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培
一
每年正月十四的夜晚,四川南充都会举行一场别具特色的活动——“送蛴蟆”。“蛴蟆”在四川俗称“癞蛤蟆”“癞疙宝”,有送瘟神的意思,这个习俗在川东北地区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相传有三种由来。
第一种说法是清初春节期间,南充等地区的居民突然感染了一种罕见的疾病。恰巧有一位名叫王道灵的道士云游至此,他观察了一番后,指出这是西溪里的“蛴蟆”瘟神作祟。在道士的指引下,百姓们砍来竹子做成了“蛴蟆”灯,并点上蜡烛插到了西溪河边。结果,“蛴蟆”瘟神被赶走了,百姓们从此远离了病痛和瘟疫,这个习俗因此被传承下来。第二种说法是明末清初,张献忠屯兵北川,因为战争导致生灵涂炭,瘟疫也随之而来,一位道人用“送蛴蟆”的方式引导人们祈福避害,使得当地百姓得以生存下来。这个习俗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当地一种保民健康的民俗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川北人通过蛴蟆节“祈求蛤蟆多多,吃掉虫灾瘟神,保农业大丰收”,同时川北人在“蛴蟆节”这一天浩浩荡荡来到河边,将蛴蟆灯插入春泥,其原始意义当是祈求田地里多多生出蛤蟆,保佑赖以生存的农田丰收不闹虫灾。无论哪种说法,这个“送蛴蟆”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成为川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在正月十四的夜晚,当地的居民会制作各种“蛴蟆”灯,有的用竹子制作,有的用纸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然后,他们将“蛴蟆”灯插到西溪河边,或者投放至西溪河中任其漂流。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吟唱一些祈福的歌曲,希望借助“蛴蟆”灯的指引,驱散疾病和灾难,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二
川东北送蛴蟆习俗活动主要包括制作和送走蛴蟆灯、祭龙神和摇嫩竹这三项内容,民众通过这一习俗实现祭祀和狂欢的双重目的。
第一项活动是蛴蟆灯的制作和请送。在蛴蟆节来临的前几天,当地百姓就开始忙碌起来。为了制作蛴蟆灯,他们首先去砍一根和家里孩子身高差不多长的嫩竹,竹子采用的是当地的翠竹,制作蛴蟆灯的骨架。他们仔细挑选最好的竹节,敲破竹子,然后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竹条撑起来,一个完整的蛴蟆灯笼骨架就搭好了。接下来,在灯笼底部小碗内灌上煤油插上灯芯或者蜡烛。为了使蛴蟆灯更加生动形象,要留一个点灯的小洞口,并在里面放置蜡烛。同时,还要制作小一点的蛴蟆灯,方便孩子们提着玩耍。在制作蛴蟆灯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禁忌需要注意,那就是制作好的蛴蟆灯只能放在屋外,不能拿进屋里,人们相信将蛴蟆灯放在屋外,可以驱散疫病,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将“蛴蟆瘟”带进家里。
在正月十四晚7点到9点的这段时间,当地的百姓们开始举着制作精美的蛴蟆灯,中间或前面抬着巨大的蛴蟆模型,伴随着敲锣打鼓声,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蛴蟆队伍。人们边走边唱:“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儿公,蛴蟆儿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十四夜,送蛴蟆,送到你外婆那儿去吃酸醪糟。”独具特色的请送歌谣响彻夜空,宣告着他们对健康的祈求和祝福。队伍绵延数公里,既像一条火龙在夜色中游动,又像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在夜幕下流淌,壮观的场面和浓厚的氛围吸引了周围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于这一传统习俗的魅力。当送蛴蟆的队伍到达河边时,他们便将蛴蟆灯轻轻地插入泥土中,意味着已经将“蛴蟆瘟”驱赶到了河里。此时,人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希望这个习俗能够真的带来健康和平安。
整个过程结束后,人们带着满足和喜悦的心情回家,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健康和幸福。这一场景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对健康生活的呼唤,对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凝聚力和责任感的强调。
第二项活动是祭龙神,祈求龙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祭祀活动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祭拜龙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仪式。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异动物,被视为权力、吉祥的象征。因此,祭拜龙神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习俗的延续。在对龙神的祭祀仪式中,当地居民在街道中间摆上长长的供桌,居民们自愿摆放水果、鲜花、糕点等供品,这些供品不仅代表着人们对龙神的虔诚和尊敬,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内心活动。在祭龙神仪式过程中,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增加了仪式的喜庆氛围,也展示了人们对龙神的崇敬之情。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祭龙神的习俗仍然在川东北地区与当地送蛴蟆习俗交融,并且成为送蛴蟆习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项活动是小孩摇嫩竹,祈求长高。在请送蛴蟆灯前后,小孩子们会抱着嫩竹摇动。他们慢慢地摇动嫩竹,同时吟唱着民谣:“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这种吟唱方式不仅具有音乐性,而且富有节奏感,让小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并喜欢上这个活动。之所以会选择嫩竹是因为嫩竹代表着生命力和生长的力量,而小孩子们通过摇动嫩竹来传达他们对新生活和新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这个习俗的寓意非常深刻,嫩竹象征着新生和成长,而小孩子们通过摇动嫩竹来祈求自己能够像嫩竹一样茁壮成长。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和嫩竹一样高,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勇气。此外,这个习俗还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關爱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
“送蛴蟆”习俗的宗旨是驱除瘟疫、保民健康,这是这一传统习俗的核心价值。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正月有着“游百病”的传统,而“送蛴蟆”民俗正是这一传统习俗本地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一种体现。送蛴蟆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百姓对瘟疫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人们相信通过送走蛴蟆,可以驱散疫病,保佑家园。历经岁月传承至今的“送蛴蟆”活动,承载着民众的祈福与期盼,它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们对“送蛴蟆”的热爱并未减退。蛴蟆节的传统习俗提醒着人们珍惜健康,追求幸福。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如制作蛴蟆灯、游行送蛴蟆、祭拜龙神和摇嫩竹等,都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求,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驱散疫病,保佑家园,这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题图:被插到河边的蛴蟆灯)
——————————————————————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