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四川茂县中学变革研究

2024-05-22 20:34:11赵祥兵于奕晨付星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少数民族

赵祥兵 于奕晨 付星煜

【摘要】茂县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如何在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域,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发展高质量教育,办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旧时茂县因为经济贫穷及交通闭塞不便等原因并无一所中学。从1928年开始,政府就致力于发展当地教育,但因经费问题步履维艰,直至1941年茂县中学创办,茂县的教育事业才不断发展起来。通过回顾茂县中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变革,可以了解当地教育事业的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茂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茂县中学|少数民族|中学教育

一、学校的建立

近代以来,时人就十分关注边疆问题。由于边地人民的语言、经济生活、生活习惯等均与内地不同,因此开展边疆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历史学、教育学家张廷休就在1941年呼吁:“在边区创办学校,必须要有永久切实的计划”“即使是一个规模极小的学校,必须要加以十分慎重的计议,经费、人才、课程等项,都应有充分的准备”[1]。国民政府施行边疆教育的目的在于:“在求各族文化之交融,以达大中华民族之团结”[2]。茂县中学正是在此背景下创立的。

1928年,四川省政府和二十八军在茂县设置“四川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推行社会教育、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以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督办署在1931年在茂县创办了一所一年制师范学校,然而该校因经费问题,在开学一年后停办。1933年又在此学校原址上建立“松理茂汶共立初级中学”,而后又因经费问题停办[3]。在1940年,经十六区专署牵头联络,以及茂、松、理、汶四县协商,于1941年正式建立“茂松理汶县立初级中学”,学校经费由四县共同承担。学校于当年春开学,在第一批新生入学后,每年春秋各招生一班,学制三年,开设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规程》中所有的课程。由于在1945年后,松、理、汶三县不能按时汇款,因此学校的经费由茂县单独承担,学校名称也改为“茂县县立初级中学”。在1950年茂县解放后,学校名称再次更改为“茂县中学”。

二、教育教学变革

在“茂松理汶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初期,其办学宗旨仍以中国传统道德观为主。根据“教育部订定之中等学校训育标准”的规定,当时的国民政府要求中学教育要“策励学生实践共同校训——礼义廉耻,以陶融忠孝仁义爱信和平之美德,及养成诚智仁勇具备之品格” [4]。因此,学校以传统的“八德”和“四维”为学校教育的原则。在教材方面,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主要是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诗词中遴选,英语则由任课老师自编,理化课程因缺乏示范仪器而导致只能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思想品德方面,学校以国民政府《党员十二守则》作为青少年一致信守准则,要求每个学生能够背诵全文并理解内涵,并且根据“教育部订定之中等学校训育标准”,每天举行升降旗典礼,每周一举行纪念孙中山总理的仪式并背诵总理遗训,增进师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此外,由于在建校初期正值抗战,师生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节目,向社会演出抗日宣传戏剧和教唱抗日歌曲,组织师生向民众宣传抗战,为抗日战士募捐等社会活动。

在解放初期,学校取消了民国时期的“公民”“童训”等课程,教育方针则改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并大力宣传《共同纲领》,以提高学校师生的政治和思想觉悟。不仅如此,茂县文教科还组织茂县中学教师进行整顿学习,要求教师理解新中国,学习《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以此提高教师对国家法令政策的理解。在教材方面,则根据《规程》设置本国语文、数学等十四门科目,统一使用教材,使得课堂教学走上正轨。此外,学校还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师生学习时事政治,请革命老干部作时事报告和讲述解放军战士的英雄故事。

三、学校管理变革

(一)行政管理

在學校成立初期,该校是由四川省教育厅直接管理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拥有对教师和学校职工的评聘、任用和管理权,并对教育厅负责;处理校务的最高机构是校务委员会。此外,学校在校长之下设立教导、训育、事务三处协助校长对学校进行管理。在学校建立初期,校规、校纪对学生着装有较严的规定,其主要规定为五个方面:第一,要求学生服装必须统一为草绿色的童子军装;第二,要求学生见到教师和军人、官员必须行礼;第三,全部学生必须住读而不许走读,平时禁止上街;第四,学生每天出早操;第五,学校每日升降国旗。对于违反校规者,则处以记过至开除学籍不等的处罚[3]。由此可看出,学校此时对学生的管理有着强烈的战争色彩,并且开始培养学生的国家与民族观念,这可视为学校教育的进步。总的来说,这些规定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达到以下六点:第一,形成善良品行;第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第三,拥有国家观念和民族复兴的意识;第四,生活能够自理;第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第六,培养健康的审美和兴趣爱好。

解放后,茂县中学曾废止校长负责制,校长不再拥有评聘教职工的权力。校长由政府任命,统一指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行政管理,决策学校事务的机构仍为校务委员会。在解放初期,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配合茂县参与宣传国家政策、法令等活动,但是学校的校风建设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955年5月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之后,学校将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之上,并建立了学校的工作规章制度和学生档案管理制度,这使得学校校风开始明显好转。1962年之后,茂县中学进一步健全了《值周导师职责》《班主任职责》《教师职责》和《生产劳动制度》等规章制度[3],这使得学校管理更加规范。

(二)教学管理

在民国时期,学校的教学活动由校长直接管理,具体工作则由教务处执行。当时的教务处职责大致为三点:第一,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第二,主持教学工作,制定教学日志,安排教师任教,组织教务工作会议;第三,管理学生学籍,制造学生名册并统计学生成绩。由此可见,教务处的职责在此时较为单一,其工作仅仅围绕教学活动展开。

