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建设中国舞蹈之都的文化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4-05-23 15:52:15陶荷丽范巧
艺术评鉴 2024年3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融合创新民族文化

陶荷丽 范巧

【摘   要】贵阳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的“中国舞蹈之都”,近年来在舞蹈文化艺术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奠定贵州省舞蹈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推进了贵州全省舞蹈文化艺术事业的国际化进程。本文对贵阳建设中国舞蹈之都的文化基础、实现路径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试论以贵阳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多彩贵州舞蹈品牌文化艺术发展演进逻辑,指出加强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民族舞蹈创造基地建设、推动民族性原创舞蹈编演和增进对外合作交流等是推进贵阳舞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贵阳建设中国舞蹈之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贵州区域舞蹈文化繁荣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贵阳  中国舞蹈之都  舞蹈艺术  民族文化  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3-0055-06

舞蹈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球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中华文明的发展都与舞蹈文化艺术事业密切关联。舞蹈文化艺术事业在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區域性特点,代表性舞蹈文化艺术作品《多彩贵州风》《神秘夜郎谷》等具有贵州民俗风情的舞蹈,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成就,为贵州乃至中国舞蹈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贵阳舞蹈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在这片神秘土地上繁衍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历史上先民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祈福和祭祀祖先等,形式多种多样,局部区域展现方式不同,但异曲同工,起源之初的所有舞蹈都旨在传递情感、表达美好祝愿、祈祷和平安宁、期盼风调雨顺。从最初的简单动作展示逐步发展为祭祀舞、婚礼舞、丧葬舞、战争舞等多种主题的舞蹈形式,均在相应背景下具有特定时期独特的文化思想表达和意义寄托。随后,因文明交融和文化互鉴,贵阳区域性传统舞蹈逐渐融合周边各个民族的舞蹈优点,甚至逐步吸收来自全国各地或者国外其他区域的民族舞蹈礼仪习俗元素,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又体现包容创新的多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新舞蹈艺术风格。贵州典型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土家族、水族等多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逐步交叉融合,通过演绎民族传统习俗、表达情感交流和展示民族特色,成为贵阳原生舞蹈的重要文化基因,逐步形成多彩贵州舞蹈文化的底色。进入新时代,贵阳舞蹈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舞蹈作品创作和演出向世人展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贵州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兴旺发达的良好形象,成功向外界展示了贵州多彩的美丽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贵阳舞蹈艺术具备多民族交叉与现代都市融合发展的鲜明特点

贵阳是贵州的省会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聚居地和外来市民移居城市,其舞蹈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城市居民变迁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烙印。贵阳舞蹈文化的鲜明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贵阳舞蹈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元素。贵州省是西南山地多民族省区,贵阳市属于黔中腹地,是全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辖区及周边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白族、回族、满族、壮族等民族,在社会发展中这些民族的舞蹈风格和表达方式逐步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舞蹈表达形式。其次,贵阳舞蹈注重表现力展示和情感体现传达,贵阳舞蹈注重舞者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贵阳的舞蹈节目创作素材编辑多取材于贵阳本地的民族民间活动。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演技艺来表达内心情感,舞者与观众很容易具有情感共鸣。再次,贵阳舞蹈强调与音乐韵味的结合。舞蹈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贵阳舞蹈始终注重舞蹈与音乐的和谐统一,街头巷尾自编自演的民间舞蹈与最为简洁的敲打、弹唱音乐实现深度结合。最后,贵阳舞蹈注重延续传承和发展创新。贵阳舞蹈的特点和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风格上,更体现在其对于舞蹈艺术的推动和发展。贵阳当前舞蹈文化艺术的成就都是在之前一代代舞蹈艺术家工作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半个世纪以来贵阳舞蹈艺术文化发展传承创新独具风格

贵阳舞蹈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最有代表性的创新进步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区域经济繁荣和文化创新复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区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自古以来国内外皆如此。经历了数千年的民族谱系传承,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始终与民族兴衰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贵阳,其舞蹈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不断传承和创新,贵阳的舞蹈艺术在国内外逐渐享有盛誉。贵阳因其区域性特色和不间断的舞蹈历史而赶上国家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舞蹈文化百年来独特的韵味充分展现出来。

贵阳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始终是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的独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符号象征。舞蹈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创新,将传统舞蹈的精髓传承下来,并融入现代舞蹈创作中。这种传承不仅保留了贵阳传统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为现代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贵阳舞蹈的发扬在于创新与融合,在于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舞蹈技艺的加持融合互助。贵阳舞蹈的发展成就不仅在国内有所影响,在国际舞台上也取得了很好的声誉,逐步赢得世界的肯定。近些年本地舞蹈团体经常参加国内外的舞蹈比赛和交流活动,很多原生态的作品获得世界舞蹈人士的关注和肯定,这标志着贵阳舞蹈文化魅力和艺术水平正在走向世界,贵州舞蹈艺术工作者的精湛技艺和出色表演集合了贵州舞蹈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成果,融入世界舞蹈文化艺术的大格局,为贵阳舞蹈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贵阳舞蹈艺术文化资源取材源自民间情感贴近生活

