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关于提升基层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考

2024-05-22 20:02王雪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治理

【摘要】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治理能力,尤其是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考验着基层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本文聚焦于提升基层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将基层干部应具备的应急管理能力拆分成“六力”,并从思想上、行动上进一步提出针对性对策,帮助基层干部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基层干部|治理|应急管理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充分展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层干部作为最直接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特殊群体,是直接落实国家各项事务的工作者,被广大的人民群众寄予深厚希望,这也要求基层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与本领,是社会的精英。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在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平安建设能力等方面提升执政能力。这实际上可以解读为对基层干部的新要求。现阶段,我们正处于“风险社会”,随时要应对各种突发风险,基层干部只有拥有较强的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切实将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位。

二、新时代基层干部应急管理能力要素构成

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所提出的4R危机管理理论一直被视为各国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参照,其核心观点认为,4R危机管理理论中的4R,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并结合当前基层发展实际,本文将新时代基层干部应具备的应急管理能力细化分解为六个必备能力即应急规划力、应急研判力、应急决策力、应急执行力、应急沟通力、应急善后力。

(一)应急规划力

应急规划力强调基层干部能够从战略全局出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统筹安排,对应急的预防、监测、预警、处置、善后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部署,将风险破坏力降到最低。在风险到来之前,基层干部就应具备这种应急规划意识,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甚至转化成危机时,更需要领导者从容应对、不慌不乱,分清轻重缓急,合理进行规划设计。应急规划一般可以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四大类型: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进行分类规划,也可以将时间作为周期,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应急规划力要求基层干部致力于顶层设计,同时也考验着基层干部对“国之大者”是否心中有数,因而,是基层干部必须具有的核心能力之一。

(二)应急研判力

应急研判力关系着基层干部能否第一时间意识到危机,并进行准确的判断。如果应急研判正确,基层干部可以第一时间抓住黄金时间处理危机,应急研判失误则可能导致无法在第一时间处理危机,延误最佳处理时机,轻则可能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重则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此可见,应急研判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等数字化信息为基层干部进行应急研判提供了重要参考,极大地帮助领导者降低了研判的可能性失误。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应急研判工作不能过度依赖于科学技术,而是要全方面掌握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起因、造成的后果、发展的态势以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从而审慎思考,综合判断。

(三)应急决策力

应急决策是在应急研判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着事件的未来走向,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基层干部必须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之上,“快稳准”决策,但也要保证决策利民,决策科学。当前,事件本身的客观存在和领导干部自身成为影响基层干部应急决策力的两大主要因素。事件本身的客观存在包括危机事件的类型、事件的紧急程度、所获取的相关信息、已造成的实际损失等。领导干部自身既包括其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同时也和其心理素质、做事风格、胆识谋略息息相关。经过多年来应急管理实践的积累,以及基层干部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的锻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基层干部基本能够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决策。

(四)应急执行力

应急执行作为应急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着危机能否顺利解决。应急执行强调有效落实各项制度与规划,形成执行实效,同时应急执行与常态意义上的执行也有一定差别,应急执行追求速度,要实现速度与效果并重。纵观多起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得到妥善处理的事件其应急执行工作都做的比较到位,而往往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事件,存在着应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培养基层干部的应急执行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基层干部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作为但不盲目作为,稳步推进工作,坚持“能处理尽处理、不能处理尽上报”的原则,在发现危机时第一时间进行预判,从容应对。

(五)应急沟通力

沟通是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基层干部在处理危機时也必须充分掌握和利用这种能力,通过应急沟通与各部门协调联动配合以便更好开展工作。一直以来,应急沟通都贯穿于应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环节。事前沟通帮助基层干部客观理性判断事态,做出科学决策。事中沟通帮助基层干部动态反馈管理成效,部署细节工作,事后沟通帮助基层干部汲取经验教训、稳定民心、提升公信力。基层干部在沟通时既需要注意与纵向的上下级部门间的沟通,也需要注意横向部门间的交流,以便及时实现各部门信息互通,并形成反馈式沟通模式。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危机事件被快速传播甚至被歪曲夸大引发涟漪效应形成网络舆情的情况,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具备引导网络舆情、回应社会关切的能力,自觉化身“意见领袖”,及时公关,安抚公众情绪。