解放后,学校撤销教务处和训育处,实行教导、训导合一的政策,设立教导处。从其工作内容上看,教导处相较教务处就复杂很多。首先,教导处需要管理和协作各教研组、班主任、图书室等部门和人员开展工作;其次,根据教师专长进行分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与课时总表,检查各科教学进度和教学情况;再次,安排考查和考试并统计学生成绩;最后,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务会议和教研组长会议。在引进苏联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茂县中学开始改革教学制度,并分批派遣教师前往成都学习凯式教学方法,严格按照“五段教学法”进行教学[3]。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导处要求各教研组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议活动并不定期进行公开教学活动。在考核学生成绩方面,曾放弃百分制而改用五级记分制,但是在试行过程中发现教师出现不便操作的情况。因此在五级记分制试行一年后,学校又恢复百分制。

(三)后勤管理

民国时期,“茂松理汶县立初级中学”设事务处,事务处的工作主要为协助校长管理学校的后勤工作,该处的工作原则主要遵照校务委员会的指导原则,该处主要职责为统计本年度财务、收支和设备情况,并向主管部门和教育厅备案,以及管理学校的财粮、图书、教学器材等事务。

解放后,事务处改为总务处,其工作内容大致与国民时期相同,但是该处的工作原则改为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原则,其具体工作在党支部和校长的指导下进行,并密切配合教务工作。总务处设专职的财务人员、保管员和炊事员等,并要求各类人员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在财务方面,财务人员必须执行以下几点:第一,账目清楚详实;第二,坚持专款专用;第三,杜绝一切浪费;第四,各项开支需要符合规定;第五,严格执行审批手续。此外,学校还建立了物品的领取、保管和赔偿制度,尽可能地避免教学器材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并且学校每年还会对学校的资产进行一次清理登记工作。在伙食方面,学校设立了伙食委员会对教职工和学生的伙食情况进行管理,并且学校指定专人管理师生伙食,以充分发挥伙食委员会民主管理伙食团的作用。

(四)学校设施和设备管理

在“茂松汶理县立初级中学”成立时,占用的是茂县城南状元街海会寺的龙王庙大殿,总面积大约250平方米,其中大殿禅房作为教室,僧侣住房作为办公室和宿舍。在学校建立之后,校长带领师生开展建校活动,开垦荒地作为学校用地,前后共约600平方米。在1945年又将海会寺观音殿装修为五间教室 [3]。

在茂县解放后,政府拨发专款修建学校设施,陆续建设了新的教师、办公室、校门、传达室等建筑。1952年,四川省教育厅决定为茂县中学新修校舍,茂县中学也为此成立建校领导小组协助政府修建学校。但是,由于在同年开始“三反”和“五反”运动,新校舍的修建被迫中止,参与建造的工人也被解散。1953年,学校领导向四川省政府和教育厅汇报校舍工程的进度,并提出恢复工程的请求。于是工程于同年五月开始复工,至年底工程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学校师生还主动开荒扩建操场以及跑道。到1957年,学校占地面积达13600平方米[3]。

在建校初期,虽然学校拥有人体模型和昆虫标本四十件,化学和物理示范仪器八十四件,体育器材二十余件,图书一千多册[3]135。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导致学校的教学器材常常无法更新。在解放后,四川省教育厅就数次给茂县中学拨发教育器材。至1965年,茂县中学拥有专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能够满足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历史、地理课堂所需的教学器材也基本齐全。至此,茂县中学基本完成教学规范化。

(五)党派和群众组织

在学校成立之初,由于处于抗战时期,学校就根据国民政府要求初中和小学凡年满十二岁者编入童子军的规定,建立童子军团。该校童子军还在1941~1942年组织军事演习活动,其主要内容为军事游戏。

在1944年,“茂松汶理县立初级中学”校友同学会组织成立了“禹乡学会”。学会成立之初,仅发挥各级校友之间的联谊作用,凡是学校的校友都可以参加。在1948年,学会以十字口商店“天元亨”楼为地址,建立了会议室和娱乐室,每周六进行一次集会。此后,该组织还经常组织营火晚会、音乐晚会、舞蹈晚会等活动,有大量的进步青年和学生参加。至此,“禹乡学会”成为进步的群众组织。

在民国时期,“茂松汶理县立初级中学”校内没有共产党员,至1954年才有两名党员,由于人数过少,因此其组织活动与县级机关一起,此后陆续学校通过内部发展和申请外部调入等方式发展了一些党员,于1956年秋成立了第一个学校党支部。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每两周进行一次,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讨论学校的一些重大问题等。相较于党支部,茂县中學的共青团支部和中国少年先锋队则建立较早,共青团支部和少先队以适合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合政治思想教育,经常举办活动和讲座,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帮助他们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四、结语

根据行政院在1941年颁布的《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领》中的阐述,其“边地教育”或“边疆教育”就是当今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教育 [5]。新中国建立后,在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茂县中学作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现有中学中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学,她的成长经历,映射着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民国时期,茂县中学在教学上以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中等学校训育标准为原则,主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更多是为其控制人民的思想所服务的,“从思想上到组织上加强对人民的全面控制,这正是蒋介石对推行国民教育所欲达到的目的”[6]。而在解放后,针对学校师生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不甚了解的情况,学校的教育方针就改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同时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此外还对教材进行了统一。这些方针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逐步走上了正规。在管理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针对茂县中学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管理层面进行了调整,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明确与规范。应该说,人民政府对茂县中学进行的整顿很好地纠正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混乱现象,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之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汪洪亮.民国时期边疆教育文选[M].安徽:黄山书社,2010.

[2] 张建中,罗玲,吴波,等.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Z].1997.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 徐辉.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6] 申晓云.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赵祥兵,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作者单位:于奕晨、付星煜,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00:15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20:30:00
加强中学生德育,延续传统美德
培养初中数学兴趣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