在舞蹈文化艺术的大潮流中,每一个舞蹈作品创作都应该有其特定的取材,不少舞蹈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真实存在过的人和事。贵阳舞蹈文化总体上的特点是舞蹈作品创作灵感来自民俗生活。贵阳舞蹈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且贴近生活,体现在传统舞蹈、民族舞蹈、现代舞蹈及其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之中。源自民间且交叉融合的特点加速了舞蹈文化素材利用的大众普及性推广。贵阳注重舞蹈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通过举办各种培训展演活动和舞蹈文化艺术培训班,推动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丰富了贵阳的文化底蕴。贵阳拥有丰富的传统舞蹈类别,如乌当区的苗族花鼓舞与花棍舞、布依族红灯舞、花溪区的苗族猴鼓舞等,近些年在山地舞蹈方面独领风骚,都是因为取材贴近生活,慢慢铸就了国际品牌。这些传统舞蹈和现代舞的融合代表区域性民族文化创新,推动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山地艺术节、舞蹈新作品展演、民族舞蹈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或者演出活动,加强了区域民间元素的普及推广。

贵阳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资源,传统民间舞蹈较多,具备多样性、地方特色和情感表达的特点。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在贵阳均得到了展示和传承,如:苗族舞蹈、布依族舞蹈、侗族舞蹈、彝族舞蹈等,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舞姿、舞步和舞曲特点,展现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舞蹈文化的多样性,传承着贵州舞蹈的民族文化基因。贵阳传统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使得舞蹈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例如,贵阳的舞蹈作品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山水、花草、婚嫁、乡村民俗等在舞蹈作品中都有展现,这些元素使得舞蹈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区域特点。舞者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内心情感和思想,呈现喜悦或欢乐、悲伤或愤怒等情绪,然后舞者通过技巧展现和表演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众。舞蹈创造取材来自民间习俗,舞蹈文化表达民间情感体验,成为贵阳舞蹈艺术文化的基本标签。

四、建设中国舞蹈之都的贵阳实践探索和实施路径选择

把贵阳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舞蹈之都,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全民之力,建设好中国舞蹈之都,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交给贵阳这座城市的鲜活命题,是贵州省舞蹈家协会、贵阳市舞蹈家协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是全体贵阳舞蹈艺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贵阳市委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阳市舞蹈文化工作者团结一心,一代代舞蹈文化艺术工作者接续奋斗,共同努力,推动着建设中国舞蹈之都——贵阳这项伟大的事业前进,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本地区域性舞蹈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和优势,批判性引进消化吸收省内外甚至国际舞蹈文化事业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集成创新推动贵阳舞蹈文化繁荣,中国舞蹈之都贵阳的舞蹈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必将日新月异。

(一)建设中国舞蹈之都的贵阳实践具备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贵阳市舞蹈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区域属性。不少舞蹈作品都反映了贵阳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习俗。20世纪50年代,民族舞剧《蔓萝花》的创作标志着贵阳舞蹈文化事业的发展加速演进。21世纪初,“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赛事和“中国舞蹈之都”荣誉称号相继落户贵阳,舞蹈艺术深入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融入血脉灵魂。贵阳市文工团成立后,先后主导了《满江红》《囊萤夜读》《山林》等原创舞蹈作品在各大舞台精彩演出,《夜郎古歌》《黔韵》反映贵阳文化历史积淀的舞蹈作品相继问世,贵阳《苗族芦笙刀舞》《夜郎新传》《百年地戏是乡情》等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承载着贵阳这座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逐步在国家级的展演中获得奖项表彰。之后贵阳市舞蹈家协会成立,具有组织性行为的舞蹈艺术工作后,涌现了不少舞蹈艺术名家,他们结合贵阳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创作展演,集表演与编导、理论和教育于一体,推动了贵阳舞蹈事业的发展。步入新时代,贵阳舞蹈艺术发展坚持唱响主旋律和讴歌新时代,紧扣大国发展与改革开放,聚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等伟大主题,持续创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民族团结和睦的系列舞蹈新作品。比如“永远跟党走、舞心向党”主题展演,聚焦高校和文艺团体的舞蹈专业人才,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歌颂党的百年辉煌,表达舞蹈文艺工作者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经典原创民族舞蹈《花开时》《哚娓啊哚娓》《青春·风采》《追月人》《幸福垛垛垛》《在党旗下起舞》《激战困牛山》等优秀原创舞蹈作品,带领观众走进贵州,走进贵州发展新时代。近十年来,贵阳“周末大舞台、市民展风采——市民才艺大赛”连续举办,成为常态性的艺术展演活动,“群众舞蹈比赛”和“百姓健康舞大赛”深入街居社区,融入百姓生活。街区舞蹈艺术精彩纷呈,“黔茶飘香”“花溪之夏艺术节”“民族民间歌舞大联欢”“乌当区学生艺术节”“民俗民间艺术节”“阳明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都将舞蹈节目作为载体,舞蹈节、舞蹈周、舞蹈月、舞蹈季等贯穿全年,且年復一年,中国舞蹈之都的贵阳行动坚持数十年不间断。这个舞蹈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以及舞蹈大赛持续举办,为舞蹈创作、表演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奠定了贵阳舞蹈艺术发展建设中国舞蹈之都的文化根基。

