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2024-05-23 08:30王小娣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4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融合

王小娣

摘要: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能更好地培养有根有魂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培根铸魂。文章从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 融合

引言:近年来,随着政府和各级部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推广,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契机,实现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语文与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以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载体,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广博,从中启迪学生对待生活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便于掌握语文知识,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感悟,提升其文化底蕴,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经典文言文篇目,它们讲述了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比如:传诵千年的诸葛亮所作《出师表》,我们每每读来都不禁为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气概潸然泪下。可是如果在教学时只是翻译课文,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生是体会不到这种情感的。教师必须融入很多历史典故,让学生立体地理解刘备、诸葛亮、刘禅三人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人物形象。比如:“三顾茅庐”时刘备的真诚,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时彼此的雄才大略和惺惺相惜;诸葛亮在《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和《空城计》中所展现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韬武略;刘禅“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的由来。这样一来,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也对传统文化中如何做人、爱国的内涵有了自己的理解。[1]

二、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或显性或隐形的传统文化。对于显性的内容,需要教师组织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挖掘,去体会,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头脑中。而隐性的内容,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从教材中发现其隐含的传统文化,再由点及面地挖掘出系统的知识和内涵。

以部編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的教学为例。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和”字的起源、含有“和”字的词语、关于“和”的故事;课上先让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再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探讨“和”的尺度,从而深入理解“和”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隐性传统文化内容很多,比如《鱼我所欲也》中为什么会把常见的“鱼”和珍贵的“熊掌”并用,来比喻“生”与“义”的重大抉择。那是因为在古代,尤其是北方,鱼非常稀少,是难得的美味。而且在我国,鱼文化经常出现在民俗艺术中,比如大年三十的鱼要留到年后吃,年画中常出现鱼等,这些都是取“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衣食有余的愿望。

三、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

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有很多方法。首先,开展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做月饼,也可以组织他们一起赏月,让学生切身体会古人的思念之情;还可以以“中秋的月亮”为关键词,让学生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其次,贴近生活,观察生活。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时,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给学生们讲讲二十四节气,让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到古人确定节气的大智慧。最后,观看视频资料,直观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由于其涉及到了戏曲文化中的生旦净丑,这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戏曲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这些角色及性格特点。[2]

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符合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契合初中生成长需要,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水平,在课堂上将二者有效融合,优化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引领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情怀、有理想的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任淑娟.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J].学苑教育,2017(18):41.

[2]解艳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2017(4):13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融合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融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