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4-05-22 20:34李文静刘娜姜喆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革命文化

李文静 刘娜 姜喆

【摘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征程,用勤劳和智慧锻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铸就了独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这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精神养料。青岛红色文化作为地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地域红色文化所共有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又具有自身独有的载体和形式,是极具青岛特色的革命文化。

【关键词】青岛红色文化|思想道德与法治|革命文化

作为五四运动的缘起之城,青岛不仅是蓝色的,更是红色的。1923年,青岛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建立,从此开启青岛革命新纪元。自从有了党组织,青岛人民谋求自身解放、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岛人民经过顽强拼搏、英勇斗争,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殊死斗争、军民团结、勇担使命、崇尚理想、开拓创新的伟大红色文化精神。这种红色文化精神以其强大的力量在人的头脑中催人奋进,显示出巨大的育人功能、兴党功能、资政功能。

将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们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融”?第二,为什么能“融”?第三,怎样才能融的好。弄清这三个问题,才能更好发挥地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

一、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在逻辑

青岛红色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相互联系、彼此成就,两者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中的必然性。将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具有丰富的价值底蕴,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青岛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提高时代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式。

(一)“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与现实结合是“大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即指打破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出思政课走向专业课,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要素,将其融入思政育人的系统当中,搭建全方位多领域育人平台,创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现协同育人效果最大化。深研青岛红色文化,并将其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其与道理相结合,与情怀相呼应,实现知识有机渗透,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青岛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以革命文化为精神内核的红色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引擎。青岛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精神崇高,充分挖掘并整合青岛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育人资源,并将其适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有利于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知悉青岛红色故事,了解青岛红色人物,亲践青岛红色遗址,感悟青岛红色精神,从而提升青岛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同样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地方红色基因是让教育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根本要求。

二、青岛红色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耦合关系

青岛红色文化为什么能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同根同宗,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青岛红色文化可以弥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实施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好发挥思政课育人效果。

(一)青岛红色文化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提供理论基石

《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大学生第一门思政课,是帮助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三观、正确政治立场、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课程,引领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作为入门级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从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价值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等方面帮助学生成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材中涉及的案例贴近生活、内容通俗易懂、氛围轻松愉悦,风格喜闻乐见,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但在教学过程中,只遵循教材的理论逻辑讲述内容较为单调苍白,容易使学生将课本内容理解为提倡式、呼吁式說法,存在被灌输“道理”的风险,相应缺乏佐证理论的支撑。

青岛红色文化以中国革命文化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在革命历史的各个时期引领青岛人民争取自身独立和民族解放。将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可以为课程提供理论基石,青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革命实践斗争的产物,将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可以从党领导青岛人民进行救国救民的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活动;从青岛革命先烈血战到底的牺牲中感觉时代新人应确立的信仰信念信心;从红色红色故事震撼中体恤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精神要义。

(二)青岛红色文化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优质载体和优质资源

《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包含了大学生所需各方面品质要求,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方面内容,因此,从目标和内容上讲,青岛红色文化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均能培根铸魂。

青岛红色文化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是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机构成。以恰当适时的方式进入课程,可以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提供优质资源和载体,从而增加课程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方面,青岛红色文化包含了机构旧址、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典型红色地标,包括胶州秧歌、茂腔、胶东大鼓等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包括了红色题材电影、爱国报纸、革命烈士传记等多种样态红色资源,他们用丰厚的历史底蕴让参观者以一种直观的可视化、可触碰的方式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思想洗礼和灵魂触动,这既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优质资源,也是进行思想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路探寻

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两者深入融合,以融入课堂教学为主体,融入实践教学和进行理论补充为辅助,打造青岛红色文化“一体两翼”的融入机制,协同发力,实现良好育人效果。

(一)融入理论,优化内容

青岛红色文化依托物质、制度、精神等红色资源育人,包含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内容。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对人生观、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阐释,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阐释,这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行文结构和逻辑内容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启智润心的作用,而青岛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具有理想信念之美,也具备凝聚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课程时,可用青岛共产党先驱王尽美、邓恩铭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先驱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即使王尽美身患重病,也仍然坚持工作,在遗嘱中勉励各位同志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他们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献身,用青春谱写了共产党人生命的赞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青岛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真言。在讲授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要求时,可用李慰农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辗转国内国外,领导青岛人民开辟革命事业,冒着生命危险誓死捍卫党组织的安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慷慨赴死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革命道德是青岛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红色基因。弘扬中国革命道德是锤炼大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讲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引用优秀共产党员刘谦初领导青岛工人罢工,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殊死斗争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坚持斗争的优秀品质。刘谦初后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诱降,他义正言辞地拒绝因背叛信仰而换来的自由,始终秉持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的良好操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英勇就义。

(二)融入课堂,创化方式

将青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以红色人物、故事为创作素材,构思音乐剧、舞台剧等情景模拟,在光声渲染中涤荡心灵。构建“情景+体验”育人途径,以角色扮演方式身临其境感受革命烈士战斗过程中的复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沉浸式育人,打造行走在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实现由教师主讲的低阶教育模式向学生主演的高阶育人模式转换。同样也可以鼓励学生创造反映青岛红色文化的艺术展品、绘画作品,在构思作品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青岛党史研究专家、红色历史亲历者、革命人物后代走进课堂,进行红色文化主题教育。

深入挖掘青岛红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将鲜活的素材分类归纳,着力打造青岛红色文化资源库、教学案例库,多角度全方位切入青岛红色革命,搜集相关史料、录音录像,集成式演绎归纳,在充分挖掘红色印记的基础上撰写《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校本辅助教材,完善育人环节,在课前顶层设计层面保证“有的融”,将青岛红色故事、红色人物访谈等素材按照一定内容进行分类,切实将红色历史转化成育人资源。

(三)融入实践,活化行为

红色文化育人力量能穿越时空,直击灵魂。利用现有青岛红色文化物质样态资源,可以有效拓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场所,完成课程实践学时学分教育任务。深研博物馆、纪念馆、故居遗址、主题公园等青岛红色文化主题展览馆和红色文化历史遗存,并择优选择场所作为课程的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通过“睹物思事-以事见精神”叙事体系,激活的思政课,凸显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强大精神,引导学生在“亲历-认知”中全方位开展学习活动。

青岛红色文化的历史遗存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优质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除了在内容中融入充实,实践感知也非常重要。例如在讲授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可以参观青岛党史纪念馆,场馆是由三部分组成,在青岛地方旧址展馆中,按照当年原状进行布置,在主题展馆和陈列馆中,展示了青岛党组织自1923年以来奋勇开拓、勇往直前的奋斗岁月,将上百件相关文献、文物进行陈列,展现那段辉煌历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在讲解中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震撼,了解杰出党员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汲取历史的养分,向历史人物学习,进而将习得的精神和经验用来解决新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

学校与青岛红色文化展览馆开展合作,将其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青岛红色文化展馆数量丰富,有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星火燎原 英烈千秋——王荷波在青岛”、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过参观展览馆,将思政课堂搬到户外。学校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批次去往各个展馆学习,真正做到开门授课。在完成实践学分的同时,使学生在展馆的熏陶中主动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洗礼,感受青岛革命道德“为大众谋幸福、为人民利益献身”的伟大原则,将呼吁式、倡导式的观点讲实、讲深、讲热。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葛婷婷.青岛红色文化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20.

[2]王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路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5):68-70.

[3]汪丽红.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底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3):85-87.

(作者简介:李文静,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娜,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姜喆,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革命文化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新探索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消防和应急救援英雄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和意义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