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真”策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024-05-22 09:30朱慧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师生关系

朱慧

[摘 要]学校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场所,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基于真故事、真问题、真情境、真情感,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悟师恩、换位思考促理解、巧妙沟通解心结,通过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师生关系;真故事;真问题;真情境;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12-0046-03

低、中年级的小学生自理能力弱,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权威性,他们既依赖又敬畏教师。因此,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从学生与教师交往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是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典型课例。基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确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回忆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老师,回忆和老师发生过的故事,发现老师对自己的爱;二是通过讨论、辨析的方式理解、体谅老师,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三是意识到老师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要学会及时与老师沟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基于真故事、真问题、真情境、真情感开展教学,以促进师生之间真挚情感关系的建立。

策略一:基于真故事,敞开心扉悟师恩

道德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融入学生生活中的,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这是一种把握德育本质的独特视角,更是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进行立体化、生活化处理的核心原则。课程学习并非孤立的学术活动,而是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真实接触生活、主动投身生活、富有创意地塑造生活的过程。

就《走近我们的老师》这一课而言,如何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中与教师交往的故事,来丰富和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呢?仔细阅读教材,发现这一课中呈现了这样三幅画面:秋游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下雨天,老师给学生撑伞;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主动帮助辅导……这就给了笔者以启发:由事情入手,从多个角度去发现爱、感受爱、表达爱。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关注学生与老师交往的细微小事,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忆和老师相处过程中的真故事,感悟老师给予自己的爱与关怀。

思及此,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呈现出自己和老师相处时难忘的场景,为课上讲述温情故事做铺垫。课堂中,有的学生深情回忆下雨天因踩水坑导致鞋子湿透,老师拿吹风机帮自己吹干的故事;有的学生生动讲述年级足球联赛激烈比拼时,老师为自己呐喊助威的场景;有的学生娓娓道来,因生病落下功课,老师耐心帮自己补课……学生用心表达着和老师在一起的快乐与感动。

但有的时候,教师的爱往往是“隐藏的”,是“无声的”。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呢?教材中呈现的是一篇学生的作文,详细描述了姚老师眼神示意“我”扒拉她餐盒里没动过的饭菜的事情。事例的确打动人,但是这一情形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此,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挖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资源,用班级学生的日记(上课埋头记笔记,没有听老师讲课,老师用眼神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作为教学素材,唤醒其他学生对无言的师爱的感悟。学生有了真实的感悟,纷纷敞开心扉:“竞选班干部时,我有点胆怯。老师微笑着冲我点点头。我鼓起勇气,站上讲台。”“演讲比赛时我获奖了,老师朝我竖起大拇指。”“语文课上,我想起那块漂亮的橡皮,手痒痒的,就去摸了一下。老师眼睛在暗示我:‘你怎么做小动作呢?” ……

从不同的视角走近教师,学生就会发现教师的爱往往隐藏在一件件小事之中,体现在一处处细微的地方。当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教师最真诚的付出时,对教师的爱就会油然而生。

策略二:基于真问题,换位思考促理解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问题导向的理念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赋予了全新的理论内涵,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能力和判断力”。这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和教育活动的实践意义,赋予教育以更强的社会参与性和创新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设计“真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这里的“真问题”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探究,更是对现实生活和道德价值的质疑,是能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和主动探索的问题。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真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

教学《走近我们的老师》时,课前,笔者就设计了一份“老师的哪些做法与要求让我不能理解”的小调查表,全面收集学生暂时不理解,但饱含着教师良苦用心的问题。调查表回收后,笔者发现学生的小困惑还真不少。比如,课间游戏老师要管,午间睡觉老师要管,食堂用餐老师要管,小店买零食吃老师还要管……笔者一一进行梳理和罗列,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分析教师此举背后的意图,让学生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新的认识,进而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教师浓浓的爱。

