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

2024-05-23 16:34王倩倩赵坤郭帮
公关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系统论课程思政

王倩倩 赵坤 郭帮

摘要:系统论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考虑供给要素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多元化、职业性的时代特质,发挥好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主体协同效应。由于职业教育供给要素动力不足,职业教育供给要素共生程度低,三主体下的系统组织匮乏等因素,需要完善相关制度,提升三主体内部进化动力,提升政府、學校和企业协同程度,促进课程思政三主体共生共长。

关键词:系统论;课程思政;供给要素

引言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在打造高质量的社会人力资源及后续的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中,与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调节体系中有着特殊地位,处处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上升到类型教育层面职业教育,需要系统调配职业教育相关方即政府、学校和企业能够提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要素[1]。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研究体系中重塑职业教育供给侧要素,已然成为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并且要不断地挖掘与强化。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供给要素也要从主体多元,更加注重社会资源供给中深入审视系统论下的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主体,强化职业性的特殊,形成共生机制,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机制。

一、职业教育供给要素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供给要素动力不足,课程思政发展受限

政府作为承担职业教育要素配置的主要承担者没能优化配置资源,明确主体职责、环境及资源配置。企业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低。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囿于环境和资源有限等因素,造成浅尝辄止,内涵挖掘不深,实际效果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缺乏时代性,不仅不能体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层次,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2]

(二)课程全要素融合程度不高,协同效应有待提升

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进程中,政府和企业对自身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晰,在相关政策文件出台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参与度低,没有形成完善的三方参与机制,三方良性互动效应还未显现,未能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课程思政全要素流通,形成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当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主要以学校为评价为主体,体现政府和企业评价主体的话语体现不多见,如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未能进入学校评价体系的文本中[3]

(三)协调三方主体的组织系统匮乏,课程思政耦合机制需要强化

系统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形成长效机制,建设由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的系统组织,搭建互联互通沟通协调平台。当前,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主体合作机制的成果主要有职教集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然而,课程思政建设中并未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仍旧处于各自螺旋进化阶段,缺少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耦合机制。另一方面,专门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三方组织及内部架构尚未建立,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还是各自独立的生态系统,影响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盘棋[4]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供给要素的规定性与多元主体协同改革的必要性

(一)顺应类型教育新定位,助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求学生的认识习性和发展需求回应时代需求,体现出增加学生成人成才的获得感。在教育上进行供给侧改革,其时代内涵中把增强学生在新时代的胜任力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就成了应有之义。摒弃同质化倾向严重、与学生发展内生动力不匹配的线性教育推进方式,逐渐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专业、产业和就业的无缝融入,提升学生内生驱动的良好局面。职业教育在供给侧主体及育人要素的改造升级势必会构建其育人新格局,精准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5]

(二)符合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实践的现实需要

当前,由于人才培养在线性主体下评价指标的单一性,造成毕业生在职业性上的失衡,职业素质及技能迁移能力,岗位胜任力都缺乏后劲,不能满足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培养端与需求端“两张皮”的现象。

系统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打破了线性主体育人僵局,实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多场景育人、多层级评价体系的资源配置,重塑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上各育人要素间互联互通,形成动态育人机制。通过调配政府、学校和企业供给要素,实现专业、产业和就业一体化推进,深化多元主体育人协助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多场景和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共生关系,顺理成章地完成了拓展育人主体,环境和资源配置,形成了作为类型教育下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和新生态[6]

(三)对于校企双主体育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多元主体育人,解决了现实中存在的专业与产业、就业脱钩的问题,重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补齐了教育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短板,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解决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配置过程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实现学校、企业主体意识强,形成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还解决了毕业生过剩与企业人才缺口较大的供需矛盾,实现了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融合,这对于类型教育定位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三、 职业教育供给要素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

(一)职业教育供给要素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生成逻辑

1.课程思政实现了职业教育供给要素的融合,育人场景的多维转化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这个有力的抓手既强化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特质,又把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质凸显出来。课程思政可以把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中,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主体协同推进下的课程思政,既对育人要素进行了更加科学的布局,避免育人要素在专业、产业、就业循环体中层层弱化,又丰富了学校教育主体性,拓展了教育环境,实现教育场景的多维转换,丰富了教育资源,回应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职业性要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也得到了实现,学生的获得感在专业、产业、就业的全周期场景转化中得到了提升[7]

