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研究

2024-05-22 11:58周俊伶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

[摘 要]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满足学生人格发展需求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评估体系、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优质发展并满足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

大学辅导员承载着多重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与班级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指导以及学风建设等。他们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了解其需求和问题,并作为“三全育人”理念的主要实施者,贯彻这一理念,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的教育理念、工作策略和工作重心对育人的实际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其潜能和创造力。

“三全育人”理念在大学生中的充分贯彻,是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实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辅导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这一理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同时,辅导员还需要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变

“三全育人”理念为新时代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方案,涵盖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培养目的等基本内容。作为学校“三全育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辅导员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股主要力量。

(一)赋予辅导员多元化角色

在过去,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然而,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责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承担着多元化的责任。作为学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和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转变为现代的“指引者”角色。作为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他们需要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辅导员还需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目标,为他们制订针对性的发展规划,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方式,辅导员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促进辅导员工作属性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亟待加强。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注重实践转向注重科研,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了符合“三全育人”的要求,高校辅导员需要加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解,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与行动支撑。同时,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为了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辅导员逐步将学科研究作为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手段,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参与思政课题研究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持续提高,掌握了最新的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使其能够在教学中适应时代的变化[2]。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度不够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师承载着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行为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尚未形成统一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目标在于构建全方位、全过程、面向全员的育人格局,推动各类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前行,实现“三位一体”的整体育人观念。高校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特别是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将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育人的目标。在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要将德育内容与课程的学科特色相结合,使德育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然而,目前各高校因其学科教育功能的差异而各自为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学院负责。在此背景下,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以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的特点,忽视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三全育人”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思政课程缺乏有效衔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三观成熟,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教学“流于形式”“边缘化”等现象,导致其应发挥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高校应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命脉”,制定“育人为本”的战略规划,凸显“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融合,这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许多大学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德育工作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限制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此外,一些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教学方法单调、老旧,存在“重理论、少应用”的不良现象。这使得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缺乏课堂专注力和观念上的改变。这些状况表明,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仍受传统思政教学观念的束缚,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接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和政治理论,期望以此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现代学生身处信息时代,如果思政工作者不能紧密结合现实进行准确的理论引导,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那么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思想出现偏差。

(三)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填鸭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只是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能单纯依靠想象来理解思想政治内容。当学生的幻想被无情地打破时,他们可能会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表面上看似“情商高”的学生,他们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在政治考核中获得高分。但是,这些学生的内心却并不一定真正接纳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甚至可能存在疑虑和抵触。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纠正和解决,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严重的思想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政治考核中表现突出,看似符合要求,但实际上却存在表里不一的问题。他们可能在初期表现出色,但最终却会被淘汰出局。这种情况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政治考核的监管和改进,确保政治考核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家育人”的目标[3]。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对策

(一)提升辅导员思政专业能力

辅导员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辅导员应提高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能力。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深入研究新的理论,改革教育方式,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其与多媒体相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培训、学习思政课网络课程、观摩优秀思政工作者教学、学习辅导员思政课程开展典型案例等方式,全方位提升专业素养和思政课程的教学能力。其次,辅导员应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好“易班”“网络思政课堂”“大学生慕课”“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思想熏陶和理论教育。这需要辅导员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将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有效利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再次,辅导员应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政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辅导员还可以将其拓展到户外,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和利用课外调查、社区志愿服务、党建共建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最后,辅导员应发挥好学生、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构建一支全员教育的队伍。这需要保持定期与学生展开谈心谈话,响应学校相关号召,与家长取得充分联系,共同制订和实施学生德育方案。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与“返家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建立教育衔接机制

辅导员应积极建立并落实教育衔接机制。学生在整个学业阶段经历了思想观念的显著转变。为应对这一变化,辅导员需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全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对于新生,应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新环境。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日后校园生活奠定良好基础。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学生将面临更多挑战。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应加强对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教育,并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临近毕业时,许多学生可能面临就业困惑和压力。为帮助学生应对这些问题,辅导员应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还能帮助他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工作。

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并解决现实问题。鉴于社会因素的多样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可能偏离正常轨道。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辅导员需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将德育贯穿学生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实施教学计划时,需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通过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型课堂,从而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4]。

(三)强化育人机制

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以科学、理性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德育实践展开。在实习过程中,应考虑大学生的职业特点,并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分析问题,以利于今后课程的顺利进行。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为解决科学研究与教育之间的不相适应问题,需要将“立德树人”等理念融入科学研究。也就是说,从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团队的组建到研究结果的发布等各个阶段,都应充分体现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

全面育人的要求是整合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相融合,使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一个整体。学校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实现因材施教。家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还要密切观察他们的心理状况。社会应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清除不健康的信息,强化政治导向,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防止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偏差。只有高校思政教师与职业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门一课皆有德育”的局面。

结束语

“三全育人”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辅导员提出了广泛的知识视野、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的要求。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们致力于推动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这一理念不仅与当今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而且为大学生德育工作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發展,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葛余峰,喻荣彬,赵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研究[J].大众文艺,2022(3):135-137.

[2]田文靖,古志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辅导员思政工作的素养修炼路径[J].高教论坛,2020(2):27-29+42.

[3]姚驰.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在“三全育人”机制中提升成效的思考[J].才智,2021(29):117-120.

[4]张纯子.“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策略[J].才智,2023(22):133-136.

作者简介:周俊伶(1990— ),女,汉族,云南威信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