

2 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乡风民俗日渐淡化,民俗体育举步维艰

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体育形式,植根于农耕时代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在当下社会缺乏受众群体,尤为体现在青年群体中。一方面,民俗体育的乡土性使得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与之产生强烈的距离感,甚至从内心深处排斥这类体育活动。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快,青年人奔赴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渐渐失去了生存的沃土,以民俗为载体的体育项目也黯然失色,一些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更是无人继承与发展,民俗体育发展举步维艰。

2.2 观赏性大于参与性,乡村旅游缺乏持久性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崛起,人们愈发关注其内容的文化性与体验的愉悦性,更加关注乡村旅游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可事实是,乡村旅游现状并不乐观,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旅游并未实现文化生产力的转化,反而表现出形式趋同化、内容同质化的弊端,“千村一面”“空心化”“旅游化”的乡村发展同质化困局依旧频发。即便一些地区有意识地传承与发展,也未形成群体参与的规模,观赏性大于参与性,核心吸引力不强。

2.3 缺乏专业人才,创新性与专业性较低

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不够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专业人才短缺的瓶颈。现有工作人员由于视野局限、思路保守,无法为民俗体育发展打开全新的窗口,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受限。基于此,引进擅长体育与旅游的综合性专业创新人才尤为重要,既要求了解和掌握民俗体育的专业性发展,同时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专业性认知,这种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较为短缺。

3 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优化策略

3.1 三维度布局优化

3.1.1 拓展融合广度

2018年以来,乡村振兴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旅游、科教等领域,开始覆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加拓宽乡村旅游的融合广度,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围绕乡村风景名胜、地标建筑、景观带等设计发展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民俗体育项目,举办各类民俗体育竞技赛事等,促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以缓解,让更多的体育活动参与者走进乡村、宣传乡村,将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

民俗体育作为文化振兴的一部分,赋能乡村旅游必然会呈现出独有的本土化特点,使乡村旅游热度更加持久。当然打造特色民俗体育旅游,积极发展和创新体育旅游资源,需不断拓展融合广度,将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与红色旅游资源、民间文化、乡风民俗、农作物种植等结合起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的跨界融合广度,一方面传承、弘扬传统体育项目和各类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3.1.2 挖掘融合深度

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凝聚村庄人文内涵,通过培育现代体育休闲活动,助力本土经济发展。民俗体育产生于古老的民风民俗中,拥有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历史与积淀,有些显性直观地被开发利用推动经济发展,但仅仅是从经济层面衡量其价值,形式雷同、内容固化,忽略了其文化内涵,故而并不能以持久的竞争力。

我国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辽阔多元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乡村民俗体育的丰富多彩和千差万别,通过各类农耕农趣农味的民俗体育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活化乡村,使其更具生活气息和本土特色,推动了生态经济发展,打破“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局,打造理想与现实共赢的“富春山居图”。

3.1.3 提升融合精度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通过“大项目支撑,小项目扩张”的形式确定民俗体育发展定位,进而依托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对生态受到破坏的乡村旅游及时进行制止与修复,细化“生态宜居”评价指标。通过民俗体育“大项目”向“小项目”的经验和技术共享,“小项目”促进“大项目”的多样化,链接各类数智化平台,推动区域性合作升级,实现生态和谐与经济发展共赢。

当前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度较弱,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推广乡村特色民俗体育项目,凝练民族文化精髓,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特色品牌”,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经典、一村一品牌的效果。

3.2 人才优化策略

“碳乡融合”是目前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新型模式,其核心在人才,那么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理应立足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形成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建的人才圈层,以精准化、人本化、生态化、数智化为建设方向,定位文化建设与产业建设,实现经久不衰又融入乡土味、乡亲味和乡愁味的特色乡村发展。根据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的不同诉求与自身优势,因人制策,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供高质量方案。同时,借各类新媒体平台发挥其人才共建的独特优势,实现“归乡人”乐业、“新乡人”赋能、“原乡人”安居的共富乡村图景。

3.2.1 培根——激活原乡人,挖掘持久的文化记忆

原乡人作为民俗体育的守护者与追随者,最熟悉与了解家乡的各类民俗文化,并且具有长久且深厚的文化记忆,没有他们的参与,民俗体育就失去了生存的沃土,难以传承与发展,因而要最大力度激发原乡人的文化记忆。通过互动性与趣味性吸引更多原乡人参与,使全民运动经常化、生活化、终身化。积极号召其原乡人广泛参与到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旅游建设中,主动挖掘原乡人的故土情结与民俗体育潜力。部分原乡人对民俗体育了解但不精通,政府应提供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夯实其专业技能,扩宽就业渠道,帮助原乡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其以民俗体育为据点,产生自我认同、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依靠。

3.2.2 固本——留住歸乡人,呵护难以割舍的乡情

不同于原乡人的淡然,归乡人对家乡总是充满了浓浓的热爱与期许,如何让期许变为现实成为挽留归乡人的关键。比起原乡人,归乡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工作经验丰富、职业技能更为先进与科学,想方设法留住归乡人,能为乡村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归乡人因为对家乡充满无尽的眷恋从而回乡发展,地方政府要为其提供科学的前景规划和落地产业,以及在他乡所感受不到的乡土文化与人文关怀,而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旅游这一生态发展模式恰恰与其诉求不谋而合。以本土化的民俗体育活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在家乡落地生根。同时,鼓励引导归乡者争当乡村发展“领头雁”,将开阔的眼界见识、人脉资源用于故土的文化发展,反哺桑梓。

3.2.3 引流——培育新乡人,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旅游

培育新乡人,就必须有值得他们留下来的“亮点”,即文化的开发,民俗体育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性与深刻性。“新乡人”作为外来的客人,他们有技术、资源和市场,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将其转变成为民俗体育投资和发展的参与者、谋划者,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要使新乡人义无反顾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首先要使他们建立归属感,故而提供有利的定居落户方式一定是最有温度的“待客之道”,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解决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对于“新乡人”,特别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要加大培养力度,给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5]。

4 结束语

深入探究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大数字化传播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民俗体育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完善乡村基础建设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与水平;四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民俗体育内涵的挖掘,实现民俗体育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三维度布局,提升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深度,是当下民俗体育赋能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盘活乡村资源、拓展乡村消费空间、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新涛.陕西民俗体育开展现状与创新发展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06):23-24.

[2]李颖川.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3]王健.文化生态学视域下陕南地区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路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3):93-96+100.

[4]尤勇.陕西地域性文化背景下民俗体育项目的特征与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05):584-587.

[5]刘海洋.“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审视与实现路径[J].浙江体育科学,2022,44(03):28-34.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乡村旅游优化策略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桂西南地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