2.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有赖于主体间育人要素的协作创新

课程思政着眼于职业素养和养成教育课程理论建设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职业性伦理和价值内涵,引导学生从社会价值角度审视专业,驱动内生动力,形成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主体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育人要素的互联互通,辐射到了理论传授和社会实践,实现了专业、产业和就业一体化,把抽象的育人概念具象化到了学生、毕业生不同身份中,话语体系得到了更新,感染力和说服力大大增强,课程本身的教育性得到加强,与职业性相关的社会要素形成同构,互补效果明显。

3.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下教育主体、环境和资源在得到拓展的同时,育人内容体系中的社会背景,岗位职责等都成了价值极高的教育素材,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了更加透彻的领悟,学生的获得感得到增强。总而言之,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推进下的课程思政是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体中,变得更加有温度和力度。

(二)系统论视域下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策略

系统论视域下的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主体都具有很强的自我革命性,成为有机体中的主驱动力,形成协同治理模式。在这个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任何一方均可以产生育人的“扭矩”,传导给三方主体,辐射到专业、产业和就业的场景中,产生三方联动效应。

1.完善协同推进制度体系,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系统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打破了政府、企业、学校相互隔绝,自成一体,过度强调独立性的僵局,更多是彼此成就,各自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主体需要通过完善自身促进整体上升。

(1)明确职能定位,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必须强化政府的统筹职能。一方面,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政府必须把舵定向,制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细化学校、企业的职能定位,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首先,政府应成立党委领导下专职负责课程建设机构,设计建设大纲,列出所辖范围内服务于专业、产业和就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素清单,组织举行专项协调会,开展现场办公会,解决课程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开展回头看,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建设要素调配过程中,应当及时回应主体的诉求,组织三方共商共建,形成协调治理机制,确定典型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广运用,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依据和依托[8]

(2)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提升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要凸显职业性,注重发挥学校作用的同时,需要强化企业的参与度。通过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制度,把企业真正吸引到课程思政建设有机体中,可通过评选优秀课程思政企业导师、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表彰课程思政先进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学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注重科研突破,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到外化形式进行全方位考察和深入研究,为三方推进课程思政建設提供可行性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课程思政基本要求,结合三方职能及要素配置,提供具有时代性,符合实际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此外,学校要坚守育人初心和使命,合理选取三方共享的育人素材,融入各自的育人平台中,实现专业、产业和就业无缝衔接,学生愿意参与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力。

2.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有机统一体,实现育人元素互联互通

系统论为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指导,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提供了新的生态土壤。

(1)完善主体间合作机制,提升协同推进水平

政府在制定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时,要兼顾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充分听取学校的意见,考虑职业教育主体的外延,重视企业这个教育主体,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共商共建机制。学校和企业要转变思维,意识到自身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承担者的使命和职责,不仅是旁观者,积极参与文件出台的全过程,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由政府协调推进下的区域内产教融合共同体,分工负责,协同治理,共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统筹思政元素,搭建互联互通的思政资源平台

构建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平台,是形成政、校、企三方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基础。校园文化、校风校貌是课程思政素材的富矿,是具体和生动的,为企业导师提供了找到初心和使命的育人素材。企业提供具象化的岗位场景,具有很强对照作用,为新时代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育人素材,增强了针对性和学生的获得感。通过政府协调,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搭建了多元主体参与,多场景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建立健全协同推进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其主体、要素和媒介均发生了变化,需要更新评价体系,落实目标任务,激发三方主体和学生主动性。一方面,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作为评价指标的核心要素,保持育人初心和使命,另外一方面,应该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导师纳入评价主体中来,评价指标要兼顾教育性与职业性相统一,反映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后的实效。

结语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发挥着育人过程中“扣好第一粒扣子”作用,不但要提供产业、社会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出有社会贡献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是对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有力回应,通过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塑造出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类型教育人才,展现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担当。

本文系1.2023年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JGB2023020);2.2023年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职业教育特色小镇服务重点农业产业链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BZJ2023165);3.2022年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场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创新研究》(课题编号:ZJGB2022112);4.湖北省教育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五育并举下职业院校‘四段融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22GB26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锋.产教融合:深化与演化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13-16.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5]周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4):45-52.

[6]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7]杨海峰,黄陈,李艳艳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时代特征与路径选择[J].高教学刊,2018(06):57-59.

[8]谢志平,应建明.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03):6-10+28.

(作者单位:天门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系统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系统论视域下中国文化的断裂与重建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