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大本曲”的叙事传统与范式转换

2024-05-23 08:39:40房祥云唐凯瑞
艺术评鉴 2024年3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传承与创新白族

房祥云 唐凯瑞

【摘   要】 “大本曲”作为大理白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环洱海地区具有标识性的声音符号,标志着一方民众集体创造的精神结晶、更是大理白族集体性的情感记忆。本文拟以环洱海白族“大本曲”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对环洱海白族传统“大本曲”的历史逻辑、传承方式、展演特征等构成宏观认知,了解“大本曲”当下活态传承现状,以及对如何实现其创新性的转换,以适应现代社会审美需求进行思考。

【关键词】白族  “大本曲”  声音符号  集体记忆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3-0049-06

“大本曲”是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地区一种特有的说唱艺术,是白族文化系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事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少数民族曲艺研究本身的薄弱性、语言的隔阂、受关注的程度不够等原因,“大本曲”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当前社会音乐审美流行化的冲击,植根于民间的众多音乐事象淡出都市民众的视野,但在这种背景下,洱海周边白族的民俗活动依旧存活于民众日常生活中,成为当地文化重要的符号标识。

“大本曲”作为传统的民间音乐现象,如何在现代社会既保留文化基质、更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即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成为一方水土中民众精神表达重要的标识,使其在表现方式、传播途径、传播空间的创新性发展中,成为推动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促进地方绿色GDP增长的重要物象。

一、环洱海白族“大本曲”的历史渊源

白族“大本曲”这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曲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有120多部中长篇曲目,“三腔九板十八调”的音乐唱腔和一代又一代难以数计的、遍及各村寨的艺人队伍曲种。其曲艺特征和演唱形式、演唱水平、受群众欢迎的程度等都不低于那些全国出名的说唱式汉族曲种。白族有句谚语“不放盐巴的菜肴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过不成。”可见,该曲种在白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大本曲”的起源及产生

至于“大本曲”起源于何时,目前也尚无定论,也无更多的文字依据以供探讨。但从总体来看,“大本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是共识。“大本曲”初步形成后,经过上千年的逐步完善,不断发展。期间,一是大量吸收了白族民间音乐及部分汉族民歌,丰富了唱腔,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浓郁民族特色并符合说唱曲艺要求的“大本曲”音乐“三腔、九板、十八调”;二是广泛获取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创作或改编了一大批反映白族人民生产、生活、斗争、民俗风情、思想情感、历史文化的长篇和中、短篇曲目;三是大量吸收、借鉴汉族戏剧、曲艺、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和表现形式,形成一大批与汉族文学、戏剧、曲艺基本相同,但又经过改编、成为白族的长篇及中、短篇曲目。到明清时期,“大本曲”已经十分兴盛,且有着丰富的音乐唱腔,众多的演唱曲目形成了所谓的“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

(二)“大本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发展

“大本曲”虽然有着众多的曲目、唱本和难以数计的艺人,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十分兴旺,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社会的偏见,“大本曲”的演唱被视为“高台叫化”,大本曲艺人处于社会底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曲种的繁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本曲”演唱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大本曲”获得了长足的繁荣和发展。在曲目创作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新创作的作品有上千个。其中,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新编历史题材和改编汉族文学作品等。

著名“大本曲”艺人杨汉、黑明星、杨益、李明璋等,为“大本曲”的繁荣发展作出十分突出的贡献。据海东腔创始人李明璋之女李丽介绍:“我的父亲李明璋在50年代参军复员之后就开始演唱‘大本曲,他自己创作并演唱。那时候他一唱就是一天,很受别人欢迎。”①李明璋以白族优秀神话故事为材料创作的曲本受到各方人士赞赏,在演唱方面,他大量吸收白族民歌,把它纳入大本曲的曲目中,丰富了“大本曲”音乐,他综合南腔北腔,创立海东腔,给大本曲的演唱注入新的理念。

(三)“大本曲”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从事“大本曲”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行政管理、组织工作的人眼界更开,思想更解放,使得大本曲的创作和表演更为灵活多样,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此时,“大本曲”进入一个更大的繁荣发展时期。

在曲目创作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大量移植、改编汉族文学、戏曲等文艺作品,而是直接取材于白族人民的生活,直接反映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使这一曲种更加“白族化”。

二、环洱海白族“大本曲”的叙事传统

环洱海白族“大本曲”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它不仅是白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白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和传承方式。白族“大本曲”反映了白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大本曲”的曲目往往取材于白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英雄传说和民间故事,通过说唱的形式,生动再现白族社会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道德观念,这使得“大本曲”成为研究白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白族社会的真实面貌。

(一)传统叙事内容: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

白族“大本曲”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统叙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也深刻地反映了白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历史故事方面,“大本曲”往往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进行演绎。这些故事既有关于白族古代王朝的更迭与兴衰,又有关于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通过说唱的方式,“大本曲”将这些历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故事不僅增强了白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而且为“大本曲”赋予深厚的历史底蕴。

