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 卫灵
[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传承与创新”(2020KY-03)。
[作者简介]刘源,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00091;卫灵,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088。
[摘 要]刘少奇同志以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力打开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崭新局面,为捍卫世界和平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提出了重要的和平外交思想论断,并取得积极成果。刘少奇的和平外交思想不仅有力推动了新中国外交的开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前行,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他的战略格局、国际视野、真知灼见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执着追求,给予我们研究和应对新形势下的国际局势、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正确指引。
[关键词]刘少奇;世界和平;和平共处;外交思想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4)02-0001-07
刘少奇同志为新中国的政权建立和经济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实践中,“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1],建立了卓著功勋。从有关刘少奇的著作、回忆录、影视作品以及中央对刘少奇同志的历史评价中,人们能够了解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党建等领域的不懈奋斗历程与宝贵经验,然而在外交领域,刘少奇的理论创新与大胆实践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刘少奇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在开展我国外事工作、推进世界和平方面,砥砺前行,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积极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对做好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 刘少奇推进和平外交的重要理论贡献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正处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时期。由于东西方关系紧张,世界时时被战争阴云笼罩。列宁曾经对帝国主义做出深刻分析,论证了帝国主义本质意味着战争,阐释了帝国主义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毛泽东认为,随着美苏争霸的加剧,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上升,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在国际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刘少奇同志一如既往地为推动世界和平而努力。他指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努力。”[2]260对内,他践行以民为本的理念,为国强民富呕心沥血;对外,以团结合作为理念,为我国发展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进程中,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推进世界和平、开展新中国外交方面,刘少奇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反对新的战争危险,保卫世界和平
在实际工作中,刘少奇有着大量关于“反对新的战争危险,保卫世界和平”的论断。1949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这是一次秘密访问。刘少奇负责向斯大林介绍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情况,并争取苏联对中方给予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为了使斯大林能够全面了解建立新中国的设想,刘少奇提供给斯大林一份书面报告,他在报告中清晰阐述了新中国将采取的外交立场。刘少奇指出,我们今后的外交活动要依据几项原则,其中一项原则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站在一道,反对新的战争危险,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3]111960年,刘少奇在莫斯科公开演讲:“中国将永远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世界和平事业的胜利奋斗到底。”[4]320保卫世界和平,成为刘少奇在处理新中国外交事务中的基本遵循。为此,他敞开心胸表示,“凡是对于中国人民及世界和平民主有利者,我们都准备加以承认和继承,例如:联合国宪章、开罗宣言、中苏友好同盟条约①等。凡是对中国人民及世界和平民主不利者,我们都准备加以废除”[3]14。话语充分表达出刘少奇为了防止新的战争危险和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所持有的正义立场和宏大格局。
刘少奇认为,中苏友好是事关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于10月5日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刘少奇被推举为会长。他在大会上作报告时,再一次重申保卫世界和平问题。他认为,“中苏友好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和我们的建国工作也是分不开的”。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件大事,“便是要加强中苏友好,保卫世界和平”[3]89。在刘少奇看来,“中苏友好”不是简单的两国关系问题,而是与保卫世界和平息息相关。两个社会主义大国联手合作,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保障。因此,加强和稳定中苏友好,成为他在外事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即使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关系出现严重裂痕的情况下,刘少奇仍然努力协调局面,在中苏两党两国之间进行有原则的关系调整与磨合,推心置腹地向苏联人民表达“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理念,真诚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莫斯科参会的群众[5]194,为维护两国友好关系做出最大的努力。
(二) 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平等相待
新中国要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平等相待,在对外交往时,“我们认为不论大国小国,不论大民族小民族,都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而不要互相损害。这是中国的既定政策,是经得起考验的”[6]528。这是刘少奇同志的基本思想主张。刘少奇认为,只有真正平等相待的国家,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好关系;也只有这种友好关系,才能经得起考验。因此,我们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一方面,遵从友好、平等、互利原则;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1963年刘少奇密集出访东南亚国家,为中国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与各国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做了大量工作。他不辞劳苦,不畏特务暗杀的威胁[5]207,不断传递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的外交理念。1963年2月,刘少奇在出访柬埔寨时发表演讲,声明“同世界各国和平友好相处,同亚洲邻国通过谈判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争取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这是中国政府历来的真诚愿望”[7]345,清楚表达了同各国和平友好相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新中国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1966年访问阿富汗时刘少奇对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讲得更进一步:“我们特别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我们反对大国歧视和蔑视小国、欺壓小国。”理由是充分的,毋庸置疑:“世界问题只能由世界各国来共同决定,绝不容许少数大国来包办。”[8]657
令人感叹的是,刘少奇的论断在五十五年后,又一次在涉及阿富汗主权的问题上唱响。2021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召开的阿富汗问题会议上讲道:“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我们要在尊重阿富汗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前提下……让阿富汗各族人民自主掌握国家前途命运。”2023年年底,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表示,我们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与当年刘少奇的外事工作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抑制战争因素上升,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