贵阳舞蹈艺术展演层出不穷,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舞蹈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当地舞蹈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在贵州省贵阳市省市两级舞蹈家协会的领导下,贵阳积极发展舞蹈文化艺术产业,深入挖掘舞蹈商业价值,推动舞蹈行业的发展和推广。建设舞蹈艺术交流中心,提供专业的演出场地和设施,吸引更多舞蹈团体和艺术家来贵阳交流演出。举办舞蹈艺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促进舞蹈艺术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提升贵阳市的舞蹈艺术水平,也为其他地区的舞蹈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学习机会。贵阳大剧院现已常态化展演的《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是世界顶级的民族舞台巨著,专场演出亮相十个国家、数百个城市、数千个剧场,被纳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已然成为“全球最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逐渐成为外地游客组团式观演的保留旅游项目。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国家民委文宣司指导,贵阳市人民政府、花溪区人民政府承办了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作品《瑶鼓声声》《彝山魂》《恋傩》《苗乡团圆鼓》《斗牛场上》《苗女银秀》《太阳山》《山尖尖》《踩月亮》《山·灵》等入围,其中《太阳山》更以近满分的成绩获得群舞组金奖。由贵州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舞蹈作品《我从岜沙来》、花溪区文化馆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共同创作的《射背牌》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提名奖和十佳作品奖;贵州师范大学创作的舞蹈作品《月亮山》、黔南州都匀市文化馆创作的《铜鼓祭》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决赛;贵州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舞蹈作品《行走的芦苼》、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创作的《卉牛搏角》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决赛,其中《行走的芦苼》入选中国舞蹈家协会发布的第二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贵州省歌舞团创作的舞蹈作品《匠心》、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舞蹈作品《那山·那水·那人家》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决赛。近年打造的现代歌舞《最美是这里》提取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等民族元素,展现了贵州“文化千岛”的魅力传承,滋润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多姿的人文风采。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历经多年沉积打造,成为全国唯一“山地舞蹈艺术节”品牌,常年集聚全国舞蹈精英、省内外舞蹈团体参与其中。每年数万人次舞蹈演员与知名舞蹈家相约“爽爽贵阳”,来到“多彩贵州”,走进街道社区遇见乡村民俗回归大众,营造全民共舞、舞动全城的文化艺术热潮。融合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侗族等民族歌舞《最美是这里》《欢迎贵客来我家》展现了贵州民族音乐舞蹈之精华;历经百年传唱演绎的《好花红》情感色彩婉约细腻,情感表达既在乡村又在都市,演绎了山水间宁静柔美和布依族人民对恬淡生活的热爱;彝族歌舞《迎亲曲》展现彝族青年男女欢快相拥,歌舞传情;水族歌舞《相思》呈现水族姑娘马尾绣的情感和幸福;侗族歌舞《绿水青山》展现贵州自然山水之美,《蝉之歌》《侗族大歌》等融入贵州人民血脉情感的歌舞组合,随处可见的苗家敬酒、布依族篝火,勾勒出热情的贵州多民族同胞讴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美好画面。

(二)建设好中国舞蹈之都应该坚持走现代化和民族性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1.促进专业发展,加强舞蹈教育和培训,提升舞蹈人才素质

舞蹈教育是培养舞蹈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专业的舞蹈教育,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舞蹈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专门人才。贵阳应该通过加强舞蹈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提升区域舞蹈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应加大对舞蹈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专业机构和群众团体,确保能提供系统化的舞蹈教育课程,包括舞蹈基础知识、舞蹈技巧训练、舞蹈历史和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和创新发展。舞蹈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机构、相关单位和组织,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舞蹈教育专家来贵阳举办讲座和培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与国内外的舞蹈学院和艺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项目。通过与其他地区的舞蹈学院和团体合作,引进更多优秀的舞蹈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舞蹈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大专院校的舞蹈专业机构和社会舞蹈艺术团体派出教师和学生到其他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舞蹈水平。加大投入,与国内外舞蹈学院和团体进行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提升舞蹈艺术水平,为贵阳市成为中国舞蹈之都奠定必要的现代舞蹈专业发展基础。