民间传说方面,“大本曲”同样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传说往往与白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大本曲”的曲本多数由汉族历史故事和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移植而成,其中不乏丰富的神话传说内容。这些神话传说通过“大本曲”演绎,得以流传至今,为白族文化注入深厚的神话色彩。比如《火烧磨坊》《鹿角庄》《白蛇传》《望夫云》等神话传说曲本,都以其独特的情节和寓意吸引了无数听众。关于神话人物的传说,讲述了白族人民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关于山水风光的传说,则描绘了白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这些民间传说不仅深化了白族的文化内涵,也为“大本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大本曲”通过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叙事,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观众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也可以领略到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大本曲”也通过这些叙事内容,传承和弘扬了白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丰富多彩的白族“大本曲”的传统叙事内容,既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又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叙事内容不仅深化了白族的文化内涵,也为“大本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叙事形式:说唱结合与“三腔九板十八调”

白族“大本曲”的传统叙事形式独具特色,融合说唱艺术与音乐元素,形成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这种叙事形式不仅充分展示了白族“大本曲”的艺术魅力,而且体现了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说唱结合是白族“大本曲”表演时的重要特点。“大本曲”的表演者通过说唱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吟浅唱,用富有韵律的语调讲述着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种说唱结合的形式,使得“大本曲”的叙事更加生动有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共鸣。

由于白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大本曲”的传承除了靠“口传心授”外,还借用汉字进行记录。加之白族与汉族交往密切,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因此,白族“大本曲”语言及唱本有著自己本民族特色。曲目和段子用汉字进行记录,包括汉字表音,汉字表意等方式,形成所谓“半白半汉”“汉字白语”的语言文学形式。唱腔方面,“大本曲”音乐素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之分,既包含大本曲音乐的内容和数量,又包含大本曲音乐的流派、形式和用途。

大本曲音乐的“三腔”是指南腔、北腔、海东腔,以大理古城为中心,古城以南称为“南腔”,代表人物是被誉为“苍洱曲艺第一人”的杨汉先生,南腔主要以委婉细腻著称。古城以北称为“北腔”,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白云峰下画眉鸟”的黑明星,北腔主要以粗犷昂扬著称。而海东腔指的是与洱海隔海相望海东片区的唱腔,代表人物是李明璋,海东腔主要是综合南腔与北腔的演唱风格而自成一派的唱腔。“九板”是指“大本曲”最基本的唱腔,用它们配置各种唱词,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抒发不同的情感。“十八调”是指“大本曲”的辅助性音乐,一般不作主要腔调用,仅在一些特定的情节和人物中使用,其唱词也相对固定,是“大本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大本曲”的唱腔中,到处都可以发现衬腔,即由衬词构成的乐句、乐节或音符。这些衬词的大量运用,既使其增加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使之与全国其他说唱曲艺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

(三)传统叙事特色:宗教色彩与民族风情

“大本曲”的叙事内容常常融入浓厚的宗教色彩。白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大本曲”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思想影响。在“大本曲”的叙事中,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传说,都常常带有宗教元素和象征意义。这些宗教元素不仅丰富了叙事内容,也为“大本曲”增添了神秘而庄严的氛围。通过“大本曲”的演唱,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敬畏,以及宗教思想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在白族人的心目中,本主是村寨的保护神,能够庇佑村民的平安和丰收。在“大本曲”的演唱中,会有对本主的颂扬和祭祀的曲本。通过歌唱的方式,将本主的传说和故事传颂开来,使得村民们对本主的信仰更加坚定和深厚。

“大本曲”的演唱特色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白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民族文化的民族,“大本曲”作为其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自然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大本曲的演唱中,人们可以听到白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赞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族元素不仅使得大本曲的叙事更加生动有趣,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白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环洱海白族“大本曲”叙事范式的转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交融,“大本曲”的叙事范式也在逐渐发生转换。这种转换既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变迁、文化交融等,又受到内部因素的驱动,如:艺术创新、观众需求等。

(一)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会变迁与文化交融

社会变迁对于环洱海白族“大本曲”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变迁不仅改变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大本曲”的创作、表演和传播方式。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白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所取代,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这种变化使得“大本曲”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渔猎等题材,而是更多地反映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价值观念。

社会变迁也提供了更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机会。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白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大本曲”也逐渐走出洱海周边,被更多人所知。这种文化交流使得“大本曲”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社会变迁也给“大本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大本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大本曲”的传承者需要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文化交融方面,白族“大本曲”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历史上,白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汉族的诗词、歌曲等艺术形式对白族“大本曲”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本曲”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大本曲”的歌词往往采用汉族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所以更加优美动人。白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为“大本曲”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意。在洱海周边,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白族人民在与这些民族的交往中,不仅学习他们的歌舞、音乐等艺术形式,而且将其融入“大本曲”的创作中。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使得“大本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