国家的外事工作,需要在世界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揭示世界矛盾的本质内容,对世界形势走向做出正确判断。这在理论上、政策上,对确定和调整国家内政和外交关系关系重大。冷战时期,尽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严重影响着全球局势,但是世界大战始终没有发生。学习刘少奇著作,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少奇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世界大战的认识,他在1960年11月说道,现在“人民力量超过了反动力量,和平力量超过了战争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坚持不懈地斗争,“就一定能够制止帝国主义发动新的世界战争,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保卫住世界和平”。[4]308
邓小平曾于1985年表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9]127历史的足迹已经证明,刘少奇和邓小平的判断都是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再爆发世界大战,抓住和平时机发展经济,是国家明智的抉择。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刘少奇“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无法贯彻下去。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大战打不起来、世界和平能够得以维护的论断,成为把全党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国家经济建设上来的主要依据。
(四) 反帝反殖斗争意义重大,与世界和平息息相关
1963年4月18日,刘少奇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首府巴塘发表讲话,提出“当代两个伟大的历史潮流”的概念,这就是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反帝反殖与维护世界和平息息相关,争取民族独立,就是保卫世界和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主独立的斗争,是世界和平运动的极重要组成部分。”[7]417
刘少奇专门选择在4月中旬访问印尼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整整八年前,即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这是二战后亚非国家第一次自主召开的、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就有关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达成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刘少奇在访问中专门到访万隆,再次提到了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万隆精神”。刘少奇阐释了反帝反殖与世界和平运动的关系:“越是加强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就越能有效地捍卫世界和平。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道路,就是捍卫世界和平的道路。”[7]417“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和制造国际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为了有效地保卫世界和平,全世界人民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以铲除这两个祸害。”[7]423424反帝反殖斗争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将和亚洲、非洲、拉美各国人民一道维护民族独立、追求世界和平。这成为刘少奇捍卫世界和平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 刘少奇积极开展和平外交的务实行动
在新中国建立后,刘少奇同志在内政外交各个领域不断思考和探索。时任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他从维护国家主权、着眼国家建设的根本立场出发,在对外关系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 朋友愈多愈好,敌人愈少愈好
刘少奇同志在处理国内政治经济等事务时,一贯的思想就是争取更多的朋友,为革命和建设目标服务。在他看来,“朋友是愈多愈好,敌人则愈少愈好”[10]236。最大可能地争取外来支持,“这对我们的建设是必要的”。“中国有个成语:朋友不怕多,敌人不怕少,国家与国家之间应互相帮助,而不要互相损害。互相帮助总比互相损害好。这是我们对于国际关系的观念形态。”[6]528新中国根据这一观念制定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的努力方向。“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一切国家的无产阶级与人民民主力量都必须互相联合起来”,才能解决目前世界上的民族问题,即解放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11]28。中国人民曾经和發展中国家人民的历史遭遇十分相似,都受到过外来压迫和侵略,都反帝反殖、追求和平友好。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反帝反殖斗争如火如荼,我国所持立场是:“热烈欢呼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英勇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7]415刘少奇指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和平,都需要增进相互间经济文化关系和友好来往”[2]263。
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会议上讲到,我们已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许多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这个地区的和平”。在亚洲地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争取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同我们的所有邻国建立睦邻关系”。与邻国之间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加以解决。“我们同邻国发展和建立友好关系,既符合我国的利益,也符合我们邻国的利益。”[2]261262在非洲地区,中国积极援助中小国家,哪怕自己勒紧裤腰带,也努力为非洲兄弟修建铁路,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同发展中国家是站在一起的。中国由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让更多国家感受到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12]。
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专题阐释国际关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同欧洲的一些西方国家,也已经建立了正常关系。建立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2]262。他表示,我国愿意同所有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甚至也包括美国。尽管美国对我国采取敌视政策,但是“我国政府仍然努力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同美国的争端”。比如,为了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新中国曾一再建议举行中美外长会议。这说明,我们愿意敞开大门,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虽然,我们在这些方面遇到了许多人为的障碍,但是,我们的国际友人还是越来越多[2]263。
(二) 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解决边界问题
