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 陈燕琳 张玉睿
小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其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除本学科天然具有的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思维能力等作用,嵌入相关德育思维,部分补充并强化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功能,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是一个值得多思考并实践的议题。
一、遵循课程理念,确定德育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在落实课程目标各学段要求过程中,应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特点,遵循以文教人、以文化人的导向原则,探寻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从而优化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可以确定语文如下德育目标:
(一)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充分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厚和语文的魅力,热爱并运用好中国的语言文字。
(二)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厚植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坚持文化育人导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知恩感恩,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本领的一代新人。
(五)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礼貌、勤劳、勇敢、诚信、奉献等良好品质。
二、依据课程标准,挖掘德育内容
基于新课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科书文本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本身蕴含的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本中的思想引领和德育内涵;第二,字、词、句、段、篇及修辞等语言表达形式中包含的德育价值。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目标,要研读教材,运用课本中的德育资源,将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相关联,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可能,可梳理为如下六个板块:
(一)理想信念教育。结合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或是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教材篇目以革命传统文化作品为代表,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如《七律·长征》《清贫》等,包括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如《刘胡兰》《黄继光》等;二是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如《开国大典》;三是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如《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四是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如《金色的鱼钩》《灯光》等;五是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如《八角楼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借助语文学科课内外阅读、表达与习作等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课标深度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承载社会主义先進文化主题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一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如《千年梦圆在今朝》《青山不老》等;二是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形态的相关作品,如《三黑和土地》《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三是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芦花鞋》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借助语文学科中古今优秀诗文、古代神话传说等作品的学习和品读,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内容丰富多样:从文字方面看,有汉字和书法;从语言方面看,有成语和格言警句;从故事类文本看,有神话、寓言、历史、民间传说;从经典类文本看,有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和古典小说;从民族文化方面看,有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不难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统编版教材中随处可见,包罗了文学、历史、哲学、礼仪、经典等多个方面。教材参考篇目:各册中古诗文,《日月水火》《对韵歌》《姓氏歌》《猜字谜》《“贝”的故事》《中国美食》《纸的发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宝葫芦的秘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京剧趣谈》《故宫博物院》《腊八粥》《藏戏》等。
(四)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初步了解一些科普知识,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科学家执着的探索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拥有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教材参考篇目:《雪地里的小画家》《小蜗牛》《小公鸡和小鸭子》《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金色的草地》《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昆虫备忘录》《花钟》《蜜蜂》《小虾》《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宇宙生命之谜》《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
(五)心理品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因时制宜地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优秀人物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材参考篇目:《一分钟》《小猴子下山》《我是一只小虫子》《小毛虫》《小马过河》《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麻雀》《爬天都峰》《王戎不取道旁李》《“诺曼底号”遇难记》《将相和》《学弈》等。
(六)多元文化教育。借助语文学科多元化材料的阅读,扩大文化视野和胸怀,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材参考篇目:《普罗米修斯》《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月光曲》《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等。
三、探究实施途径,渗透德育内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教学中可以依托语文教科书,调动小学生多种感官上的认知,进而引起情感共鸣,生成良好的德育情感体验。在具体实施中根据各学段特点,以语文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识字渗透,潜移默化。中国汉字文化丰厚博大,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汉字方方正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代表要堂堂正正做个中国人。汉字的间架结构的退让和包容,像“木”字做偏旁时,捺要变成点,“身”字做偏旁撇不出头,引导学生做人也要像汉字一样相互谦让、和谐共处。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在寻找一个个灵动汉字的演变中明白字形字义,感受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传承意义。
(二)品读渗透,提升素养。小学语文的课文文质兼美、意义深远,文字背后凝聚的情感思绪和智慧结晶是对学生思想的引领。每一篇课文都有渗透德育的契合点,获取阅读体验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口诵心悟就是学生借助文章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义。如第一学段富有历史感与时代气息的《神州谣》《传统节日》,第二学段展现北疆南国美好风物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再到第三学段承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将品读感悟与德育渗透相结合,能陶冶爱国情操,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使学生将提高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融为一体。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改为“壮士”。教学中可由此切入,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是执行任务的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为了保证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他们将敌人引入绝路,慷慨赴死,何其悲壮!
(三)习作渗透,内化沉淀。习作呈现的内容其实就是学生心智的反映和思想人格的体现。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学科的特点助力德育教育,借助写作的形式呈现德育教育的效果,使得学生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通过作文得到有效的外现。习作的主题构思和观点表达,都渗透着小学生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意识。在习作指导、批改和评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还要重视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德育思想得以内化沉淀,进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三上习作起步阶段的习作“猜猜他是谁”,写日记,编童话,续写故事,“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儿真美”“我有一个想法”“那次玩得真高兴”,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欣赏自然的奇妙,感受生活的美好,让友谊的真挚,集体的温暖,童年的欢乐,生活的幸福书于笔端,跃于纸上。
(四)活动渗透,全面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拓宽学生视野、提升语文思维、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优秀品质,在真实的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如三下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教学,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经过收集、整理、展示三个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再如各类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在演绎经典中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中健康、快乐成长。在整本书阅读中通过阅读分享,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强化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阅读习惯。
四、结语
发掘并不断丰富语文的德育价值,应立足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结合时代特色,坚持素养导向,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既能促进语文的学习和运用,又能提高语文素养。具体而言,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通过对精美语言的品味,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文中具体形象的理解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教学中,既要防止脱离语文学科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又要防止学习语文同思想品德教育相剥离的“贴标签”式的形式主義,坚持发展眼光,调整教学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优化语文德育渗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