(二)内部因素的驱动:艺术创新与观众需求

环洱海白族“大本曲”的内部驱动因素中,艺术创新与观众需求是两大核心力量,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其发展与演变。“大本曲”的传承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包括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以及社会传承等方式,他们将口头传承与曲本传承相结合,由此,“大本曲”保持良好的发展路径。

随着大理这座旅游城市的快速发展,加之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了满足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大本曲”的传承也走上了创新之路,主要有以下几种创新方式。

1.曲本内容上的创新

“大本曲”艺人多数生长在民间,半职业化艺人的身份使他們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据李丽老师讲述,当地政府为“大本曲”的传承发展加大了宣传力度,在2023年初,为宣讲“二十大”而创编的“大本曲”,邀请张亮山老师②填词,由李丽老师及赵政忠老师进行展演。

这种新观念、新路子的创作方式在展演中使人耳目一新,并且赢得一致好评,以“二十大”为主题创编的“大本曲”展演除了有娱乐作用外,唱词还凸显了现实意味,能够适应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

2.表演环境上的创新

“大本曲”过去演出时一般都要搭建高台,表演者与观众互动营造热闹的氛围。而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多元化的媒介渗透民众生活,“大本曲”表演者的表演环境已不再局限于“线下”,“线上”也可以观看到各种演出,通过短视频平台,为“大本曲”的展演提供“虚拟舞台”,表演者使用手机便可以录制、剪辑演出视频,这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白族,关注“大本曲”这种曲艺,为“大本曲”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环洱海白族“大本曲”范式转换的意义与价值

环洱海白族“大本曲”范式转换对白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可以说体现在多个层面。它不仅能够推动“大本曲”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而且能够加快白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助力于文化交流传播。

(一)对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创编的“大本曲”为其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传统的白族“大本曲”虽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和形式也可能逐渐与现代观众产生距离。通过新创编,“大本曲”得以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吸收新的元素和观念,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更新和升级。这不仅使得“大本曲”更具吸引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新创编的“大本曲”有助于加快白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白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又能够使其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本曲”新创编曲目的成功实践,为白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表明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不矛盾,相反,通过创新和变革,传统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另外,新创编的“大本曲”还促进了白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本曲”出现新创编曲目之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它更容易被其他民族所理解和接受,这不仅有助于白族文化走出大理、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也为其他民族了解和学习白族文化提供便利。通过“大本曲”这一载体,白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得以更好地展现和传播。

(二)对现代文艺创作的启示

环洱海白族“大本曲”新创编的曲目给现代文艺创作带来深刻的启示。这些曲目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而且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独特的思考。

首先,新创编的曲目在题材上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热点和人们的情感需求。启示了人们应该关注现代文艺创作的现实。通过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人物,能够创作出更加真实、生动、有感染力的作品。

其次,新创编的曲目在表现手法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了白族“大本曲”原有的韵味和特色,又加入了现代音乐等艺术形式,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启示人们应该注重文艺创作中的创新,敢于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能够打破传统束缚,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最后,新创编的曲目还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现人性光辉等方式,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力量。启示人们应该注重文艺创作的情感表达,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通过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能够创作出更加感人、深刻的作品,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环洱海白族“大本曲”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受到一定的压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有所减少,这对白族“大本曲”的传承形成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推进,白族“大本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面临着与现代文化融合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白族“大本曲”,相关部门和组织应该对“大本曲”的传承和发展制定相关措施。首先,应该结合相关时政创编新的曲本,再由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白族“大本曲”的宣传工作,为其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其次,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年轻人对白族“大本曲”的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白族“大本曲”的学习和传承中;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如抖音、快手等软件平台,扩大白族“大本曲”的传播范围,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对“大本曲”叙事传统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其范式转换的探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艺术魅力。同时,也应该积极关注“大本曲”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让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杨定康,杨应康.大理白族散记[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5]董秀团.白族大本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杨曦帆.文化的生命力——白族民间音乐传承个案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4):24-34+4.

[7]董秀团.云南大理白族地区大本曲的流播与传承[J].民族文学研究,2006(03):102-108.

[8]董秀团.白族大本曲生存机制试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01):88-92.

[9]伍国栋,杨曦帆.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J].艺术学研究,2010(01):214-229.

[10]杨汝芬.大理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及保护传承[J].民族音乐,2018(01):30-31.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2023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白族“大本曲”的叙事传统与范式转换,项目编号:2023Y0838。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传承与创新白族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文化(2017年6期)2017-07-31 22:06:55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9:54:43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59:03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5:23
湘西土家织锦元素在现代服饰中运用与创新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27:02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23:59
深陷媒介景观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
白族敬酒歌
民族音乐(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新闻世界(2016年7期)2016-08-23 08: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