1960年年初,刘少奇会见缅甸总理奈温,并出席两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协定的签字仪式。中缅两国边界线长达二千多公里,在新中国建立时,遗留了有争议的地段。双方进行了多轮谈判,在互谅互让基础上,经反复协商后,最终和平解决,于1960年1月28日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两国边界正式划定。当缅甸总理吴努说,从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中国没有大国主義时,刘少奇高兴地说:“你这样讲我很高兴。”我们“还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要犯大国主义的错误”[6]542。这是新中国与邻国通过谈判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意义重大,为我国同其他国家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此后,我国与相邻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友好、务实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周边关系的稳定。中国与尼泊尔两国间的边界线有一千四百多公里,之前从未划定过。经过慎重商议,1961年10月5日,刘少奇与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又于1963年1月20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国王陛下政府关于两国边界议定书》,两国边界由此正式划定。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中国还分别与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国解决了复杂的边界问题,为国家对外关系打开了局面。和谐安周边,近邻胜远亲。刘少奇在1963年3月,给巴基斯坦总统发去贺电,表示:关于两国边界问题协定的签订,“为中巴友好睦邻关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它也是亚非国家间互不提出任何先决条件,而切实本着平等合作、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解决彼此间的问题的一个新范例,是对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个积极贡献”[7]382。
(三) 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
刘少奇同志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绳。他认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有必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1961年9月22日,刘少奇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中国建设好,保证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主权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即使将来中国实力强大了,“我们不但不会压迫英国人,就是对一些小国,对我们的邻国,比如缅甸、泰国、柬埔寨、尼泊尔、印度等,我们都要在互利的条件下,互相尊重主权,根据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友好关系。我们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并教育我们的后代永不侵略和压迫别的国家。”表达了中国对外政策的明确立场。
1966年3月,刘少奇首次访问巴基斯坦。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两国的友好关系,再次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性及其意义。尽管中巴两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不同,但却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事实证明,这种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8]651。
在国际舞台上,刘少奇坚持传播的理念就是,中国一贯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发展关系。早在1956年他在党的八大上作政治报告时,确立的国际关系准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认为“我们同邻国之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求得解决”[2]262。面对棘手的中印边界问题,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停火后,刘少奇始终坚信,可以并且应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7]346中国政府关于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即使在东西方两极格局对抗形势下,刘少奇也坚持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国家间关系,包括对西方大国。“我们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政策不排斥任何国家。对于美国,我们也同样具有同它和平共处的愿望。”[2]262 这一话语在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高呼“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年代说出,是具有震撼力的。刘少奇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在外事工作中反映得再透彻不过了。正因为如此,刘少奇积极促成了冷战格局下,中法两国的正式建交。他抓住1963年出访柬埔寨的机会,巧妙、用心地传递出愿意与法国友好的信息,仅仅在八个月后,中法两国便宣布建立外交关系[5]210。这对当时处于严峻国际环境中的中国,意义之重大自不必说,而对国际社会之影响,可谓一枚炸弹横空出世,给予大国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
三、 刘少奇和平外交思想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历史可以让人反思,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新中国的外交在艰难岁月走过,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的中国外交决策也是一种启迪。刘少奇指导新中国外交的真知灼见,给予我们研究和应对复杂棘手的对外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智慧的指引。
(一)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刘少奇关于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在五项原则基础上解决国家间问题的思想,都反映了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刘少奇在公开场合不断表达反对世界战争的立场和对世界和平的渴望。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不断挑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因素依然存在。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刘少奇发表讲话强调,要“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主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13]57。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经济建设举步维艰。1963年国内经济有所好转,刘少奇在接见瑞典新任驻华大使时说,“我们需要有几十年的和平时间。如果世界局势紧张了,或者发生了战争,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的建设就要停下来,因此我们希望和平。这是我们真正的心里话。我们希望长时期的和平,譬如说至少五十年”[6]572。刘少奇发自肺腑的一番话,说得真真切切。如今,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这么长时间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多么难能可贵。今天,我们仍是真诚地希望‘长时期的和平,刘少奇讲出的,依然是我们‘真正的心里话!”[5]218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14]在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乱象中,我们需要把握好刘少奇主张和平的思想。中国的强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几十年,或几个世纪的和平,有更长期的和平,那就更好了”[6]539。刘少奇当年的这番话可谓高瞻远瞩,为21世纪我国外事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反对的就是战争,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决不会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胁迫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14]。反观有的大国,冷战思维依然作祟,冷战后实行单边主义,频频陷入地区冲突之中。历史证明:和平的红利远远超过战争红利,在战争中,对抗的双方没有赢家。中国坚定地致力于和平发展,不同任何国家打热战、搞冷战,中国没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因,也不想卷入任何战争。
(二) 坚持国与国、党与党之间平等相待的原则
堅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是刘少奇在外事工作中不断强调的。中国人口多,地理面积大,但是“我们坚决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任何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外力的侵犯和干涉,相互提供的经济援助,不应该附带任何政治条件”[15]547。国家之间是这样,各党之间也要这样。刘少奇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批评苏联共产党的做法:“斯大林在世时,各国党之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不是兄弟关系,而是父子关系。名为兄弟,实为父子。实实在在的兄弟党关系,应是不论党大小,取得革命胜利与否,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队伍中平等的一员。”1956年10月,刘少奇对赫鲁晓夫坦率地讲:“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与国、党与党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原则,必须承认国与国、党与党之间的独立原则、平等原则。”[15]548兄弟党之间,“绝对不是一个党对另一个党发号施令,要求别人无条件服从,这是行不通的,也是十分有害的”[15]548。
