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坚持系统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集合党的领导力量、群众的主体力量、社会组织的支撑力量形成完整齐备的反贫困力量配置,彰显了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两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演变,逐步完善动态适配的反贫困工作布局,彰显了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动态性特征;基于中央部门统筹、省级部门负责、市县部门落实的责任划分搭建层级清晰的反贫困组织架构,彰显了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层次性特征;结合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发展包容的反贫困价值体系,彰显了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开放性特征。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2-0038-05
系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坚持系统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新时代,党以系统思维推动反贫困工作,逐步构建起完整齐备的反贫困力量配置、动态适配的反贫困工作布局、层级清晰的反贫困组织架构、发展包容的反贫困价值体系,充分彰显了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維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开放性特征,为消除绝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特征。系统不是内部各要素的机械组合,而是各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系统要素是否完整、要素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为提升反贫困整体合力,党不断扩大反贫困力量来源、优化反贫困力量间的关系,与贫困群众、社会组织有机联结形成了完整齐备的反贫困力量配置,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特征。
一方面,党着力提升反贫困力量配置的完整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最大限度拓展了反贫困力量来源。其中,党是反贫困的领导力量。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自身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1〕的先锋军,发动群众建立工会农会、进行经济斗争、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建立起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体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调整反贫困政策,从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到新时代精准扶贫,显著增强了反贫困目标的针对性和整体效能。贫困群众是反贫困的关键主体力量。反贫困的最终受益者是贫困群众,离开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贫困成效就难以持久巩固。社会组织是反贫困的重要支撑力量。企业和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人才、资金、物资、信息、技能、就业岗位等反贫困资源支持。由此,领导力量、主体力量与支撑力量各有侧重、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体化的反贫困力量配置。
另一方面,党着力增强反贫困力量配置的协调性。系统要素间关系协调是系统有序发展、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党高度重视各反贫困力量的科学配置和协同合作,不断强化领导地位,既大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又充分发挥各社会组织的扶贫资源优势,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类扶贫力量。党是贫困群众和各种社会扶贫力量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新时代反贫困斗争中,正是由于党对反贫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才能不断凝聚反贫困共识,推动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贫困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这一论断充分展现了党在新时代反贫困力量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党主动担负扶贫责任是反贫困的外部推力,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主动性则是反贫困的内生动力。党在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政策支持、资源投入的同时,“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3〕,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社会组织能缓解政府扶贫资源不足、给予贫困群众更多脱贫资源,在反贫困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贫困斗争,开展了省市县层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军队层面的定点扶贫,以及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志愿者层面的“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4〕。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动态性特征
系统虽彼此相对独立,但又作为子系统处于更高层次的系统之中,受更高层次系统内在规定性的影响产生新的变化,由此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反贫困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子系统。我们党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两位一体”向“五位一体”演变的内在逻辑,不断动态调整反贫困工作布局,最终形成了与“五位一体”相适应的反贫困工作布局,彰显了新时代党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动态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伴随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处于动态发展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系统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提出“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5〕的观点,表明“两位一体”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与此变化动态适应,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工作中,邓小平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6〕以此为指引,党着力“开展科教扶贫”〔7〕,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民脱贫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8〕,标志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与此变化动态适应,江泽民提出“把扶贫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科教发展、基层组织建设”〔9〕结合起来,对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作出部署安排。以此为指引,党将建强贫困村党支部作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实际困难,发动广大党员干部争当扶贫先锋模范,并对实绩突出的党员干部予以表彰或提拔。
2005年,胡锦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0〕与此变化动态适应,胡锦涛要求“把社会保障作为解決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11〕。以此为指引,党主导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负担;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切实保障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权利;推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此变化动态适应,新时代,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探索出生态工程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生态搬迁扶贫、生态劳务与就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等生态扶贫路径,强化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党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指引,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加大财政扶贫资金转移支付力度,提升了贫困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继续坚持以政治建设为指引,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拓展贫困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议事空间,依托先进理念、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提升了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继续坚持以文化建设为指引,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泛宣传奋斗脱贫的典型事迹,开办劳动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培训班,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精神动力和技能本领;继续坚持以社会建设为指引,着力解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重大问题,提升了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这五个方面动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高层次系统演变,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反贫困工作布局。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层次性特征
系统需要诸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保障系统工作流程的顺畅及应有功能的发挥。同时,诸要素在系统中占居不同地位、处于不同流程、发挥不同功能,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差异性的系统层次。新时代,党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基于党和政府严密的层级设置构建起由中央部门、省级部门、市县部门三个层次组成的反贫困组织架构,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层次性特征。
一方面,高层次系统管理着低层次系统,低层次系统向高层次系统负责。在我国的反贫困组织架构中,党中央和国务院处于最高层次,主要担负全国范围内统一领导和部署责任,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反贫困顶层设计,制定大政方针为地方部门创造工作条件,协调全局性重大问题和共性问题,监督反贫困领域重大事项,考核下一层次的省级部门反贫困工作。其中,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指引和推动反贫困全局工作向前发展。省级部门处于中间层次,由省级党委和政府组成,对本省、本地区反贫困工作负总责,根据中央部门的政策方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举措,根据反贫困目标任务推动下一层次部门展开具体工作。在之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报告扶贫脱贫年度进展情况,并接受中央纪检部门、国家审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监督。市县部门处于基础层次,由市级党委和政府、县级党委和政府组成,前者主要负责协调区域内跨县反贫困工作,监督帮扶项目实施及帮扶任务执行情况;后者承担反贫困主体责任,负责落实省级部门各项政策措施,指导乡、村实施具体反贫困行动。市委和市政府及县级党委和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向省委和省政府、市委和市政府签署脱贫责任书,报告扶贫脱贫年度进展情况,并接受相应的上级部门监督。各层次部门职责明确、监督衔接、职能联动,形成了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与监督反馈机制,保证了反贫困组织架构高效运转。