(六)应急善后力

应急善后处于解决危机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但也是必须要予以重视的,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有可能卷土重来。应急善后既包括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部分人员心理层面上的安抚。比如,一些自然灾害类事件,地震、洪水等,导致房屋倒塌,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灾后的重建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基层干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相关工作。危机除了造成物质损失,还使得部分群众失去亲人,造成心理创伤,严重影响未来生活,因此,心理建设工作也成为基层干部善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到底,应急善后工作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最大程度弥补群众损失,恢复人民群众幸福感,打造“有温度的政府”。

三、提升基层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路径

(一)干部转思想、提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直接影响着基层干部作为与否,因此,筑好基层干部第一层“思想防线”意义重大。所谓“思想防线”就是要求基层干部具有忧患意识,能够做到居安思危,第一时间预感“危机”的来临,同时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引领,为“平安中国”保驾护航。为此,基层干部要在思想上“下功夫”。首先,基层干部要用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思潮,始终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其次,基层干部要充分意识到基层应急管理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財产安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好基层治理“把关人”。再者,要将“风险意识”牢牢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基层干部要不断培养自身敏锐的风险感知力。最后,基层干部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尤其是在应急管理中必须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二)积极开展应急培训

一直以来,应急培训都是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帮助基层干部补充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从而为干部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与借鉴。同时,这种培训一般采取多部门集中培训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为基层干部提供了互相交流畅所欲言的机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干群氛围。另外,培训的开展能够帮助上级部门及时发现基层干部的“闪光点”,利于识人用人,优化基层干部的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各单位在开展应急培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急培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操相结合,培训的内容要有深度、广度、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可以根据基层干部类别,进行“对症式”培训。第二,应急培训工作不应是一蹴而就的,要将这种培训形成常态化培训,定期开展。第三,应急培训工作应由专人负责具体落实,尽可能邀请比较权威的经验丰富的专家。第四,应急培训工作开展后要进行成果验收,对相关的人员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基层干部予以适当奖励以便更好地激发其工作热情。

(三)加强干部挂职锻炼

干部挂职锻炼不仅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干部工作岗位的变动,它也是干部以一种新的身份学习和提升能力以及展现自我的新方式,既需要干部自身拥有一定能力,也要求干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通过挂职锻炼得到相应提升。对于干部挂职锻炼,首先,要科学合理选择挂职干部。注重对于干部工作经历以及干部能力的考察,必要时可以利用胜任力模型等辅助决策,同时,要充分了解干部的价值观,部分干部选择挂职锻炼时存在“镀金”思想,将挂职锻炼视为未来升职跳板,拥有这种思想的干部要坚决抵制。其次,要尊重干部个人意愿,坚持“岗位有空缺、干部也想去”的原则。再者,坚持针对性培养干部。一般情况下,如果倾向于提升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会选择“下挂”的方式,指派干部到火灾防治、防汛抗旱、地震救援、安全生产等部门,以上部门处于应急管理前线,方便干部直接汲取经验,应用到未来工作之中。最后,加强对干部挂职考核,避免出现“空挂”现象。上级部门可以采取不定期实地抽查方式,派出单位也要与派出干部进行定期交流、开展座谈,干部自身要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同时,干部工作的好与坏也需要群众进行评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群众座谈等方式倾听群众声音,全方位评判干部。

(四)完善应急相关机制建设

伴随着各类风险频发,各单位都在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使之更好地投入到应急管理工作中去,以充分实现基层“善治”,而这必然需要相对完善的内部保障机制予以支撑。笔者看来,内部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两者的充分结合与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强调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对于在应急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可以予以奖金补贴,并授予相关的证书、奖章等。晋升机制则强调要给予基层干部足够的上升空间,表现突出则破格晋升。当然,即使基层干部有着较高的应急管理能力,单纯依靠内部应急机制仍然无法达到较好的应急效果,需要外部和内部保障机制协同发力。外部保障机制一般包括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应急人员协调机制等,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不断健全相关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能够资金充足、物资丰富、人员到位,从而更能让基层干部大展身手。

四、结语

基层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应对风险社会的必然选择,基层干部应充分意识到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断在基层实践中提升应急规划力、应急研判力、应急决策力、应急执行力、应急沟通力、应急善后力,共同努力助力基层应急建设。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马小飞.基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20(1):17-20.

[2]江一平,王维琳,夏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急管理干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6):40-45,87.

[3]吴欢欢.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要素构成与提升路径[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3,25(2):8-13.

[4]郝玉明.挂职干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领导科学,2020(5):87-92.

[5]李姣.浅析政府基层干部应急管理能力[J].才智,2010(15):270-271.

(作者简介:王雪,沈阳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治理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行动学习法在基层干部培训中的探索与应用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向基层干部群众问计问策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