刘少奇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关系的一贯原则,彰显了新中国自信、自立、亲和、包容的形象,该原则至今仍是我党、我国处理外事工作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讲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问题,强调“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16]168,并把这点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进入新时代,我国党和政府秉承中国老一代领导人的正确外交思路。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17]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坚持开放包容、公道正义、合作共赢的对外方针。
(三) 于复杂多变中,妥善处理大国关系
在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中,大国关系往往对世界格局走向产生深刻影响。大国关系一旦紧张,世界总体形势随之紧张,地区热点问题也随之突出;大国关系缓和,世界局势也趋于平稳。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是如此,阵营内部关系亦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曾率团出访莫斯科,出色地完成了我党赋予的重大使命。面对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他以求实且诚恳、果敢且谦逊的态度,向斯大林阐释了新中国的建设思路和方针政策,赢得这位共产国际运动领袖的高度赞扬,争取到苏联向新中国提供三亿美元低息贷款,派遣经济、军事技术专家等七个方面的援助。这些“对于即将呱呱坠地的新中国而言,都是无价之宝”[18]166,171。而当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两党出现重大分歧时,刘少奇于1960年再次前往苏联,为修复已经产生裂痕的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做了大量细致的外交工作。他的《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著名演讲,深深地打动在场的十万听众[5]194。这次访苏,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高兴地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刘少奇的归来,并且罕见地为刘少奇亲手拉开车门请他上车。刘少奇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看得很明白:这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关系,是关乎中国的发展稳定、世界和平的大问题。
冷战结束三十多年了,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也迅速扩大。可以说,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远远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此,有效应对外在的风险与挑战,处理好大国关系,比当年应是有了更多途径和措施。我们可以从刘少奇解决棘手大国关系的实践中,学习他应对复杂局面的宽广眼界和冷静头脑,妥善、智慧地处理好当前的中俄、中美以及中欧等关系。“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麻烦离不开大国合作。”[19]就中俄关系而言,“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同俄罗斯巩固和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关系,符合历史逻辑,是中方的战略抉择,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20]。就中美关系而言,两国也需要像六七十年前刘少奇所期盼的那样:和平共处,“这既是从50年中美关系历程中提炼出的经验,也是历史上大国冲突带来的启示,应该是中美共同努力的方向”[19]。中欧关系则“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尤其“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21]。
(四) 把握历史发展方向,认准时代潮流
刘少奇同志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时,始终高瞻远瞩,洞悉形势,在社会发展规律中,把握历史潮流,辨识世界走向,从而坚定信心,认准前进目标。他认为,历史发展的总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违背历史潮流的必定被历史潮流所淹没”[8]672。1966年4月,刘少奇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十年来,“亚、非、拉国家要取得独立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是继续前进的,它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不甘心完全从它们的势力范围撤退,还想保持它们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一时产生逆流是会有的,但总的历史发展趋势必然是亚、非、拉国家……获得完全的独立”[6]636。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在会见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时,多次表示:亚非人民保卫民族独立、反对侵略的斗争,最后是一定要胜利的。殖民主义者要想恢复殖民统治,是绝不可能的。亚非人民的最后胜利,是毫无疑问的[8]652,662!他语言阐释坚定,充满历史信心,因为他坚信,这是世界发展大势,是不可改变的总趋势。
历史证明,时代潮流是不可改变的,哪怕世界出现新的复杂多变因素。当世界出现全球化逆流时,习近平认为,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动向,不过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虽然“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22]。
人类进步方向不会因进程曲折而改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准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注释:
①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国民政府同苏联签订的。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订立后,此条约失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1-24(002).
[2]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一九四九年七月——一九五〇年三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60):第7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
[5]刘源.梦回千古 少奇永在:下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十一册(一九六二年一月——一九六三年十二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十二册(一九六四年一月——一九六七年一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11]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12]卫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3(1):37-44.
[13]周安平,李旭东,赵云芬编.新中国宪法的历程——问题、回应和文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习近平.汇聚两国人民力量 推进中美友好事业——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23-11-17(002)。
[15]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等.刘少奇大辞典[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7]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29(001)。
[18]刘源.梦回千古 少奇永在:上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9]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N].人民日报,2023-11-17(001).
[20]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23-3-22(001).
[21]开局之年,习近平的外交故事[N].人民日报,2023-12-28(001)。
[22]习近平.开历史倒车 企图堵别人的路 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EB/OL].(2022-06-23)[2024-01-05].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54807.
(责任编辑:人 可)
(校 对: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