另一方面,虽然低层次系统的行动由高层次系统指挥,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层次系统可以对低层次系统的运行发出指令,规定其运行结果指向,但在指令实际执行过程中,低层次系统可根据自身特殊情况自主探索、灵活调整指令执行方式方法。其一,在反贫困帮扶机制方面,中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由市县乡落实主体责任。有的省根据当地党政部门人力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将以往“领导挂县、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调整为“领导挂县、部门包乡、干部驻村”,确保帮扶主体能切实履行责任。其二,在资金分配方面,中央要求建立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有的省在当地经济下行、财政严重困难的局面下,及时优化扶贫资金供给机制,压缩一般性开支和三公经费,统筹整合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只增不减。其三,在产业扶贫方面,中央要求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13〕。有的省发挥光照资源充足的优势,选择将光伏产业作为扶贫支柱项目。比如,青海省光伏扶贫受益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受益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的41.5%〔14〕。其四,社会保险扶贫方面,中央要求减轻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确保贫困人员保障待遇不降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有的省在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性实行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养老和防止返贫增加了新的社保支撑。这些低层次系统的自主性探索,增强了扶贫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完成高层次系统规定的反贫困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开放性特征
开放性也是系统的一大重要特性,系统在客观世界中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得以稳定存在并实现自身发展〔15〕。对于社会系统来说,其开放性“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制度设计者主动的价值选择”〔16〕。新时代反贫困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发展立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我国反贫困事业的价值追求,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价值引领,构建起发展包容的反贫困价值体系,彰显了新时代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的开放性特征。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反贫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反贫困价值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口号,也不是纯粹的思辨理论,而是要在各方面工作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人民”这一概念的实际范畴是评判反贫困价值体系开放性的重要依据。新时代党领导的反贫困工作面向全体人民,既保障绝对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又着力缩小贫困线以上群体的收入差距,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17〕。
一方面,党着力解决绝对贫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作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4〕,“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18〕,“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9〕等承诺;通过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保扶贫等工作,赋予绝对贫困群体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领域更多受益机会,保障绝对贫困群体的就业权利、受教育权利、社会保障权利,提升绝对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以包容性态度确保绝对贫困群体共享发展成果。这些承诺和工作展现了反贫困价值体系对绝对贫困群体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党对贫困线以上群体也作出了一系列共同富裕导向的制度安排。一是通过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强化兜底救助、帮扶低收入群体;二是通过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减轻税费负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宽收入来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保护合法致富、规范高收入群体。我们党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7〕、认可“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17〕的同时,也认识到由于市场波动、产业更替、自然环境及个人状况的变化,每位社会成员的经济状况并非一成不变,既存在低收入群体向中高收入群体的转变,也存在从中高收入群体滑入低收入群体的可能。因此,党兼顾低、中、高不同收入群体,作出以上包容性的共同富裕制度安排,展现了反贫困价值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开放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反贫困价值体系开放性的内在尺度,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其外在尺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国际层面的延伸与展开,凝结着对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从生产力与世界交往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人类历史必将走向世界历史,不但物质生产是世界性的,而且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将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20〕所以,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系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坚持“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1〕、“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22〕的发展观,在国际社会倡导“建立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格局”〔22〕,并首次提出以文明包容共存为前提、以文明包容发展为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循此指引,一方面党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引入国际减贫资源,接受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资金、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扶贫支持,“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扶贫理念与方式方法”〔23〕,促进自身发展、优化国内社会系统;另一方面又為国际社会积极贡献减贫力量,通过减免债务、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实施民生领域国家减贫合作项目等途径支持发展中国家减贫,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形式对外分享减贫经验,在开放包容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参与国际社会反贫困事业。中国式反贫困基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以包容性理念将中国减贫与国际减贫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反贫困价值体系对全人类的开放性。
当前,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党的反贫困系统思维得到了实践的充分检验。党领导的反贫困事业已进入治理相对贫困的新阶段,相对贫困的动态性、复杂性、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新时代反贫困任务更加艰巨,愈加需要党继续坚持系统思维,进一步统筹反贫困力量配置、完善反贫困工作布局、优化反贫困组织架构、践行反贫困价值体系,开辟人民美好生活和国际减贫合作新境界。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2:28.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6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18.
〔4〕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7〕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1999:23.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9〕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30):6-9.
〔10〕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9.
〔1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摘录〔J〕.老区建设,2011(23):8-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0-31.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3.
〔14〕史科路,张一翔,雷 庭,等.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对青海光伏扶贫项目的调研〔N〕.人民日报,2020-11-05(10).
〔15〕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24.
〔16〕张树华,王阳亮.制度、体制与机制: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分析〔J〕.管理世界,2022(01):107-117.
〔17〕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共产党员,2021(21):5-7.
〔18〕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06):1.
〔19〕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02).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21〕习近平.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22-11-05(02).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N〕.人民日报,2023-09-27(06).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21(08):12-28.
责任编辑 王亚峰
〔收稿日期〕 2024-03-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23VRC070)。
〔作者简介〕 王增剑(1986-),男,山东莱芜人,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