教学中,当大屏幕上呈现“课间我想看书,老师偏偏叫我去教室外面休息”这一学生的小困惑时,怎么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呢?笔者借鉴了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拿出两张空椅子,分别设置为椅子A和椅子B。当学生坐到椅子A上时,扮演的就是自己;当学生坐到椅子B上时,扮演的就是老师,二者展开对话。邀请一名学生坐上椅子A后,笔者进行采访:“小王同学,课间看书看得正入迷,被老师打断了,你是什么感觉?当时在想什么?”“很烦,会生气。”“你会有什么想法?”“课间看书是爱学习的表现,老师不表扬我,反而催促我去教室外面玩,管得太多了吧!”笔者适时和台下学生互动,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问:“我想抓紧时间学习,不对吗?”有的学生质疑:“课间休不休息是我的自由,老师为什么要管?”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把我们的学习成绩管好就行了。” 笔者请台上的学生调整心情,慢慢地走到椅子B坐下,继续接受采访。“王老師,看到有同学课间还在教室里看书,你为什么要提醒他到室外休息?”“在完成40分钟的学习后,让眼睛和身体休息一下,下一节课才更有精力。”“你希望同学们课间到室外休息时做些什么活动?”“散散步,看看远处绿色的植物,和好朋友聊聊天,放松一下心情。”“看来,你是希望同学们劳逸结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这样的吗?”“是的。”……

运用坐椅子游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领悟并懂得教师提出要求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策略三:基于真情境,巧妙沟通解心结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责并非只是传授信息,还要具备能创设引发学生深刻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的能力,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合教学内容,同时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有意识地进行构建。“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心目中,教师通常都是正确的、公正的、值得信任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发现教师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而这些不完美有时会给学生内心带来冲击。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要在处理学生情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和教师沟通,能够化解师生之间的误会,学会接受不完美的教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德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所以,撷取本班学生的资源,重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前与学生的接触中,笔者了解到班级中有一些学生的确有被教师误会的真实经历。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笔者挑选一些典型事件,进行集体讨论。有的学生选择不和老师说,暗自委屈;有的学生选择告诉家长,央求家长打电话给老师;有的学生会难受大哭,慢慢地不再喜欢老师……很显然,这些处理方法并不是特别合适,不利于师生间和谐关系的维护。当师生之间发生误会时,一定要及时沟通,消除误会。比如,学生丹为体育课上排队遭宁老师冤枉而感到伤心。笔者首先接纳了他的委屈、不满、难过等情绪,并试图与其共情。待其情绪平稳后,笔者现场连线宁老师,让学生丹向宁老师说明当时体育课上发生的真实情况。宁老师也反思了自己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两人敞开心扉,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最终消除了误会。笔者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继续寻找和教师沟通的好方法,如写一张小纸条、请好朋友陪同等。

这样,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与教师沟通,不再是干巴巴的案例说教,而是情感的双向交流。当学生对教师感到不满时,要先试着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情绪,再引导他们认识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

策略四:链接真情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并非仅来自教师的传授和解说,还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果缺少了情感的引导,缺少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道德认知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也无法对他们的生命进行深度滋养,更无法有效促进他们的身心成长。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发挥情感的重要作用。

理论上,情感教育需要嵌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每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感的鼓舞下对道德与法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情感的驱动下建立深刻而持久的道德认知。

笔者在执教时,邀请班主任来到授课现场,与全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笔者让学生大大方方地站起来,面向班主任,将自己曾经的委屈、误会或是从未表达的爱,真诚地说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推向了高潮。笔者每执教一次,就被满满的真情打动一次。记得在如东市赛课时,课上,一个其貌不扬的小男孩就站起来对班主任说:“秦老师,您觉得我们教室后面的书橱太小了,想给我们换一个大一点的书橱。于是,在我们放假的这些天,您悄悄地来到学校,一个人把书橱给装好了。这下,我们有好多好多的书可以看啦。我为秦老师点赞。”秦老师当时特别惊讶,她没想到换书橱这么小的一件事情,被学生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还在赛课的现场表达了出来。随即秦老师也动情地说:“我觉得非常意外,又非常感动。没想到孩子们会把这些日常发生的小事记在心里,还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爱。今天,我也想借此机会给我们班的所有孩子点个赞。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我爱你们!”话音刚落,赛场上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到深处情意浓,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情感铺垫,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双方在吐露心声的环节就显得情真意切。整个赛课会场上弥漫着浓浓的温情,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润泽与滋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富有深刻内涵且极具启发性的学科,其教育实质远超传统的知识传授,更涉及价值观的引导、道德观的塑造和个体品质的熏陶。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媒介、价值的引导者和生活的藝术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待,用真挚热烈的情感去感化、引领学生,构建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推动师生情感的共融共通。

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节点上,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革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习得深层的道德智慧,从而实现从知识的学习到人格的成长的全面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宰梦瑶.变构学习模型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3] 樊健.从“心”坚持,磨砺成长 [J]. 中小学班主任, 2019(10):4-5.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