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理论特质、价值意蕴和实践理路

2024-05-22 19:30谭倩雲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鲜明地彰显着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神基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志,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化|文化自信自强|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这是我们党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来的要求。我们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新的诠释,积极开展文化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特质

中华文化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浴火淬炼的革命文化和开拓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鲜明地彰显着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等理论特质,让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本质。

(一)科学性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保证

高度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人民伟大的文化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28年,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双重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苏联打压和革命建设实践屡屡失败的情况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国家领导人带领着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走上了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新道路;进入新时代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得科学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丰富的理论遵循。

(二)人民性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立场,其本质就是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创造为了人民。第一,文化是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中华文化从唐宋元明清的盛世中演化出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火奋战,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两个结合”,转化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贯穿文化自觉、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全过程。第二,文化的创造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乐意接受的文化,使得人民大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底气[2]。

(三)开放性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追求

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体系,它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又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中华文化要实现自信自强,一方面要立足于自身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让更多的国外学者了解并且爱上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互鉴中实现的,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文化互鉴超越文化优越。

二、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神基石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概括。恩格斯指出:“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文化建设是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脚步,推动文化建设朝着更符合人民利益、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向发展。

(二)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志

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指引在于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逐渐自信自強的过程,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结和锤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其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滋养。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地提高国家的文化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才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基础。为我们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托和现实依据。

(三)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相应的部署,2035年要在文化领域步入强国行列。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文化强国建设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就是一个对内推广、对外传播的过程,对内我们要宣传推广,让中国人民熟知并且认同自己的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对外我们要展示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文化自强。

三、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着高举旗帜、汇聚民心、培育新人、复兴文化、展现形象等五个方面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为解决“文化自信自强”部署不完善的问题,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探寻以“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路径。

(一)举旗帜:夯实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根基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化越来越多元,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还会有许多外来文化的挑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根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一要加强媒体的传播,发挥好社会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引领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二要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除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抖音、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也成为了最受青年群体欢迎的地方,我们要努力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把握好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第三要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生产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是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支柱、提高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二)聚民心:确保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前进方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句话充分地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引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前进方向。第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加强社群服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社群人员“点对点”帮扶人民,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营造向榜样学习的社会氛围。推动营造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使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对实现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育新人:强化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人才支撑

文化自信自强,外显为国家的形象传播,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实践认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中国风”的崛起也显示出青年群体对于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在节假日和重要场合穿着汉服和马面裙等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不再是人们为了拍照而使用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中华文化的象征。苗楠钰在《汉服这张“王牌”,该怎么打?》中调查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125.4亿元的激增。2025年有望达到191.1亿元。曾经风靡全中国的“英伦风”“哈日哈韩”的现象也逐渐被“中国风”取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兴文化:丰富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产品供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党的二十大对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提出来的新要求。闫冰在《坚持人民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指出: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从1978年的4.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8.26亿元,文化供给总量得到大幅提升,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供给。2014年10月国家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文艺作品的繁荣,离不开影视作品的繁荣。近些年来,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收获了一致的好评。《人民的名义》透过官场生活,探讨了官员走向腐败的深层次社会文化原因,对观众有一定的教育作用;《长津湖》电影以正义战争为主题,激起了人们情感共鸣和爱国情怀,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精神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进实践走进人民,创造出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正能量作品。

(五)展形象:展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守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而现在中国在外的形象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他塑”,因此把握中国话语体系、展示中国形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展形象,是一种情感,近年来不断热播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从国内火到了国外,不仅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情怀,同时也引起了大批国外友人的精神共鸣;展形象,是一种责任,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将全球无数置于疟疾深渊的人类救于水火之中,袁隆平院士创造出的新型雜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们的温饱问题;展形象,是一种能力,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通过与各国运动代表手拉着手,象征着全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用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全面地了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为实现中华文化自信自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董慧,胡斓予.面向现代化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9(4):26-3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CX20230479)】

(作者简介:谭倩雲,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