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实践探索

2024-05-23 14:08杨洋
公关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

杨洋

摘要:海南黎族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旨在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课程思政;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黎族文化;融合策略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載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年轻一代的兴趣转变,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和消失的风险。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1]

一、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一)非遗文化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当前,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是非遗文化的活态载体,他们掌握了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知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承人已经步入了高龄阶段。非遗文化传承人老龄化不仅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长时间地投入到传承工作中,还意味着一旦他们离世,许多珍贵的技艺和知识可能会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年轻一代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普遍不高,很多人认为这些传统技艺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因此缺乏学习和传承的动力,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无疑给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非遗文化传承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支持,以此更好的对非遗文化细节进行保护。然而,目前许多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方案,往往只是简单地由老一辈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教学体系。师徒简单传承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保证技艺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不同地区的传承人在传承同一非遗项目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导致技艺的变异和失真,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和质量,也给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困难。

(三)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融合不够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许多非遗项目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更难以融入现代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方式也缺乏创新,往往只是简单地展示技艺和产品,缺乏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非遗文化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的宣传方式,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方式单一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托教育体系进行长期的培育和推广,目前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在非遗文化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非遗文化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和传统,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技艺和知识,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单一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限制了非遗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缺乏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学校和教育机构在非遗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加强非遗文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创新教育方式,是提升非遗文化传承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深度挖掘

(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价值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例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打柴舞等,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手工技能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2]。海南的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例如,海南的民间信仰和习俗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等观念,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道德观念。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分析这些非遗项目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资源挖掘

深入乡村山寨,了解非遗项目的演示和传承人的故事。通过与传承人深入交谈,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传承情况,感受传承人的技艺和智慧。同时,可以邀请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参与非遗项目的动手体验,挖掘教学资源。通过参与非遗项目的动手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黎族织锦、制陶技艺等非遗项目的动手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这些传统技艺。

挖掘非遗项目中的德育教学资源。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例如勤劳勇敢、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这些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将现代科技手段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非遗项目进行记录和保存,建立非遗文化数据库;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非遗文化的虚拟展览馆等。

(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分类

海南,蕴藏着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海南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充分发挥这些非遗文化在教学中的价值,可以将其细致地分为以下几类教学资源:

1.技艺类教学资源。在海南的非遗文化中,技艺类项目尤为丰富。例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这是一项世代相传的手艺,以其独特的织法和图案闻名于世。学生们可以通过亲手体验这一技艺,感受其中的精妙与魅力,培养自己的手工技能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制陶技艺也是海南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可以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陶器,体验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2.知识类教学资源。海南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都是知识类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学习,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海南的历史文化,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艺术鉴赏能力。例如,海南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海南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而海南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则可以让学生们领略到海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3.德育类教学资源。在海南的非遗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勤劳勇敢、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都是海南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德。通过挖掘和传播这些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海南人民的勤劳精神,培养自己的勤奋和毅力;通过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学生们也可以学会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4文化类教学资源。海南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节庆活动等非遗项目,是文化类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海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海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海南的传统节日庆典,了解海南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风情;通过学习和体验海南的传统手工艺品,学生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三、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

(一)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

结合海南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可以选择性地引入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介绍和教学。例如,海南的“琼剧”作为一种地方戏曲,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介绍琼剧的发展历程、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到海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需求,应有针对性地选取非遗项目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让他们了解海南非遗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对于高年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深入探讨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去。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工作室或表演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还可开展非遗文化的制作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了增强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将非遗文化的制作过程、表演形式等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可以通过播放非遗项目的纪录片或现场演出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还可以通过互动式的多媒体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制作过程,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3]

信息化时代,应借助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如非遗文化数据库、在线展览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通过網络资源的利用,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拓宽视野,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提供学习资源,在线平台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海南非遗文化的论坛或社交媒体群组,让学生在这里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实践经验、讨论相关话题。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首先,与海南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例如,针对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这一非遗项目,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邀请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建立纺染织绣技艺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中,学生可直接接触到传统的纺线机、染缸和织布机,亲手体验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通过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技艺,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以海南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创新设计大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非遗文化知识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在思政实践教学中,通过比赛和展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新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海南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

最后,思政实践教学应发挥德育作用,可以将思政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社区推广和传承活动中去,如为当地居民举办非遗文化讲座、表演非遗项目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推动非遗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确保非遗文化在思政课程中有效传播的关键。首先,引进专业人才。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招聘具有非遗文化研究背景或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富有经验的教师具备深厚学术背景,能为思政课程带来新鲜的教学视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专业人才的加入,推动思政课程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对于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应组织专门的培训活动,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或领域专家进行授课,让教师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和传承价值。同时,除了培训和指导,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分享会或研讨会,让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非遗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最佳方式。通过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还能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推动思政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最后,为了激励教师更积极地投身于非遗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设立非遗文化教学奖励,表彰在非遗文化教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还可以为教师提供非遗文化研究项目的资助,鼓励他们在非遗文化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通过深入挖掘海南黎族文化中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伟.思政教育在高校非遗课程中的渗透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9-10.

[2]王德炎.地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0):26-29,41.

[3]马静.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与手工融合的探索实践[J].大众文艺.2021,(09):168-170.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