2.通过建设原创舞蹈创作中心,编创原创民族舞蹈作品

通过建设民族元素的舞蹈创作中心,为舞蹈创作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推动原创舞蹈作品的产出和推广,进一步提升贵阳作为中国舞蹈之都的地位和影响力。建设民族舞蹈创作基地,重点建设专门的高原山地民族舞蹈创作基地,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设施,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编舞家、舞者和舞蹈团队到贵阳创造,结合贵州民族特点创作编排舞蹈作品。依托贵州山地民族舞蹈创作基地建设专业的排练场地、舞台和灯光设备研发平台,为舞蹈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具有贵州民族特点的原创舞蹈作品,支持原创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通过资助编舞家和舞者的创作费用,鼓励他们创作更多具有独特贵州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可以组织评审团队,定期评选优秀的民族性原创舞蹈作品展演汇报交流,提升原创民族舞蹈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另外,要加强舞蹈创作人才培养,利用好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在筑高校舞蹈學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与国内外知名的舞蹈学院、艺术院校合作,培养更多舞蹈创作人才。

3.积极举办国际舞蹈交流活动,提升其在国际舞蹈界的影响力

国际化是舞蹈之都水平提升的必然发展趋势。建设舞蹈之都应该注重国际性交流和合作,通过与国际舞蹈团体的合作和交流,贵阳市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舞蹈家和爱好者来到这里,共同探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通过举办国际舞蹈交流活动,扩大在国际舞蹈界的影响力。推动舞蹈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定期举办国际舞蹈节,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团体和艺术家共同参与。一方面,展示贵阳本土的民间舞蹈文化,让本地舞蹈艺术家与国际舞蹈界的精英们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与国际舞蹈学院或研究机构合作,促进交流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支撑舞蹈艺术持续创新和发展。通过举办国际舞蹈比赛和演出,吸引更多的国际舞蹈家和观众来到这里,展示自己在舞蹈艺术方面的民族特色、舞蹈基础和发展潜力,同时,提升贵阳在国际舞蹈界的声誉和地位。

五、结语

贵阳能够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中国舞蹈之都”这一荣誉称号,让贵阳自带舞蹈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荣誉光环,既是对贵阳市舞蹈文化艺术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肯定和褒奖,又是对未来贵阳在中国舞蹈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鞭策。贵阳市通过建设中国大数据之都,让数字经济助力贵阳发展插上腾飞翅膀,让贵阳勇立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创新的潮头,让贵阳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资源集聚区。贵阳市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六爽贵阳”宜居城市,使得这里成为避暑的天堂,成为全球人民夏季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同样可以期待,贵阳市作为中国舞蹈之都建设,经过全体舞蹈文化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必将让这座城市成为世界舞蹈文化艺术创新发展中国样板的策源地和新引擎。推动民族性、区域性和生态型舞蹈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逐步向好的大背景下,依托现代都市创新发展、国际国内充分交流互鉴的有利条件,贵阳舞蹈文化事业必将集大成,支撑中国舞蹈之都的建设和发展。十年前中国舞蹈艺术家协会授予贵阳“中国舞蹈之都”的美誉,驱动这个山地大省中心城市的舞蹈文化艺术梦想之旅。想必未来,贵阳市乃至贵州全省都会快马加鞭,沿着这条梦想之道大步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担当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涛.实施“大地之舞”计划 建设“中国舞蹈之都”[N].贵阳日报,2007-11-05(A01).

[2]甘瑜.贵州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04):56-58.

[3]许锐,董爽.探索实践与理论融合融通的舞蹈学科发展之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04):1-6.

[4]苏胜林,闫佳.贵州舞蹈的发展契机[J].北方音乐,2019(15):233-234+121.

[5]陈正府.贵州舞蹈之春缘何翩然而至——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观察[J].当代贵州,2007(23):26-27.

[6]范巧.贵阳舞蹈发展考略与现状思考[J].艺术评鉴,2023(14):75-80.

[7]尚行宇,孙惠楠.“荷花”芬芳再飘“中国舞蹈之都”[N].贵阳日报,2009-09-24(A01).

[8]周晓风,周静.共同挖掘贵州舞蹈文化资源[N].贵州日报,2005-11-04(008).

[9]郑荣荣.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J].艺术评鉴,2018(15):94-95.

[10]彭雅.贵阳舞蹈产业具有后发优势[N].贵阳日报,2007-11-07(A01).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融合创新民族文化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 17:35:58
《羚羊的外套》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艺术评鉴(2016年17期)2016-12-19 18:41:49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34:01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27:23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7:33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9:25:54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